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范方宇,刘 云,韩 龙,阚 欢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发改委及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提出,依据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的相关要求,通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已迫在眉睫。食品专业是实践性及应用性都很强的一个工科类专业,现已成为各地方农林高校极具区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的一个专业。目前,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及安全的持续关注,不断促使地方高校在食品研发、食品营养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相关企业管理等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9 年,我国食品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227 92 万亿元,占总营业收入8.7%,利润实现0.669 71 万亿元,占比10.8%[1]。目前,食品行业正在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等方向转变。人工智能(AI)、绿色制造、3D 打印等先进技术也已融入到食品工业的各个环节中,贡献率高达60%[2-3]。因此,国家对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迫在眉睫。
实践能力差、创新创业能力薄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要融合各种有利资源和要素,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4]。只有不断强化食品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5]。
新工科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而形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是发展“新工科”专业和培养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6]。2017 年,教育部认定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12 个和300 余所新工科建设高校。天津市、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成立了“新工科教育中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联盟”等,促进了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
食品专业是一个集理、工、农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以理科类以主、生产实践很少,导致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所需相差太远。王立霞等人[7]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到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生产实习及学年论文等环节,构筑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覃小丽等人[8]通过“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时间的集中化为全程化、空间固定化为变动化、指导教师固定化为交换化、信息技术虚拟化为模拟化及实践教学项目单一化为多样化”搭建食品专业多层面实践教学体系。高晓光等人[9]认为要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活动并改善教学管理机制等,构建“定点科研室”和“定点企业模式”“双模式”全新实践教学体系。贺江等人[10]采取的优化改革措施包括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手段,保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牛红云等人[11]探索了建设“区域共享型食品类专业协同创新中心”。李长秀等人[12]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创新创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业实践能力。解慧等人[13]将“专业结合行业、实践结合创新、创新结合创业”的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产教融合就是将产业的需求与大学教育有机融合,有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表现形式和运作模式[14]。2017 年12 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发展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于发展转型中的地方院校而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为了不断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国家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的融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5]。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从理论化和传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成实践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工业的高速稳定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对高校食品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而且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会受到教学资源、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验教学条件的影响。现阶段,很多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和科研定位失衡的问题,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科研成果的评价[16]。此外,有些地方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工业对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需求。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高校与行业企业的主动合作交流,高校应该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产教融合”关键点在于找到“融合”点(即利益共同点),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统一。
10 多年来,“重科学、轻工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深蒂固,众多地方院校的食品专业普遍存在培养人才定位不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脱钩等问题,进而导致毕业生服务地方乃至行业发展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课题组成员通过分析人才培养现状,结合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与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模式,即“一领四合”式新工科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领”就是坚持思政引领,“四合”分别是模式整合、教研联合、专创融合及产创结合。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领四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见图1。
图1 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领四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及人才发展需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发生“聚合反应”,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激情与能力。
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融合“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索和实践TBL教学、PBL 教学、翻转课堂及MOOC 等多种教学模式。同时,深度挖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合“监控”与“评价”,进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和评价体系。
科研成果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的前沿研究及成果带入课堂,不仅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教学科研并重,不能厚此薄彼,要推进专业化教育的科教融合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
地方院校的发展基础、产业特色等都不同,在强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的同时,也要融合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特色,启发学生的实践兴趣与创新思维。大力宣传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每年一度的“互联网+ ”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程实践训练大赛及虚拟仿真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都要较好地锻炼和提升。
依托学校、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等校企合作平台,广泛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与实践的资源投入与建设,包括开放性实验室、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及虚拟仿真教学。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参加企业的项目,不仅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还能够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不可多得的工作经验。
我国有超过400 所的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和食品相关的专业,每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食品类专业人才。构建基于“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能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谋划培养方案中的突出能力的传教方式,设计实践能力的增长环节,使学术知识向技能水平融会贯通,用思想引领和创新发展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既适应社会经济、食品行业技术发展的外部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着实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这种系统的探索与革新,将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校的发展中更加先进化、应用化和可持续化。
西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在近17 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始终坚持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适应地方发展和行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经过多年持续的发展,在食品行业的资源利用、特色产品加工及产品质量评价等领域逐渐形成专业特色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具专业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