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妮
摘 要:结合艺术学科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单元整体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促进了执教者改进教学观念,立足音乐核心素养,着眼学生长远发展,以教材整合为依托,以“大概念”思维为导向,以多元教学活动为途径,绘制以美培元的育人藍图,最终达成教学评一体化,引导学生“像音乐家一样思考”。
关键词:大概念 单元整体 学科发展 育人价值
2015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走进教育者的视野。于音乐学科而言,如何通过课改,更好地围绕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意识和发展美的能力,成为广大音乐教育者的研究方向,以期让音乐真正属于每一名学生。
2022年,伴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一些崭新的理念和名词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这其中,“大概念”无疑是2022年度教育界的热点词汇之一,与之伴随而来的“大单元”“大任务”“教学评一致性”等词汇同频热搜。
让人疑惑的是:素养,我们一直在强调;单元,我们一直在组织;任务,我们一直在设计;联系,我们一直在构建;评价,我们一直在落实。那么,此时的音乐教学,生长点又在哪儿呢?
笔者认为,音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素养目标。音乐素养是适应时代发展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大概念”教学在校准音乐素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改革的方向,而“单元整合”作为大概念教学常用手段之一,适用于通过“人文主题”搭建的初中音乐单元教学之中。
由此,笔者开展大概念视域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一、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结构化”的溯源和植根
(一)溯源大概念
2018年,教育部发布最新课程标准,首次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引领教学改革,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大概念”是促进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桥梁,是凌驾于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课堂评价的重要理念,能够引领开展大单元教学,能够在校准素养目标后重新定义教学,推动育人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二)植根音乐教学
中国音乐教育从重双基到要求三维目标,直至如今强调发展学科素养,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而今,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有: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为了教而教;教学内容零散碎片,缺少系统化;教学过程逻辑不清,缺乏知识重整概念;教学评价生硬单一,无闭环思维等。
音乐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新时代的必备素养之一。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围绕核心素养持续输出,并在全领域得到可持续发展。
“大概念”是围绕单元开展的教学,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基本单位。在此理念引领下,联结不同的内容,编织学习思维脉络,是“少而重要”的专家思维方式,具有统摄性和生活价值,是重构知识的重要桥梁。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开展初中音乐单元整合教学研究,运用和整合音乐知识,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抓住学科以美育人的本质,构建多学科联系,培养学生音乐家思维。
二、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结构化”的策略和方式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围绕单元主题,深入解析教材内容,将知识结构化,围绕核心素养,内化知识技能,解决单元重难点。聚焦音乐作品,横向构建单元人文主题,纵向搭建学科知识脉络,结合学习主体的学情和基础,设计以单元为统领,音乐作品、音乐知识互相联结下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元体验,优化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对“同类型”“同主题”的音乐作品产生关联,培养学生能“像音乐家一样思考”的能力。
本文将在“大概念”引领下,以人音版七年级下册“小调集萃”单元为例,围绕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落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通过研读教材—立足单元—创设情境—归于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价值。
(一)研读教材:提炼大概念和小观念
当学生无法掌握足够音乐基本知识、无法真实感受艺术之美时,音乐教学就好比“无水之源”,学生无法迁移和运用,无法拥有像音乐家一样的思维。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研读教材,在人文单元的基础上梳理音乐作品间的核心育人价值,提炼单元小观念(单元知识整合)和大概念(核心素养—课程本质—跨学科联合—学科思维),并在此观念下构建出显性关联,共同指向“大概念”的建构,形成以“大概念”为统领的单元主题音乐作品关联图。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是七年级上册“劳动号子”和八年级下册“山野放歌”的过渡和联结。本单元除了提供《无锡景》《沂蒙山小调》《一根竹竿容易弯》《小放牛》4首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小调作品外,还有3首其他类别的歌曲。据此,教师需要构建课时和单元主题间的联系,即小调音乐的特性。通过继续分析和体验“小调”音乐的共同特性(衬词、方言),延伸出各自地域文化差异下的“不同小调”风格以及南北民歌的差异。搭建起“小调歌曲—小调风格—南北民歌差异”的单元关联,培育“民歌”思维。
本单元从“认识小调”到以“民歌思维”鉴赏小调,将单元素材整合,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以本单元小调的名义,形成欣赏小调作品的思维,通过运用和整合、迁移和发展,认识中国民歌,形成本单元大概念目标:以“小调”思维欣赏民歌。
(二)立足单元:确定整体目标和学习目标
基于本单元的内容整合和梳理,形成以“小调”为中心的单元框架图。要达成课标“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靠单一课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知识结构化、内容主体化、情感升华化,经验发展化,笔者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单元课时目标分析。
(三)創设情境:引导任务情境和学习活动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时间、空间、文化和历史等多个维度中。新课标新增“联系/融合”板块,要求主动跨界,打通脉络,建立关联。这种“打破”,要求以艺术学科为主,突破学科界限,构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站在学科更大更高的基础上走进学科育人体系。
以“小调集萃”第一课时为例,笔者通过“导—探—延”创设音乐情境,将音乐作品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落实“跨段梯级”策略,重构“内延外联”,促进“多元体验”。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小调集萃”第一课时中,教师从核心素养整体发展视域出发,以“大概念”下的单元整合为依据,为学生设计多元的“听·唱·赏”活动,在“探美、品韵、传承”中“入味、入境、入局”。
课堂设计中,立足音乐学科,导入部分开展“探美”活动,构建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文化理解”;稳抓音乐元素,学唱部分开展“品韵”教学,实践“审美感知”“艺术表现”,达成“三维目标”;延展部分引领“传承”欣赏,引导学生整合结构化知识、开展主体性鉴赏,主动探索创意实践,这是核心素养落地的表现。
(四)归于目标:构建“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评价
除了立足学情,关注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开展围绕“大概念”下的核心素养落实评价活动。教师首先要明确评价标准、内容和维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参与表现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活动,通过分层、分段评、分课时,评价学生在新知识建构、知识掌握、思维发展、观念迁移过程中的外显行为。
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建立“一课一评价”体系,以“大概念”引领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以“小观念”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课堂特色活动,构建课堂“参与评价”。围绕课时目标,分解课时环节,结合课时内容,寻找课堂生长点,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大概念视域下“大单元结构化”的变革和发展
如今,“大概念”已走进音乐教学第一线,聚焦单元整合,构建学科关联,关注教学评价。“大概念”教学范式已然成为现代音乐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初中音乐学科课堂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从关注作品教学到关注作品价值
传统教学中,课堂高效表现为学生吸收了大量音乐知识。铺天盖地的音乐知识输入掩盖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即“音乐教学要培育怎样的人”。除音乐知识以外,作品能够挖掘的价值究竟在哪儿?“大概念”的引进,引导教师在错综复杂的学科设定中找寻出主要矛盾,以“单元整合”为途径,精准把握作品关联以及音乐作品的育人价值。
(二)从零散交错教学到条理结构学习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构建的。以“民歌”为例,七年级上册“劳动的歌”、七年级下册“小调集萃”、八年级下册“山野放歌”,看似散乱,实则有着剪不断的关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歌”元素往往是交错融合的。“大概念”的引进,引导教师将传统“扁平化学习”发展成为“立体化学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逻辑性和发展性,达成承上启下的初中教学阶段目标。
(三)从只循学科素养到构建学科思维
音乐学科素养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展开,但实际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科素养”的运用和迁移。“大概念”的引进,使得学生从单一思维转向高阶思维。以“民歌”为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鉴赏民歌之美,更要培养其民歌思维,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像音乐家一样思考。
(四)从注重结果评价到教学评一致性
在音乐学科中,教师关注“学科表现性评价”,但时常缺乏“学科发展性评价”的长远思维。“大概念”的引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理解音乐要素水平和运用发展素养的能力,这些能力往往与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以单位、以课时为单位的评价量化,不仅是教师落实教学的一杆秤,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一把尺,引领学生行为,促进教学反思,形成学科思维,体现育人价值。
四、结语
凭“大概念”的名义,唱“大单元结构化”之音,像“音乐家一样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秉旭,马云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影响因素分析[J].艺术教育,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