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幸子( 湖南美术馆 )
张一尊(1902—1973)
一
张一尊,字也军,原名张耀定,曾用名张铁军,1902年农历正月初七出生于湖南吉首太平乡司马溪里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爷爷张学启,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一生未入仕,靠教书养家,父亲张成谋以务农为生。张一尊在家中排行第三,自幼聪颖好学,酷爱绘画。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父母为培养儿子,在张一尊读了几年私塾后,把他送到乾州外婆家,入“洋学堂”—乾州公立模范小学读书,从司马溪到乾州,张一尊的眼界与经历得到了丰富。乾州属于湘鄂川黔边界的交通要道,小溪桥马路上来往的商队马帮,让他对马的姿态与结构有了近距离的观察,“他不仅爱画马,还经常模仿马的动作,学习马儿呼叫的声音。他常常两手按地,学马走路、奔跑、昂头、扬蹄,学得十分逼真”,这开启了他一生与马不解的缘分。为补贴家用,他在假期无师自通学会了剪花样,给绣娘们提供了新鲜的图案样式,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美术天赋。1918年,他考入位于沅陵的湘西第八联合中学。沅陵是张一尊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的求学之地,1938年他跟随部队调驻此地,并在伍家坪修建了“尊庐”,为自己在军阀混战不休、地方动荡不安的年代建筑了“避难所”。1945年,他与第二任妻子吴佩君亦在沅陵完婚。作为历史古城的沅陵,其丰厚的文化遗产也滋养着年轻的张一尊。“城内有唐代建的雄伟的龙兴讲寺、风景名胜凤凰山、二酉山、壶头山、龙泉山、辰龙关、青浪滩、明清两代建的‘辰州三塔’(即凤鸣塔、龙吟塔、鹿鸣塔),还有所谓‘辰州八景’……”他于1957年为参加“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会”创作的《青浪滩天险》,描绘的就是沅陵青浪滩的险壮景象。
对张一尊而言,中学四年带给他的最大影响是结识了美术启蒙老师王晴川。王晴川先生曾就读于醴陵瓷业学堂,学习工艺美术,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除在沅陵教书外,他还曾任教于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兼任省立一中、二中,省第一职校和衡粹女子学校美术教员,是一位美术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经王晴川指点,张一尊开始临习赵孟頫和钱南园书画集、《芥子园画谱》等,并尤其留心观察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注重野外写生。在这期间,他也钟情于湘西“二谷老人”张称达的山水画作品,经常前往挂有张先生山水画的药铺,一饱眼福。
中学毕业后,张一尊因家境困难,不得不放弃升高中与考美专的愿望,他开始要为自己日后的人生另寻方向了。
二
1922年,张一尊独自在省会长沙讨生活,起初靠卖画勉强为生,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收印花税的工作。1923年,国内形势有所改变。1月1日,孙中山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标志着改组国民党进入新阶段,也宣告了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时期;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共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根源,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根源,并主张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10月25日,孙中山委托廖仲恺、邓泽如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着手办理国民党改组事宜。此时的张一尊崇尚孙中山主张,对国民党抱有极大希望,一心想要参军入伍。11月,他顺利考入武卫军学兵营,改名铁军。学兵营为时任湘军暂编1师1旅旅长贺耀祖所办,军纪严明,张一尊毕业后留营,成为一名下级军官。1924年6月1日,“六一惨案”发生,“长沙各界罢市、罢课三天,并向日本人提出抗议”。这场维护民族尊严与正义的抗议反而遭到军阀赵恒惕的镇压。张一尊亲历此事,更加坚定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决心。
1926年,贺耀祖接受共产党人谢觉哉建议,其部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建制,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师长,率部北伐。张一尊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拼杀在枪林弹雨中。独立二师势如破竹,攻克北洋军阀孙传芳扼守的九江后,贺耀祖担任九江防务。驻防的时间,张一尊常以读书作画为乐。“他喜欢唐诗、宋词一类古典文学作品,也读新近出版的新书和报纸。……他还常常目不转睛地盯着战马出神,或学马嘶鸣,甚至学马奔跑、打滚。”在九江,张一尊与第一任夫人吴华君相识并完婚。
1927年初,贺耀祖兼任北伐军江右军第3纵队指挥官,后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40军军长,张一尊亦升为上尉副营长。3月,贺耀祖部队会同程潜、鲁涤平部队三路攻克南京,意味着孙传芳军阀势力在江南的彻底失败,然而张一尊对国民党的信心却逐步下滑。1928年5月,张一尊调至第17军,担任军部上尉参谋。在一系列政治变动后,张一尊经常反思:把北洋军阀打倒后,国共两党应当精诚团结,建设国家,现在老打内战,消耗精力,值得吗?因思想消极,张一尊被下调为17军一师一团上尉副官,又因与一团团长关系不谐,他便向部队提出辞职,计划与夫人回湘另谋出路。
三
1929年1月,经朋友引荐,张一尊在长沙警备司令部谋得上尉参谋一职,在长沙安顿下来。5月,他被调至四路军总部任少校副官,仍驻防长沙。这一时期,生活相对稳定,一方面,张一尊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画画上,在画马、山水画、书法上猛下苦功,日渐精进。另一方面,他在长沙朋友多,与好友相聚亦成为他的一大乐事,尤其与文艺界活跃分子画家刘寄踪、周磊村,篆刻家黄铁庵,通俗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南社诗人田星六、田个石交往密切。1932年秋,张一尊与周磊村、刘寄踪、何薰、张柏年、李裕辉(女)等发起组织的“潇湘书画社”成立,书画社由前清翰林粟谷青任社长,衡粹女校校长王季范担任名誉社长。其他社员还包括毛凤祥、李玄九、吴雅芝、周维、周介祾、曾省斋、黄遐举、陈国钊、雷恪、雷悦、廖松涛、戴新杰、沈章含(女)、刘根洵、魏志杰、翟翊、凌敏德等,从教育背景来看,他们可大致分为两类画家,一类是湖南本土的传统书画家;一类是北京、上海等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生。从职业上看,他们大多数是美术教员,有的在各中学教美术,有的在华中美校教授专业课。张一尊是里面唯一的军人,没有受过美术学校培训,但因积极筹划组织社里各项活动,主动承担事务性工作,“办事热情,富有牺牲精神”,颇受社员称赞与尊重。
长沙(潇湘书画社)第二届公展作品(刊载于1934年3月10日《北洋画报》第2版)
1933年元旦,潇湘书画社第一届展览在衡粹女校展出,“当时报载‘潇湘书画社的成立使湖南画坛有了新的起色’,当时的报刊评说‘非常精彩’,尤其报道了‘张也军的马、刘寄踪的鸡,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同年9月,书画社第二次展览在长沙市中山公园中山厅举行,此次规模较第一次更大,共展出社员作品三百余幅。1933年《华中期刊》下期刊载了一篇《参观潇湘书画展览会记》的文章,记录下了当时展览的盛况与风采:
1933年秋末,潇湘书画社在长沙市组织第二次潇湘书画展览,会址设在长沙市中山公园中山堂。展厅高阔四敞,满厅都挂满了书画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有华中美术学校周磊村、刘寄踪、张柏年、陈国钊、何薰、雷恭甫、黄遐举、张一尊、廖松涛、魏志杰、戴新杰、吴雅芝、翟翊、凌敏德诸家的作品,其写情描景无不神贯气足,观者深深敬佩、羡慕。其绘画艺术之高超,尤以周君磊村善工竹石,其作品有墨竹四巨幅,悬诸壁左,令人观之,有君子风,可以平骄气、助诗情,其摇风迎日之姿,无不毕肖。刘寄踪、何薰、黄遐举三君乃花鸟画之名家也,其间描有冬笋一幅,列陈纸面,如置于卜果店中,若市而归之,去其捧,烹其食,必美趣可口。另有白菜、芋头、辣椒、蔬果条幅及紫藤多幅。此何薰之杰作也。座右有童鸡一群,羽翼未丰,尾部现肉色,游啄青草间,有啄虫者、拔翠者、缀花苞者、斗者、戏者、鸣者,活跃于纸上,骤观之,莫不惊以为活物,远观之,自疑身处芳郊之外,自以为成了牧鸡叟矣。此刘君寄踪之杰作也。周君雅芝乃牡丹画之专家也,所画之牡丹,垂头带露,朱红半点,让美人观之,莫不羡其艳者。张一尊,军中壮士,善绘马,作有八骏图一幅,俯仰于溪涧间,或驰或伏,或奔或追,或昂首长鸣,各现其妙。特别是雷恭甫、陈国钊、张柏年、魏志杰诸家所作之山水画,各具特色,其近泉者无不清凉,其靠山者无不峻险,有可居者、可游者,绘青者则有清新之景气,描秋者则有肃杀之暮色,其间缀以人物,或耕读,或樵渔,令人观之,无不产生攀险寻幽之感。展厅展出作品共二百余幅,琳琅满目,欣有可观,观者均羡慕诸家艺术造诣之高深,而愧自己望尘莫及。可惜难以购得一二幅名家作品珍藏之,只得作此参观书画展记,以志不忘。
张一尊《八骏图》(《潇湘书画集》)
1934年,《北洋画报》亦对此次展览做了图文报道,并介绍道:“潇湘社创始于前年秋间,为湖南第一流书画家之集团。社员共二十余人。曾于客岁春假长沙衡粹女校开第一届展览会,颇获社会之同情赞许。去岁腊尽,复在名画家毛凤祥氏领导之下,于长沙省教育会中山堂,举行第二届画展。其作品在数质上,均较前进步。”随着展览活动的增多,潇湘书画社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逐渐成为20世纪30年代湖南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社团。
张一尊《马》(《潇湘书画集》)
第二届展览后出版了《潇湘书画集》,精选收录了画展中的25幅作品,其中包括张一尊的《马》和《八骏图》两幅作品,这也是目前文献资料中能看到年代最早的张一尊作品。《八骏图》中八匹不同形态、情态的马占据着画面中心,栩栩如生,可见张一尊具备了掌控和处理群马构图的能力。另一幅《马》描绘的是几匹骏马穿行嬉戏于山水间的场景。在这张作品中,画家加重了对山水部分的勾勒,马的比例明显缩小,成为构成山水画面的一个部分,画面较之前更为丰满。据其夫人吴佩君回忆,这一时期,张一尊“在画马的同时,他对山水画也下功夫,对石涛、八大山人的作品心领神会,学习古人的传统技法,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作画水平”。与此同时,他还精心钻研书法、诗词、篆刻,在书法上先学柳公权、颜真卿,后临隶篆,为之后的绘画创作奠定基础。
1933年2月,受书画社社员、时任湖南私立华中美术学校校长周磊村的邀请,张一尊于同年2月至11月在该校担任军训主任兼美术教师,每周教授两节美术课。1934年12月,张一尊所在的四路军总部改组,趁此机会他决心再次辞去军职,做一名职业画家。除了画马,他也有计划地赴各地写生,创作山水画。他两度出差庐山,归来后创作了两套山水画册页,其中一套“由长沙著名书画家徐祯立书写‘庐山真面’四个字,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南社诗人田星六、汪孟莱等人写诗题词,大加称赞”。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交流艺术,他开始在各地举办展览,积累社会影响力。1935年10月,其个展在南京开幕,“新闻记者纷纷前来采访,各报以显著的位置发表消息、专访和评篇文章”。1937年6月,张一尊画展在衡阳民众教育馆展出,参观者络绎不绝,蒋维亚先生为此撰写了《参观张君画展后》,写道:“张君之画,确有独到处,笔法苍劲,生机盎然,展出一百五十余幅作品,几乎抢购一空,轰动衡阳城。”画展作品包括山水、花卉、动物等题材,画得最多也最受观众喜欢的还是马。
为了筹备展览,他“没日没夜地作画,身上穿的背心湿透了,仍然顽强拼搏”,他也不觉疲累,因为画画是自己喜欢的事。在情感上,他与日后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吴佩君相处舒适、和谐,生活平淡却充实。然而这样心满意足的状态又将被历史的尖刀划破。
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作为一名曾经扛过枪打过仗的在野军人,张一尊毅然决然放下画笔,走出画室,再次应征入伍,全身心投入抗日斗争之中。入伍后,他担任保安暂编团团长,率部队驻防湘西乾城(今吉首)。此时,湘西地界政治局势混乱,匪患严重:“各县土匪趁火打劫,‘湘西王’陈渠珍策划苗民领袖龙云飞组织革屯抗日救国军,聚焦3000余人在凤凰县总兵营(山江)召开誓师大会,很快攻开或围困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城、麻阳、保靖等县城。湘西局势的变化,蒋介石被吓住了,慌忙将省主席何键撤职,派张治中前来主湘。”
张一尊率领部队积极开展剿匪运动,并在收编民军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工作,其间母丧,他痛不欲生,然仍收拾心情,回到部队继续剿匪。1938年,张一尊奉调驻防沅陵,并兼任少将防空副司令。其间感慨多年奔波在外,如水中浮萍四处漂泊,他托人在沅陵伍家坪购入地皮,建造了一栋两层半的房子,自刻“尊庐”,并自书对联:“多留余地铺明月,不住高墙碍远山。”亲近自然,平实恬淡,张一尊为自己和家人寻得一处定心的安乐窝。1939年12月,日寇侵略加剧,全国抗日斗争愈演愈烈。张一尊所在团改番号为七十三军七十七师野战补充团,开赴前线,先后驻防江西铜鼓,湖南澧州(今澧县),湖北松滋、宜都等地。抗日空闲,张一尊仍不忘作画,走到哪里就把画笔带到哪里,用他自己的话说:“画丢了,艺没丢。”如今还流传他曾用自己的绘画技艺为将军同学们解围之美谈。1941年春,张一尊奉调赴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八期受训,此班学员大都是来自抗日前线的少校或少将级军官,带职带薪受训。张一尊入学后即调充上校附员,每月薪俸为120元旧法币,年底因返回部队的川资还未发放,路费仍未有着落,同学们知道张一尊画艺精湛,建议他举办一次个人画展,试试能否解燃眉之急。高教班八期学员陈扬汉回忆道:“张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在同学的协助下,他不分日夜,争分抢秒,挥毫作画。他的作品以马为主,花鸟山水为辅,不久,他的画展在成都拉开了序幕,每张画的标价是200至600元不等。所有展品,几天时间就订购一空,共获得法币一万九千余元,折合银元两千余元,不仅解决了他个人的旅费,还帮助了其他经济紧缺的同学。”
张一尊与吴佩君合影
这次个展大获成功,让张一尊重新拾回了做专业画家的信心,他曾对吴佩君言:“等抗战胜利后,我依旧当专业画家。”从成都回部队后,他不仅没接受上级为他安排的少将参谋长,还辞掉了补充团团长一职,决心再次做回职业画家。1945年,张一尊如愿与第二任妻子吴佩君在沅陵完婚,没有了情感困扰,他更能潜心创作,筹备画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张一尊主要在各地举办画展度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之后参与新中国湖南美术事业的建设埋下了种子。
1944年春,张一尊到衡阳办画展,正值日军进攻湘北,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先后沦陷,衡阳危在旦夕。衡阳展览仓促结束后,应友人邀约,他在炮声中来到广西桂林、柳州举办个展,共展出300余幅国画精品,在当地广受欢迎。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举国欢腾。9月,他先后赴常德、津市举办画展,收津市城隍庙小学教员王超尘为弟子;11月,赴重庆出任中央抚恤委员会少将视察,日常仍专心绘事,于1946年3月在重庆中苏友好馆举办展览。眼看国内形势变化莫测,张一尊察觉可能要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他与夫人抵达上海后第一件事,即办理退役手续,正式与军队告别。
1946年9月16日至20日,张一尊画展在上海展出。15日预展当天,上海《大公报》刊登了章士钊文章《张一尊画马》,为展览预热;16日,上海《大公报》第5版刊登李健吾《湖南张一尊先生》和熊佛西《读张一尊先生的画》两篇文章为展览造势。三人都对张一尊的为人和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如李健吾谈张一尊的人生选择:“太虚樵者张一尊先生要以画家的身份和世人见面了,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他要改行,他有道理,我为他道喜。他是一位少将阶级的军官,带了多年兵,如今胜利了,忽然没有意思再在军队里混了,在枪杆第一的今日,他有的是万里前程,然而什么东西让他觉得假如一个人在生命之外还有生命的话,他必须回到他的真正的职业—所谓艺术者是。”如章士钊评张一尊的马,有言:“穷研究天下万马之形态,其尺寸有准,动定有出,使笔也纵,用墨也泼,诚于画道,尽其能事矣。”熊佛西亦言:“中国画的特点,是建在笔与墨上,笔本是软绵绵的,但它所能表现刚健与挺秀,墨本是黑的,然而也能表现无色。所以中国画的韵味深远意境高超,非有优厚的天资与刻苦的习练,是很难成功的。……张一尊先生的画,是纯粹的中国画,运笔用墨,都到了臻善的地步,非不下过数十年苦功的人,决难至此。他这一次拿出来展览的作品,件件皆精品,尤其他画的马,几乎张张是杰作,难怪有人称他为当今‘马杰’呢。”
同年10月,上海《环球时报》亦推出“张一尊先生画马”专题,刊载三张画马作品并配文:“张一尊先生为国内四大画马专家之一,本页各图为其近作,用笔浑厚,气势生动,跃跃纸上,不同凡响。”当时在美术界,张一尊与徐悲鸿、沈逸千、梁鼎铭并称“画马四杰”,又有“北徐南张”之美誉,可窥见此时张一尊的社会影响。
之后,他辗转杭州、武汉、长沙、桂林、柳州多地办展,1948年11月在柳州办展时,岳母逝世,他赶回沅陵奔丧。1949年1月,因沅陵“三二事变”,他回到吉首老家司马溪,静静等待曙光的来临。
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中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张一尊的艺术与人生也进入了新阶段。
1951年5月,经湘西行署领导关心,张一尊接到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签署的聘书,赴长沙出任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当他重拾画笔继续艺术创作时,深深感到自己的创作认识和表现手法很难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主动提出赴北京学习。在京期间,他受到同乡—时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朱早观的接待,并多次拜访齐白石,二人交往深厚,他回湖南后曾于1957年和1964年分别撰写《白石先生千载不休》和《齐白石的艺术创作》,以示敬意。1953年10月,张一尊赴内蒙古体验生活,此次出行对他之后创作《万马奔腾》等题材实有助益。同年,他的作品《关山驮马》入选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是湖南唯二入选的作品之一。此次展览各地区入选作品情况显示了湖南整体美术水平欠佳,本想留在北京发展的张一尊听从朱早观的建议,决定回乡发展湖南美术事业。
张一尊的出席证(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954年,张一尊当选为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表明了他开始被新体制认可并获得政治身份。在此之后,他从旧社会的将军画家转变为新社会的美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湖南美术的各项工作。1956年,张一尊在湖南省文联委员扩大会议上被补选为省文联委员;1958年,在湖南省第一届美术界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美术家协会主席;1962年,连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席。他在任期间多次组织写生活动,带领湖南美术工作者创作了许多反映新中国时代风貌和湖南地域特色的重要作品,如张一尊《冒雨抢耕》、陈白一《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陈子云《带路》、黄肇昌《放木排》、段千湖《韶山图意》、郑小娟《湖上新兵》等;省美协积极举办年度湖南省美术作品展览会,向全省人民汇报和展示美术成果,如举办“湖南省首届青年美展”“湖南省首届美术作品展览会”“湖南省第二届美术作品展览会”“庆祝建党四十周年 湖南美术作品展览”“湖南省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美术作品展”“1961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览”“1963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览”等;他努力推动湖南美术体制建构的完善,如在1962年湖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倡议成立“湖南画院”,以便更好地集中培养创作人才,提升创作质量;为大力做好群众美术普及工作,他开展美术讲座、参与编辑出版《毛笔画册》等。可以说,在新中国湖南美术事业的起步阶段,张一尊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如同定海神针,对狠抓美术创作、凝聚美术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日后湖南美术新局面的开创打下坚实基础。
1953年张一尊内蒙古写生手稿
在艺术创作方面,张一尊的主要创作集中在山水画和动物画,兼修人物画。新中国成立后,文艺政策与方向发生巨大变化,美术界形成了在创作思想上坚持毛泽东“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在创作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以写生为主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创作导向。张一尊紧紧跟随党的方针政策,在山水画创作上,坚持实景写生,深入湖南湘西、江华林区、洞庭湖畔、韶山灌区、南岳胜地、岳阳、零陵、醴陵、毛田等地体验生活,作品《河畔奇峰》《江华放木》《苗地风光》《韶峰耸翠》《洞庭秋色》《芙蓉国里尽朝晖》等生动记录了湖南这片土地的壮丽与豪情。他创作的《冒雨抢耕》入选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又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刊登于1956年9月号《美术》杂志。1963年,由美协湖南分会主办的张一尊书画展览在中苏友好馆举办,这是建国以来湖南举办的首个个人画展,其意义和影响自不待言。
画马依旧是张一尊的“金字招牌”。这一时期,张一尊对马的体型结构烂熟于心,1953年的内蒙古考察之行,使其更通马的习性感情,笔墨更为熟稔老练,加之对素描手法的研究,开始借助明暗关系描绘不同形态中马的神情,使得马的形象更为立体和饱满。现存的当年墨笔速写,其造型之精准、笔墨之流畅,让人赞叹不已。他曾题诗云:“忆昔呼伦贝尔游,万千马群眼中收,草堂不惯抄成稿,随意挥毫到白头。”并有“草原万马是吾师”的闲章。他已对独马、双骏、三骏图等题材驾轻就熟,并开拓了“万马奔腾”题材。如果说单独刻画马的形象,再现的是动物的栩栩如生,那么“万马奔腾”则营造的是金戈铁马的壮志与豪情万丈的气势,这也成了建国后张一尊画马的代表主题。或许“万马奔腾”的含义还如陈白一所言:“张一尊画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实际上是表现共产党领导‘万马’奔腾的那个气势,那也是很有思想的。”与此同时,他也涉猎其他动物画,如《牧牛图》《牧羊图》《饲鸡图》《骆驼图》等,这类作品真实生动,极富生机。早在1954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与湖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第一届国画展览会中,张一尊入选的作品《生长》,即描绘了小鸡觅食的场景,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观众喜爱。
张一尊上世纪60年代手稿
为了更好地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他开始学习人物画。张一尊在1954年撰写的《写生的几点体会》一文中曾为自己不能大量地、准确地描绘人物形象,不能很好地描绘苗族人民的生活感到遗憾。之后,他便开始学习素描、速写并大量运用在人物写生中。虽然这类作品数量不多,常见于手稿,但却是张一尊在新的艺术人生里仍然努力进取、孜孜以求的见证。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是张一尊艺术事业的黄金期。1966年9月,他被抄家,开始了孤苦无助的最后岁月。从1968年开始,张一尊一家四口分居四地,他一人在长沙自理生活,每天需到单位“学习”,写自我检查,参加重体力劳动,晚上不忘在煤油灯下用边角废料画马自娱自慰,以此度日。1970年寒冬,学生徐克勤来长看望老师,两人相偎炉火旁,张一尊泛起难得的笑容。徐克勤回忆道:“临走时,老师送我到院墙门边,十分慎重、再三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这些没什么,不当回事,以后的路还长哩!’他用掠过的一丝苦笑来抚慰学生心中的伤痛。”1973年3月28日,张一尊因患“周围型肺癌”辞世,享年72岁。直到生命的最后,他最牵挂的还是手中的笔。
张一尊去世后,并没有被遗忘。1980年,由湖南省文化局、省文联举办的湖南已故画家作品展览展出了张一尊等12位已故画家的遗作;1981年《民族画报》第6期刊登了“随意挥毫到白头—张一尊作品选登”专题,介绍张一尊的艺术人生;1982年,《张一尊画辑》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由其弟子张雁碧主持修建、黄永玉题字的“一尊亭”在湘西德夯土家苗寨落成,只为纪念老师在此写生的足迹;2003年,由张二牧、文敏合著的《张一尊》出版发行;2015年,张一尊遗属荣获中共中央等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23年恰逢张一尊逝世五十周年,由湖南省文联主办的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张一尊艺术展在湖南美术馆举办,以此怀念他历经时代沧桑、充满苦难与荣光的艺术生命,以及为湖南美术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1929年,当时的张铁军请向恺然为其更名,向恺然想到眼下大地萧条,国无宁日,当道之人皆为刀枪,而舞文弄墨之人多被无视,望铁军自尊,亦得人敬重,故起名一尊,从此铁军不复,一尊长存。如今,当我们回望张一尊的生平与艺术时,可以说,他一生堂正,无愧好友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