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鹤壁市广播电视台:肖莉萍
随着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布局的顶层设计,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使得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并重塑媒体行业、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格局。编辑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生产要素中最具创造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为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快速适应智媒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新变化,形成多元媒介思维、非线性思维、价值传播思维,掌握信息生产和传播复合技能,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服务者,通过积极转型来完成职业重塑、实现职业发展,是智媒时代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问题。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主体在劳动主体变迁、社会分工重构的社会背景下,不仅从“专业化”走向了“复合化”,也从独立的个体向人机协同、人机共存的方向发展,与人工智能一起参与到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之中,也出现了具有智媒时代特点的新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递新闻信息,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传递准确、客观的新闻信息,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1]。因此,编辑需要更加注重新闻的传播效果,以及对受众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目标多元化,需要具备深刻的新闻理论素养,才能准确把握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导向性;需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才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力;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新闻制作水平,才能满足广大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智媒时代,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信息获取方式,而是希望获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因此,智媒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了解受众需要,并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个性需求创新新闻内容,才能为广大受众提供相关和有针对性的新闻报道,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2]。这也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多元化的思维能力、掌握人工智能新技术,才能制作出吸引受众的短视频、直播等具有趣味性、互动性、个性化的新闻节目,才能应对智媒时代广大受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在智媒时代,自动写稿、智能剪辑、虚拟人制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也为编辑提供了更多元的创作思路和手段。比如自动写稿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编辑快速生成新闻稿件,提高工作效率;智能剪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编辑快速剪辑新闻视频,提升视频质量;虚拟人物制作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新闻节目制作虚拟主持人和虚拟记者,以丰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3]。但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能力,需要新闻编辑充分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编辑的职能,适应智媒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为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转变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智媒体环境。但是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新闻编辑不断学习、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做好新闻编辑工作,为实现编辑思维的转变需要加强对智媒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注重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强化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才能更好地适应智媒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单一媒介”思维转向“多元媒介”思维。在智媒时代,新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媒介平台,而是通过多元媒介平台传播。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单一媒介”思维转向“多元媒介”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优化新闻业务流程,丰富新闻多元化的内容、创新新闻内容多元化形式,并借助多元化平台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以满足不同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其次,从“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具有显著的线性特征,无法应对智媒时代受众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跳出传统“线性思维”框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网络新闻、公民记者等多源信息,注重新闻内容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强化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同时积极倾听受众的实时性和即时反馈,根据受众的兴趣和需求来定制新闻内容,为广大受众提供碎片化报道、个性化、互动式的个性化新闻报道,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4]。
再次,从“事实报道”思维转向“价值传播”思维。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编辑往往注重对事实的客观报道,而不对新闻事实进行评价或分析,这种“事实报道”思维尽管保障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真实性、权威性和可信度,但是却无法传递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在智媒时代,新闻编辑需要从“事实报道”思维转向“价值传播”思维,在新闻报道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更多受众对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进行评价和分析,让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和引导性,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最后,从“单向传播”思维转向“双向互动”思维。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新闻传播者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知识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其新闻传播的过程是单向的。而智媒时代,受众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互动方式参与到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单向传播”思维转向“双向互动”思维,考虑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5]。
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定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仅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生产者、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等多重角色的融合体,由传统的“信息传播者”转向“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服务者”。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转型,可以更好地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引导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具体定位转型策略如下:
首先,从“信息生产者”转向“信息服务者”。智媒时代受众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新闻传播呈现出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因此新闻编辑需要从“内容生产”向“需求满足”转变,以个性化、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为导向,生产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从“信息生产者”转向“信息服务者”。另外,新闻编辑充分利用智媒时代互动传播的特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新闻在观众的互动交流中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其次,从“内容生产者”向“内容策划者”转变。由于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碎片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也成为新闻生产的新工具和方法,这对传统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6]。因此新闻编辑要顺应智媒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变工作定位,提高内容策划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定位转型可以向更高层次的角色发展,强调编辑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战略规划、内容创意和受众导向作用,并通过加强新闻理论学习、提高受众研究能力、掌握新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从简单的“内容生产者”到更战略性的“内容策划者”的华丽转变。
智媒时代,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能需要不断提升转型,具体策略如下。
首先,从“信息传播”技能转向“信息生产”技能。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让广播电视新闻采集、编辑和传播的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最新科学技术、更新工作技能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意和价值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加强信息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学习自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调查、写作等技能,提升新闻智能化采编能力;学习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能,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学习创意写作、文案创作等技能,提升人工智能创意写作能力;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7]。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只有具备智能化新闻采编技能、数据分析技能、AI写作技能和人工智能应用技能,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准确地采集新闻素材;才能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析用户需求,深度挖掘新闻线索;才能充分利用ChatGPT、Bard、WPS AI等人工智能工具创作出更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优质新闻产品;才能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等生产和传播环节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从“单一技能”转向“复合技能”。智媒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更加复杂多样,仅仅掌握新闻采编、写作、编辑等单一技能,显然无法适应智媒时代的新闻传播要求。因此智媒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或自主学习,掌握新闻专业技能、数据分析技能、人工智能应用技能以及跨平台传播技能,实现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的转型升级,能够熟练掌握新闻采编、写作、编辑等新闻专业技能,熟练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来挖掘新闻线索、分析用户需求,熟练运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熟悉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跨平台传播。比如中国广电召开大模型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加快打造智慧广电“算网大脑”,更好实现“有线+5G”全业务运营,并将新闻专业技能培训与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培训相结合,帮助新闻编辑提升复合技能;鹤壁市广播电视台开展以“让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媒体建设”为内容的教育培训,以一系列实际的案例和众多智能生产工具,生动讲解了让新闻编辑掌握众多智能生产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的方法,掌握人工智能多种“复合技能”。
再次,从“新闻传播”技能转向“全媒体传播”技能。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主要依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在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具备全媒体传播技能,才能在不同平台上传播新闻,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全媒体传播能力方面的提升和转型,了解不同平台的受众群体、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传播规律,以便在不同平台上有效传播新闻;掌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能够将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进行跨平台整合传播,提升新闻传播效果[8]。比如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推出了“全媒体新闻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将新闻采编、写作、编辑等传统技能培训与新媒体传播技能培训相结合,帮助新闻编辑提升全媒体传播技能,旨在培养具有全媒体传播能力的新闻编辑,以应对智媒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和传播所面对的新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受众需求的个性化,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视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转变思维、明确定位、提升技能、创新内容转型升级,才能成功应对智媒时代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