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4-01-15 16:29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刘红头
基础外语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革命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刘红头 周 伟

一、引言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教育部,2022)指出,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义教新课标》的修订坚持目标导向,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教育部,2022)。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传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以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显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不少英语教师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忽视《义教新课标》提出的“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的要求,课堂上基本还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上,教学时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局限于西方文化,对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往往轻描淡写,导致学生谈论起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华文化却知之甚少,遑论传播能力。英语课程在传播世界文化的同时,弥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与教学中的缺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芳铭,2020)。其二,部分教师虽有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但未能厘清中华文化的定义,往往把“中华文化”窄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致课堂教学在传播中华文化上面的片面和失衡,未能全面弘扬中华文化的实质和精髓。其三,课堂教学时对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内涵挖掘不足,课堂设问通常只针对语篇表面的肤浅信息,疏于引导学生关注语篇内容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联,错失增进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意识的契机。

本文在界定中华文化概念三种文化表现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探究中华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路径,旨在使学生初步形成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华文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形态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的精神家园(许嘉璐,200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学者对中华文化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周伟洲(2008)把中华文化界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人本主义,以及在教育、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长期统一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特征。汤玲(2019)对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进行了阐述。她认为,从早期农耕生产实践,到近代革命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文化表现形态,主要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上述三种文化表现形态与《义教新课标》中的论述不谋而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认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对于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中国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国希,2014)。初中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多,如传统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教师要在比较中西文化异同中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联系当下生活实际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的品质和精神。

(二)革命文化的概念

革命文化诞生于世纪危局,发轫于五四运动,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文化结晶。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肥沃土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集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生动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陈赵阳,2021)。对身处和平时期的学生来说,距离在战火硝烟中淬炼而成的革命文化似乎很遥远,正因如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更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英语教材中革命文化元素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汤玲,2019)。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今昔对比,利用多模态语篇积极展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发展成果,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汤玲,2019)。课堂教学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传播中华文化不能只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应抓住契机积极渗透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中华文化的三种形态全面有机地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中华文化概念融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路径

(一)研读教材,发挥教育功能,学习中华文化

教材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流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儿童观以及基于这些观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成和教学(学习)方法,而且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郭宝仙,2014)。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聚焦特定的中华文化板块,挖掘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

1. 梳理教材,整合内容,提取文化元素

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下同)共有六册44个单元,在认真梳理教材中富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内容后,笔者列表如下(见表1):

表1 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中的中华文化内容一览表

由表1可知,中华文化在英语教材中主要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和部分专家观点将之浓缩成表1中的八大项。

与语文、历史和政治等学科相比,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英语教材中涉及的相对较少,且多以间接呈现为主,这就需要教师要有主动挖掘意识。为拉近当代中学生与革命传统文化的距离,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身边看得见、摸得着、能感触到的鲜活红色资源,积极创新“外化于行”的方式方法(赵继光,2021)。

比如,九年级上册Unit 4 Growing up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讲述了《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在二战期间颠沛流离的境遇。同时期的中国战场上,也涌现出很多中国孩子的英雄故事。教师在听前导入环节可运用红色经典故事片段帮助学生了解可歌可泣、苦难辉煌的革命文化,让他们继承英雄人物身上机智镇定、不怕牺牲的革命传统。又如,七年级下册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的Task板块写作任务是描写家乡,教师可通过图片增加南京的红色景点介绍,如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红色革命文化,为完成单元写作任务做铺垫。

2. 聚焦板块,师生互动,挖掘文化内涵

教材中部分单元板块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例如,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的Integrated skills板块主题是“Chinese kites”,介绍了风筝的起源以及墨子、鲁班、蔡伦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对风筝的贡献,最后还提及马可·波罗利用风筝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在听前环节,笔者连续设问: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of this unit —“Outdoor fun” and Chinese kites? Why do we learn Chinese kites instead of Western things in this period? Do you think Chinese kites ar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单元主题视角关注各板块内容与主题的关联,“放纸鸢”自古便是国人尤其是孩童喜闻乐见的户外活动,该内容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该单元Reading板块内容是西方文学作品,Integrated skills板块选用与单元主题一致的中华文化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

在听后环节,笔者设问:What contributions did Mozi, Lu Ban and Cai Lun make to Chinese kites? What about Marco Polo? Do you want to be a person like him? And how? 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针对具体主干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听力主要内容,为后续问题探讨服务;后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马可·波罗作为文化使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鼓励学生今后也像他一样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主动积极地向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

(二)补充文本,开展群文阅读,理解中华文化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在英语教材中接触的大多还是西方文化。在学习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单元主题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相似的中华文化的理解。

1. 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

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部分单元涉及西方文化,这些聚焦文化的单元为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提供了便利。还是以七年级下册Unit 6 Outdoor fun为例,Reading板块的西方文学名著节选自《爱丽丝漫游奇境记》(Alice in Wonderland),类似的探险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并不少见,如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笔者在阅读第二课时,节选《西游记》英文版中的精彩片段作为补充的群文阅读,让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和鉴赏,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愫。笔者设问:Which story do you like better? Why? 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汲取中西方优秀文化精华。

2. 正确引导,探究意义,培养文化自信

群文阅读除了可以比较中西方文化异同外,还可以从单元视角结合主题探究单元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板块讲述的是英国社会的礼仪文化。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阅读后得出英国人比中国人文明程度更高、更懂礼貌的结论。显而易见,这样的结论不仅不是事实,而且也与本单元的主题意义不符。Reading板块并非是要读者在中西方礼仪文化之间进行优劣对比,该单元标题为“Good manners”,结合整个单元内容来看,单元主题意义宜定为“学习中西方礼仪文化,提高个人文明素养”。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礼仪文化。因此,为了顺利达成单元主题意义的目标,笔者搜集了多篇介绍中华礼仪文化的英语短文作为群文阅读素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中华礼仪文化,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培养文化自信。

需要强调的是,群文阅读成功与否离不开课外阅读素材的选取。近年来,不少报刊媒体都加大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力度,如《21世纪学生英文报》上辟有专栏刊登英文版本的国学故事或唐诗。此外,部分城市的中考英语阅读选材也与中华文化相关。以2021年江苏十三大市中考英语试题为例,不少城市所选的阅读语篇与中华文化概念有关(见表2),这些丰富的资源是群文阅读的绝佳素材。

淘汰机制方面:与选拔方式并无太大不同,仍根据笔试成绩排名作为决定学生是否留在实验班的依据。实验班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仅根据考试分数的高低进行评判,显得有失偏颇。

表2 2021 年江苏部分城市中考英语“中华文化”阅读语篇统计

另外,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整合意识和能力。如九年级下册Unit 1 Asia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内容是“Chinese things and places”。2019年南京中考英语试卷中的首字母填空试题是一篇介绍汉字演变史的文章,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该板块内容十分契合。而网络平台上曾流传的一则只有53秒的“中国文字的演变”的微视频,生动地诠释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教师若能整合这些“读”和“看”的学习资源并用于该板块教学,会大大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受和体验。

(三)精心选题,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中华文化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进行文化专题教学。开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

1. 关注地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张凤琦,2008)。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等内容贴近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通常为学生所耳熟能详,因而挖掘地域文化往往能起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笔者所在的南京市鼓楼区有多所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中,鼓楼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开发了“南京成语诗歌”(Nanjing Idioms and Their Stories)校本课程。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悠久厚重,地域文化有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该校英语教研组组织教师收集并整理与南京相关的成语和诗歌,逐一译成英文并汇编成校本课程读本。由于这些成语故事和诗歌都跟家乡南京有关,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文典故很感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爱乡教育,增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2. 重视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针对革命传统教育素材在教材中相对较少的问题,教师也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有益的探索。作为教研组长,笔者曾带领组内教师开发“英文名著赏读”校本课程,节选若干英文名著片段编写校本课程读本。近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对名著进行重新定位:除了传统的经典名著外,能否补充外国人撰写的反映中国革命发展史的著作?如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在修订读本过程中,笔者增加了该书的若干章节,让学生从外国人的视角体悟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触摸老一辈革命家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情怀。

2018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发了另一门校本课程“英语美文赏析”。读本中收集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英文版Chi Lai(Arise)的歌词,该首歌曲由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宾逊演唱于20世纪40年代,取名《起来》。课堂教学时,师生一起聆听和学唱英文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切身感受一位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正义事业的支持和深厚情感,接受了生动的革命文化教育。

(四)拓展渠道,依托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资源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教材中相对较少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

1. 制作系列微课,扩大文化影响

近年来一些工作室制作了系列文化微课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除了介绍长城(The Great Wall)、 京 剧(Beijing Opera)、 春节(Spring Festival)、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结合教材内容重点介绍了天安门广场(Tian’anmen Square)、劳动节(Labour Day)等富含革命文化的微课,深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一线教师可把这些微课与教材具体单元内容结合起来,服务课堂教学。如九年级下册Unit 1 Asia的Reading板块介绍了包含天安门广场在内的四个北京景点,教师可把相关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的“前置性补偿”作业,加深学生对天安门作为革命文化标志的认同。

此外,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还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录制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中华文化真正发挥育人作用。短视频作品除了在课堂分享外,还可以发布在网络家长群,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动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

2. 利用网络资源,弘扬先进文化

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很多城市制作了英文版的城市宣传片,它们在数分钟内浓缩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设发展,重点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缩影。

各地初中英语教材大都有“家乡”单元,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板块介绍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在进行该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借助这些城市宣传片资源,展示当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微信平台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外研社英语教学”视频号制作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高铁》短视频,用短短一分半钟介绍了“复兴号”的高科技成就,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质视频素材。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让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滋养学生,并使学生初步形成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应是包括英语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教师应积极探索多重路径,让中华文化概念有机融入初中英语课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革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