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家大院

2024-01-15 06:14王若曦
环球人文地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王氏家族灵石县王氏

王若曦

历时300余年,静升王氏家族在山西建造了一座大院。五巷六堡一条街,总建筑面积超过了北京故宫。民间称其为“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和“华夏民居第一宅”。它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更是权利与尊卑的象征。

“王子登仙”孰真孰假?靜升王氏的身世传说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

灵石县置县已有1400多年,素有“秦晋要道,川陕通衢”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曾极大推动当地晋商的发展。晋商一度驰骋欧亚,夺金融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在世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灵石县出现了以王氏家族为首的四大晋商,分别是静升王家、两渡何家、夏门梁家以及蒜峪陈家。其中,王家大院的主人就是静升王家,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分支。

据传,太原王氏出于姬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姬晋。姬晋亦名王子乔,善吹笙,仿凤凰和鸣之音。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中提到一段典故,讲太子晋游历伊、洛之地,被浮丘公引至嵩山修炼,30余年后,重现缑氏山头向世人挥手告别,升天而去。这便是“王子登仙”的传说。

人们口口相传,王家既是姬晋后人,冥冥中亦有神仙庇佑,故而能成为煊赫一时的“太原王”。传说的真假已不可考证,但静升王氏发家致富的经历本身却是一段传奇。故事要从元末明初说起。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因水灾从太原南迁至灵石县,由此开创了静升王氏的历史。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出自太原王氏的三公、宰相、皇后不计其数,历代皇族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对王氏一族礼尚有加,太原王氏也因此与其他名门望族一道,影响了中国古代长达几百年的政局。

静升王氏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从元朝末年脱离太原王氏迁至灵石县静升镇,开启了王氏家族的全新篇章。王家一代祖——王实,在静升镇的静升村挖掘了三孔土窑做安居之所,以耕地为生,在种地之余还经营豆腐生意。他为人勤劳诚实,做生意从不坑骗,久而久之,积攒下一些田地和积蓄,成为当地富户,在村西土窑两侧修建了“值槐”和“拥翠”两座宅院,之后子孙又将宅院进行扩建,形成了王家大院的雏形。

王氏家族的崛起与衰落大院落成不在一朝一夕

时间到了明朝,静升王氏迎来了第一个发展契机。当时,朝廷实行开中法,要求内地商人将生活物资运送到戍边地区,朝廷支付给内地商人“盐引”,商人可凭这些盐引到指定盐场买盐,并到指定地区售卖。

或许是官宦出身带来的政治嗅觉,静升王氏子孙敏锐地发现,这是一次实现资产飞跃的绝佳时机,于是第一时间投身这股贸易大潮,从中获得了不小收益,而后又顺势做起了在边关售卖粮食的生意。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边关粮食需求量骤增,各地应募筹集京师所需,王氏子孙王演恰逢其时,获利颇丰,这也成了王氏家族由农转商的转折点。

明隆庆五年(1571 年),塞外蒙古俺答部落求和,塞上开始实行“互市”,王氏子孙王新命、王大纪和王大庆等人利用这次机会,投奔霍州皇室朱千聪,并联合村民与族人,北上长城关口进行贸易,或开典当铺,或售卖京货,奔走于晋京之间。几十年苦心经营,王氏资产迅速雄厚起来,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商贾。同一时间,王氏族人修建了凝固堡(俗称“上堡子”)、钟灵巷、井楼、里仁巷,以及拱秀巷,至此,王家大院基础院落初成。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此时,王氏第十四代子孙王谦受、王谦和,正利用朝廷刚刚解除禁止民间养马令的商机,在山东、河北、内蒙一带做皮货和骡马生意。听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后,他们借助贩卖骡马的优势向朝廷捐献24匹军马,紧接着又为朝廷筹集大量军粮。康熙认为王氏有爱国之心、卫国之行,龙颜大悦,封兄弟二人每人一个四品官。

以此为契机,王氏商业联盟形成,开始向官场迈进。整个清朝,王家不断发展壮大,族人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有100多位。在清朝举办的四次千叟宴中,王家参加了两次,这在各级官员中都是罕见的,可见王家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非常高。而康熙年间,王家大院的拥翠巷(又称王家巷)、锁瑞巷(日后恒贞堡西侧)、拱秀巷、义安院等也陆续修建和扩建完成,大院初具规模。

雍正、乾隆时期,王氏家族成员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文人商贾、医生官宦等人才济济。这一时段,王氏十六世孙王廷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家族修建完成和义堡。到了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王氏家族已在农、政、商多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因如此,王氏成员在静升村的住宅区慢慢由聚族居转变为王姓独居。随后,王氏成员又在钟灵巷内扩建怀永图院,俗称小瓮门,是静升村西唯一一座三层建筑。

整个王家大院,最具明清风格代表的建筑是高家崖,于嘉庆十六年(1811 年)修建,历时16年建造而成。此后,静升村的王姓子孙便居住在这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王家大院中。

令人惋惜的是,因为时局、战乱等原因,在此之后的王氏子孙四处飘摇,再无法复刻前人的辉煌,王家大院的修建历程也就告一段落。

如今对外开放的高家崖堡、红门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占地4.5万平方米,有院落123套、房屋1118间。这一部分建筑的规模还不到王家大院总用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均为王家鼎盛时期所建,是整个大院的精华所在,也是大院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分,被称为“三晋第一宅”。

七道门有三个等级讲规矩更讲风水和天机

王家大院的选址独具匠心,规模宏大不失礼制,整体建造呈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对外能展现足够的空间气派,对内满足了私密的氛围需求。功能布置上,起居、休闲一应俱全,各个房屋的等级、形制,每个门窗的制作、雕饰等,都有讲究,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和宗法礼制。另外,王家大院五堡布局分别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以此迎合天机,寓意吉祥的同时,体现出王家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盼。

古时讲究礼制,皇帝才可住九间一排的房子,普通百姓一般是一排三间,所以王家大院虽规模巨大,但厢房的方位都大有讲究。每进的院子只能纵向多盖,这在高家崖建筑群里体现得尤其明显。

步入高家崖,首先便是王氏子孙王汝聪的居所——敦厚宅。作为当年王氏掌家之主的居所,这里每一进院的正房都是三间一排的两层楼房,讲究两侧对称。大院的格局,第一进厅住的是下人,房子较简单;第二进的门厅是主人的起居室和客厅;第三进为卧室,一层居住主人,主窑二层为祀奉祖先的祭祖阁。

在具体的厢房分配上,男女尊卑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朝南一般为男子,朝北为女子,女子厢房在二层,且屋檐不得高于男子。即使是一家之中,哥哥与弟弟、妹妹同出生一母,也有很大差别。

王汝聪的二弟王汝成居住的凝瑞居,建筑格局及功能与敦厚宅大致相同,但在很多细节却处处留心。首要的即是规制不可越过长房,王汝成虽官高大哥一品,但因其是次子,所以门楼比官职五品的大哥要低矮一些,然而门槛却高于大哥。于建筑细节处,出身、长幼、官阶品级大小等被彰显得清楚明白,这些在王家大院中比比皆是。

至于主仆尊卑,在大院厨房的设计上就可窥一隅而知全貌。“内三外四”共七道门,把厨院分割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人走不同的门,在不同的餐厅吃不同的饭。干粗活的长工在三等院用餐,管家及账房先生等高级佣人在中院用餐,主人则在楼上的餐厅用餐,不可轻易僭越。

整个高家崖建筑群周边墙院紧围,四门根据地势而开,大小院落既相互连缀,又独立成章。众多门户相连相串,使人觉得院中有院、门里套门,不熟悉的人走在其中,大有可能迷路。如今,堡内遗存物品的陈设,依旧按照王氏家族原本的“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分门别类地陈列其中。

出了高家崖,站在大院北门的城楼上放眼望去,红门堡的建造格局令人称奇。整个堡一分东、西两个院落,中有桥梁连接,从低到高又分四层院落依次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隐隐显示着一个巨大的“王”字,且附会龙的造型。

主干道即所谓的卧龙道,街是龙身,巷是龙爪,河漂石是龙鳞,老槐树是龙尾,井是龙眼。两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暗合阴阳八卦之妙,而那一条蟠龙里,却暗藏着“王中套王”的格局。

一个大大的“王”字,烙印在晋中大地。这是有意还是无意?和“王子登仙”传说一样,无法考证,不能深究……

(编辑 胡倩)

猜你喜欢
王氏家族灵石县王氏
汉晋时期山阳高平王氏家族藏书考述
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作上当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灵石县侧柏栽植技术初探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灵石县核桃优质丰产栽培管理技术
科举与家族:墓志所见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