霍思伊 王宇 解雪薇 周游
12月19日,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救援人员在震区开展排查搜救。图/视觉中国
积石山县城,12月18日23时59分,幼儿园老师林粒发现卧室的灯晃动得很厉害,门窗都在响,餐桌上的花瓶也被摔到地上碎了。她意识到这是地震,急忙往外跑。楼道里挤满了人,离家400米之外的大禹广场,平时步行过去只用五分钟,这次,她随着人流却走了二十多分钟。
后来她得知,她所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是破坏力最强的浅源地震。截至19日13时,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遇难,536人受伤;另据青海海东市发布会通报,甘肃积石山地震波及邻省青海,已造成青海14人遇难。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鉴于灾情严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地震发生后,接国家卫健委和四川省卫健委命令,由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甘肃及青海地震灾区。据中国天气网消息,积石山县12月19日白天最高气温0℃,夜间最低气温-17℃。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NCP生命支援创办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郝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地震遇难人数较多,一是因为震中周围的人口密度不低,二是当地建筑的设防等级不高,三是地震深夜发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积石山县坐落在沉积地层上,地震波经由反复发射而放大,形成场地效应,造成更大的地震烈度,破坏力更大。
“此前,我国曾经有过低温救援经验,但不多,此次震后救灾十分考验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郝南说,现场除了帐篷,还需要发电机、保暖设备、炉具燃料、自热米饭等物资。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汪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截至12月19日下午,协调中心了解的情况是,现场救援力量充足,国家专业救援队伍、周边各省份救援力量、社会应急力量都已经抵达灾区,做全线救灾和后勤保障。
他说,初期生命搜救工作由国家应急力量负责,社会救援力量目前在一线主要帮助国家专业力量做辅助搜救、现场的院前急救、灾民及时安置、物资搬运、后方物资收发以及信息协调传送传递等工作。
地震发生时,在积石山县第一中学读高三的常康宁和室友正在酣睡,这里距离核心受灾地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直线距离只有十几公里,“大家都是被震感摇醒才知道地震来了”。
紧接着,宿舍值班老师的广播提示开始响起,“提醒大家不要慌乱什么的,记不得了,当时只想快点去操场”。这栋宿舍楼住着大约400位学生,住在三楼的常康宁和室友急忙往下冲,他看到有的人衣衫不整,有的人穿着凉拖鞋。但所幸由于学校平时有地震应急演练,同学们没有过分慌乱,楼梯上人很多、速度很快,但也没有出现拥挤。
大概三分钟后,所有学生聚集在操场上,学校让班干部清点人数。他回忆当时自己只感到寒风刺骨,“冷得发抖”,完全没感到余震还在持续,后来从新闻中才得知发生了140多次余震。
凌晨三四点,有的家长开车前来接回孩子,也有家长担心余震,领着孩子步行回家。他回忆,在回家的路上,“大街上都是人 ”,救护车、警车和私家车堵在路上,夹杂着鸣笛声。回到家后,他发现家里的墙体有了裂缝,天花板也出现了下坠,一问才知道,地震时父母把车开到开阔的地方,坐在车里避险。
同样在积石山县城的林粒也跑下了楼,来到了大禹广场。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广场上有许多人,他们在那儿待了一整夜,即便有家长带了棉被裹着孩子,也不时有被冻哭的孩子在不停地哭闹。她问了周围一圈亲朋好友,都跟她报了平安,她才放下心来。
社交媒体上,有积石山县的商户发布了店内监控视频,视频显示地震发生时,店内还在就餐的食客从大堂、包间跑向门外,一些财物和衣物都留在了店内。震动造成店内照明不稳定,墙上有射灯脱落。商户老板在视频中称,“感觉地下有东西要破土而出”。
积石山县某乡镇卫生院一名医护人员19日凌晨在微博上表示,震感最强烈时候,医院宿舍感觉随时可能倒塌,自己只能光着脚裹着被子,跑下楼去车中躲避。震感缓和一些的时候,其已经被通知在医院随时待命,安顿住院病人。待命半小时后,他收到院方发出的救援消息,称被掩埋和砸伤的病人救出来后要送往州医院,医护人员要前往受灾前线紧急支援。该医护人员提到,积石山县医院附近灾情较轻,但自己乡下家中有房屋严重倒塌、山体岩石滚落等灾情。
12月19日,《中国新闻周刊》同时致电临夏市区、积石山县城、银川镇多家餐饮店铺,大多数店内座机均无人接听。积石山县一家快餐店的负责人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在村里的房屋倒塌,财产损失巨大。地震发生后,甘肃兰州、四川成都、陕西西安、宁夏吴忠、青海西宁等地的震感明显。
距离震中几十公里外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刘家峡镇居民刘默,当时正在家中躺着看直播带货,家具和灯突然剧烈晃动,“我还以为是附近什么地方爆炸了”。很快,她看到小区的人都在往外跑,大街上的汽车排起长龙,司机不停按喇叭,“我心里好害怕,把我吓哭了”。她告訴《中国新闻周刊》。刘默也想快速离开,但一想到外面的气温是零下十几度,她犹豫了。强震结束后,陆续有几轮余震发生,窗子依然晃动得明显。为了镇静下来,她把灯关了,但躺在床上一夜不敢合眼。
12月19日上午9时,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大二学生陈露接到《中国新闻周刊》电话时还惊魂未定。她说,宿舍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间,位于10楼。19日0点3分左右,手机突然响起地震预警的警报,她和舍友立刻前往本层公共卫生间躲避。到0点4分左右,感到一阵非常剧烈的晃动。这波晃动停止后她和舍友决定从10楼跑到地面。四人在秋衣秋裤外披了一件羽绒服,与其他前往校内广场等空旷地带的学生一起瑟瑟发抖,室外温度低至-15℃,她直到快5点才回到宿舍。“几个小时里震了太多次,楼层又高,完全不敢回去。”据悉,兰州市榆中县距离震中123公里。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甘肃积石山附近地震活动进行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位于甘东南地区,距离最近的断层拉脊山北缘断裂约3公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逆冲型破裂。
何谓逆冲型破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逆冲型是地震发生时一种断层的触动方式。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大陆地震多为平移断裂地震,也就是说,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块的平行边界,但逆冲型这种特殊的断层方式则发生在板块汇聚边界带上,如喜马拉雅构造带、天山构造带等,汶川地震运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且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型强震。逆冲型地震主要沿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缘分布。而本次甘肃临夏地震震中就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指出,甘东南活动构造区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长期挤压作用,该区构造活动强烈,发育着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等多条深大断裂。
孙士鋐解释,从较大尺度来看,甘东南位于青藏块体的东北缘,这里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地带,易发地震。如果进一步聚焦,则应关注巴颜喀拉块体。甘肃地区就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部,从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来看,6级左右的地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现,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1900年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3次。因此,在孙士鋐看来,本次甘肃临夏地震“并没有突破甘肃历史上地震活动的常态”。
他强调,地震发生具有空间集中性,21世纪以来,中国主体的强震活动都围绕着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从2001年的昆仑山口西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也就是说,本次6.2级地震正好处于中国20多年来的强震主体活动区域内,在该区域发生的地震中,6.2级地震是一个中强地震。”
孙士鋐还表示,甘肃临夏地震震中同时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北部,南北地震带原本就是中国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最近一次同样发生在地震带北部的大地震是1990年4月青海共和县发生的7.0级地震,“这两次地震很像,本次震中积石山距离共和也只有300公里左右,二者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接近。”他说。
12月19日,在积石山6.2级地震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人们对于“是否还会再次发生较大余震”的疑问与关切,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本次地震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原震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
此次地震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1900年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3次,均为孤立型或主震-余震型地震。截至2023年12月19日8时,共记录到余震32次,而在地震发生后的四小时内,共记录到3.0级及以上余震9次,其中3.0~3.9级地震7次,4.0级以上地震2次,目前最大余震为19日0时59分发生的4.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专家介绍,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序列衰减特征、地震前兆资料综合会商结果初步判断,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地震。
孙士鋐分析,从目前余震次数来看,并不算多,因为中强震总体的能量不像7~8级地震那么大,所以之后通过余震释放的次数也相对较少。中国科协地球物理信息科学首席传播专家陈会忠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观测角度来看,这次地震是一个主震——余震型地震,从目前情况来说,之后可能不会发生太大的地震。
这次地震共造成甘肃超过15万间房屋损毁。目前道路、电力、通信等救援生命通道已基本修复,灾情还在进一步核查中。
“10公里左右的浅源地震对地表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孙士鋐说。他还指出,西北属于多地震地区,近年来整体上对房屋质量进行了一定改造,即使是农村,房屋也应该采取了一定抗震措施。甘肃对房屋建造的抗震要求是能抵御烈度在7度左右的地震。
与震级不同,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造成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程度,震级、震中距,地表房屋密集程度、建筑物类型等都会影响一次地震的烈度。“从这次的情况来看,刚好相当于一个烈度为7度的地震,震中伤亡较多,可能和一些房屋质量较差有关。而且,本次地震发生在半夜凌晨,人们都在睡觉,也加剧了灾情。”孙士鋐说。
依据孙士鋐的经验,本次地震的受灾偏重,另一个重要因素与震中所在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有关,该地区地震后可能引发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我曾做过统计,西部地区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后,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不过最终的受灾成因还要根据现场调查进一步判断”。
“100多人遇难,在同等甚至更高震级的地震中,这个数字算很大了。”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理事、四川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林生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他分析,本次地震的情况和2013年7月23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类似,都是震级不太大,但伤亡者众。在甘肃岷县漳县地震中,共有95人死亡、千余人受伤。除了震源、地质环境、地震时间等因素外,在顾林生看来,造成本次地震伤亡较大的更根本原因,是震中很多农房结构、质量存在问题,抗震能力较差。
“当地农村还是有不少传统的泥坯房,或者简单的砖砌房,这种传統的老房子在没有及时改造、进行抗震加固的情况下,一震就倒。它们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一般只是弄几根柱子,砌一下墙。无论是甘肃岷县漳县地震还是这次临夏地震,都出现了不少老房子塌了的情况。”顾林生说。
根据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22年一项对甘东南农村民居抗震性的调查报告,甘东南农居主要结构类型有土木结构、木架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窑洞。受制于该地区经济条件,多数老旧房屋一般未设置抗震措施,而此后新建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一般设置了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措施,抗震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即使是抗震性较好的砖混建筑,鉴于农村各地区经济水平及农户个体经济水平的差异,且农村工匠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少相关抗震知识,修建的房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房屋的抗震性能。
顾林生说,从目前地震后的房屋倒塌情况看,说明当地过去几年的农房改造尚不彻底,最主要的难点是在农村,很多老人不愿意把老房子拆了,而且通常建了新房也是给孩子住,自己就住在老房子里。这些老人是地震中的高风险人群。一方面,危旧老房有更大的倒塌风险;另一方面,居住者多为留守老人,腿脚不便,遇到地震难以迅速逃脱。“灾后重建中,这类老人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
顾林生长期关注四川等地的震后房屋重建情况,他发现,汶川地震后,国家对于各地的震后重建都非常关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农房的重建。由于西北一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够,多数震后重建的农房也是以农民自建为主,他们出于个人经济原因,很难去主动给房屋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我们在汶川地震后调研发现,当地很多房屋重建后表面看上去很漂亮,但仍达不到抗震标准,或者能抗住四五级地震,一旦发生七八级大地震,房屋还是可能出现问题。”
四川省农房结构的特点和甘东南类似,砌体结构广泛存在于村镇地区,且大多为当地居民自建。根据四川民盟2023年对地震多发区农村住房加固工程的一项调研报告,汶川地震发生后,2016年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就要求汶川县抗震设防烈度总体为8度,但从全县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情況来看,汶川县超过90%的城镇和农村房屋建筑均未进行过抗震加固措施。其中,农村房屋建筑进行过抗震加固的只有829栋,占比4.4%。
顾林生建议,甘肃临夏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农民盖好房子,真正提高农房的抗震能力,政府的灾后重建资金如何和农民自己的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国家层面,也应对至今为止各大地震后的农房灾后重建抗震水平进行系统盘点,将数据和调研结果统计汇总,用以指导未来灾后重建的政策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低温是本次地震救援中绕不开的一个影响因子。
12月19日6时30分,中国气象局已进入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状态。据了解,当日积石山震区及周边地区后半夜至凌晨最低温在-15℃到-9℃之间,体感寒冷。
“这次格外冷,-12℃到-15℃。”回想冬天发生的地震,郝南列出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震级为里氏7.3级。还有更近的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当时玉树有雨雪天气,人的最低体感温度为-4℃至-2℃。
郝南指出,此前,我国曾经有过低温救援经验,但不多,十分考验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过,当地的垮塌建筑还是以平房为主,平房倒塌属于浅埋压,救援难度相对不大,意味着救援可以展开。
“但是冬天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比如救援人员的行动不灵活,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失温,房屋倒塌以后就失去能源,没有保暖功能了,所以被埋压人员会快速失温。睡梦之中发生的地震,逃生困难大一些,而且衣服穿得不够多。”郝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当地地形起伏大,又是低温救援,考验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这方面甘肃的地震救援队伍有丰富的经验。”地震发生后,郝南一夜没睡,紧盯直播,他发现这次救援队伍很快到达现场,而且装备充足。“医疗队伍在四个小时之内就赶到了,速度非常快,在震中就展开作业,医疗设备非常齐全,包括供电车,一台手术车,一个X光检查车,还有可以采血的检验车,配置非常齐的。”此外,郝南发现,供电、通讯保障、救援力量、军警,也都整装到位。
12月19日凌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IV级救灾应急响应,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甘肃省紧急调拨2500顶棉帐篷、1万件棉大衣(防寒服)、1万床棉被、1万床棉褥、1万张折叠床等中央救灾物资。
郝南判断,现场除了帐篷,还需要发电机和保暖设备。此外,因为当地地形起伏比较大,农田都是梯田为主,所以道路损毁和塌方的情况会比较突出,需要很多大型重型机械设备。
“光帐篷不足以保暖,还需要炉具和燃料。今明两天,方便食品,尤其是自热米饭也是需要的,这个比方便面好。现在热水也不一定能保证,需要炉子,最好有烧水壶之类的炊具。生炉子还得有安全保障,所以消防设施,比如一氧化碳探测器之类的设备也需要。另外女性用品也是需要的。”郝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史万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截至12月19日下午16时,积石山县最新物资需求是:棉帐篷10000顶,折叠床30000张,防潮垫30000条,棉被30000条,棉衣60000件,棉鞋25000双,火炉6000个。
甘肃蓝天救援队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急缺棉帐篷、棉衣、棉被、棉鞋等保暖装备以及活动板房、电热毯、电暖气、药品(感冒类、创伤类、消炎类)等物资。另外现场救援过程当中油料的消耗也较大。
郝南还提醒外省市救援队伍不要盲目前往,因为甘肃省的救援力量充足,而且本地队伍针对特殊情况做过训练。这种情况下,如果准备不充分,到当地也没法开展工作,只能添乱。现在社会力量协调机制已经启动了,也已经发布了联系人,救援工作会在政府的协调下开展,来保证有序参与。
(文中常康宁、刘默、林粒、陈露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