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语,有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尽管刚入行一年,她已经习惯了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作息,经常凌晨四点爬起来化妆,有时候第二天凌晨一点才结束拍摄,连续20多个小时连轴转。在国内最大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横店,每天有大量剧组前来,其中不乏和小语一样的小演员,哪怕只有三五岁,熬夜拍戏也不稀奇,妈妈们全职在剧组陪着孩子,每天拿几十块到几百块的片酬。这个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童漂”。
最近,“6岁女孩在横店当童漂,4个月赚250元”的新闻被大众热议。在“小小年纪昼夜颠倒”“夏天穿冬衣热出痱子”“100个人抢一个机会”等讨论声中,大众对这一群体既好奇又疑惑,“童漂”,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定焦”和多位家长及业内人士交流后发现,家长对童漂的理解不同,很多家长认为,自家孩子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童漂,只在有戏拍时才奔赴横店。即便久居横店,也会尽量选择孩子课业少的时候。不过,在很多人看来,从三岁到十几岁、在剧组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儿童演员,多多少少都有些“童漂”意味。
综合多方的说法,我们把广义上的横店“童漂”大致分为三类,一类离家近的,比如家住浙江本地,有进组机会,妈妈便带着小朋友从家开车赶往横店;一类离家远的,会选择寒暑假在横店租房几个月,蹲守各大剧组寻找机会;还有一类,孩子在一些知名作品里演过主演的小时候或者曾是儿童剧主演,他们会跟着剧组的时间,驻扎在横店。
这些孩子的共性是形象不错,很多是童模出身,且多才多艺,有着舞蹈、钢琴、相声等十八般武艺。他们家里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难以负担租房、试镜路费、签约费等高投入。为给孩子博得一个角色,家长们和儿童经纪公司签约,不惜缴纳高昂的费用,甚至带资进组,投入几万到上百万元不等。他们曾抱着“一夜成名”的想法,但最终在一次次的试镜、落选中磨平心气,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环。
即便如此,很多家长还是不愿放弃机会,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想多熬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也有更多新人,被童星光环吸引,不断前往横店。横店,始终不缺少“童漂”。
在横店,没有一位妈妈是不拼的,她们都是时间管理大师。Carissa上小学三年级,有着腿长的先天优势,曾是一位小童模,加上小姑娘身上有股酷姐范,外形和气质和汤唯很接近,多次被剧组相中。
妈妈经常带着她驱车4小时,往返于横店和无锡的家中。有好几次,经纪人临时在群里发通知,妈妈看到后晚上立刻带着Carissa赶过去。
有一次拍夜戲,晚上10点开始,凌晨5点才收工。一结束,母女俩立刻赶回无锡,为的是赶上10点钟的学校早课,全程Carissa只在车上睡了几个小时。
行程紧张,但丝毫阻挡不了妈妈们的战斗力。
长相软萌的豆苗今年5岁,已经拍戏一年多了,在几十部剧中拿到小主演的角色。获得这种机会并不容易,除了孩子的自身条件外,还要归功于妈妈拼命带他进组面试。
刚入行时,豆苗妈妈一个月内跑了近20个剧组,今年他们还在横店租房住了两个多月,为的就是拿到更多进组机会。
为了拍一部戏,豆苗妈妈曾通宵驱车1000多公里。有一次,他们刚结束一个西安剧组的通告,准备回横店时,突然得知贵州某个剧组缺少一位小演员,母子俩直接在高铁站改签车票。
但残酷的是,即便守在横店,也不一定能拿到好机会。
暑假期间,小语妈妈在横店租了两个月的房子,想着让孩子多进组体验几次。不过小语妈妈发现,虽然自家小孩是童模出身,形象不错,但很难被选中。
两个月下来,小语接到的多为只有背影的群演角色,稍微好一点的特约角色都属于捡漏,比如当群演时被导演选中。纯靠自己投简历,基本拿不到好资源。
在横店,小孩不会因为年纪小得到优待。
和成年演员一样,他们不仅白天拍戏,也会跑夜场,中间候场的几个小时,只能找角落靠在椅子上歇会儿。妈妈们也会在现场陪同,给孩子解释导演的要求,配合剧组完成拍摄。
冬天拍夏戏,只穿着一层薄薄的戏服,候场等了好几个小时,Carissa的嘴巴被冻得开裂掉皮。夏天穿冬装,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暴晒,皮肤很白的Carissa不仅脸晒黑了好几度,还起了痱子。
热爱运动的诺诺今年12月才开始拍戏,有一场夜戏是从下午4点到凌晨3点,妈妈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只有零度左右,母子俩坐在露营椅上抱着取暖。由于困意很浓,诺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每次轮到诺诺上场,妈妈就会把他叫醒,四五个小时内,诺诺被叫醒了三四次。
草莓更是在剧组迎来了出生三年来哭得最惨的一次。
齐刘海大眼睛的她是个甜妹,由于她在疫情期间出生,经常待在家里,性格偏慢热,她妈妈总想着带她出门锻炼,于是选择了拍广告、学马术、当演员。
第一次拍戏,看到剧组各式各样的灯光和摄影机,还有一堆陌生人,草莓吓哭了,第二天,妈妈告诉她没被选上,草莓又哭了很久,双眼皮都肿成了单眼皮。
不过,草莓妈妈觉得,这短短二十几分钟的剧组体验并不亏,“女儿之前从不让陌生人牵手,现在可以让组剧的叔叔阿姨抱了。”
妈妈拼,孩子累。在横店,卷成了一种常态。
除了卷时间和体力,妈妈们还展开了金钱的较量。
小演员的成长路径通常是,素人-群演-特约-小演员-童星,戏份、片酬逐级提升。
群演级别最低,充当的是背景板,片酬大概几十元一天,不需要选角,用行话说,在横店找群头趴活就好,想拍随时可以。特约有露脸机会和台词,小演员是更高一级,能演一些重要角色,比如大剧主演的小时候,片酬可高达数千元/天。
从群演进阶到特约,这个群体人数最多,也是最卷的一环。不少家长表示,很多孩子拍了一年,都不一定能拿到一个特约角色,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能在短时间内接到不少。
这就涉及到小演员产业链上绕不开的一环——儿童经纪公司。除了实力,小朋友有没有机会进组,儿童经纪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视是一个高度依赖人脉的行业,横店每天都有大量剧组开机,每个剧组都是成百上千人,家长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机会,并从中筛选出自己孩子能演的角色,再进行有效简历投递,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而和掌握大量资源的儿童经纪合作,属于一个捷径。他们能拿到剧组最新的招聘需求,也能通过经验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适合这一角色。
“找到一个靠谱的经纪人,对家长来说往往事半功倍。一些小孩入行就能做特约或者小演员,主要是我们给机会。”资深儿童经纪妙妙对“定焦”表示。多位家长的感受也是,想快速拿到好一些的机会,基本都要和经纪公司签约。
至于收费标准,分为“全约”和“代理”,每家经纪公司金额都不一样。签全约时,有的经纪人会先收一笔会员费,后期从孩子的片酬中进行抽成,签约时间可长达十年、十五年之久,也有的经纪人前期不收费用。签代理时,通常要先交一定的费用,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代理时间2年到5年不等。
一般来说,全约是一对一,具有独属性,门槛也较高,经纪人会多方面衡量小朋友的成长空间;代理则为多对多,门槛相对较低。一位妈妈表示,很多家长为给孩子争取上镜机会,签了五六家经纪代理。
近两年,云贵川成为拍摄热地,儿童经纪的盘子进一步变大,这也让当地的家长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带着好奇心一试。急速膨胀的儿童经纪行业,出现了一些乱象。
有媒体曾报道,有部分儿童经纪公司打出了会员模式,“2万1年,1年内能保证至少3部戏。5万3年,3年内至少8部戏”。
妙妙表示,一些不正规的儿童经纪公司,或者自称培训机构的单位,瞄准了家长的焦虑,开出了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培训费,称不仅能让孩子学到专业课程,还可以全方位辅导孩子入行。实际上,这些承诺很难兑现。
有的妈妈就被“儿童经纪”坑过。
据一位妈妈描述,前期这位儿童经纪很靠谱,签约的孩子都给到了相应的进组机会,但后来就变了,有一次收完钱后,直接拉黑了十几个家长,根本找不到人。她觉得,这可能是“他最后的疯狂”。还有更快给孩子謀得角色的方法——“带资进组”,这也是圈内不成文的规定。不少妈妈会从培训机构、经纪公司手里买角色,一次花费几万元到十几万元,有的角色有两三句台词,有的甚至连台词都没有。
小丫妈妈透露,某部电影开出了4万的价格,可以和片中的实力派演员有对手戏;如果是大流量的剧,要8万起,大概有20场戏、20句台词,哪怕一个“哦”字,也算一场,万一拍完导演剪辑时觉得效果不好,也有被删的可能。她身边的一位家长,交了8万,跟组三个月,结果只有三句台词和无数个背景板身影。
虽然带资进组违背公平,也有很多坑,但在机会面前,很多人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一潜规则。
“你家孩子好,掏10万,别人家孩子也不差,掏12万,如果你是副导演,会选谁呢?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后就看哪家更有钱,就更有机会培养出一个童星。”一位妈妈表示。
当一个个家庭开始发挥“钞能力”,小演员选拔也沦为了一场金钱游戏。
童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词。在与“定焦”的交流中,小朋友入行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最常见的是童模出身,意外被经纪人带入这个圈子,打算试一试。
有一些小朋友是有明星梦,想展示自己,剧组的光鲜亮丽对他们来说,很有诱惑力。比如,小丫穿着裙子在零下7度的室外拍戏,冻得全身僵硬依然在坚持。对于学舞蹈的她来说,登上舞台和上电视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些小朋友是受到家人的影响。草莓的妈妈平时喜欢看一位演员的剧和综艺,草莓在一次活动上见过这位演员姐姐后,也喜欢上了。她的愿望是,将来有机会站在这位姐姐的身边。
他们都曾被一夜成名的故事吸引,但入行后才发现,儿童演员的选拔不会过多考虑“个性化”,更像是一场流水线作业。小丫妈妈已经不相信马路上会有星探这回事了,如果有人跑过来跟自己说,孩子很优秀,她会认为有坑,觉得这个人要么是卖课的,要么就是经纪公司来拉人头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选拔方式造成的。
剧组选小演员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大规模海选,或者星探主动挖掘,一种是casting(选角团队),靠家长和经纪人推荐。
由于前者耗时耗力,目前内地几乎见不到全民海选,基本都采用后者。即家长把孩子的简历发给儿童经纪人,经纪人再把这些简历打包发给剧组,剧组从中挑选出合适的小孩进行面试,最后确定人选。
虽然成年演员也是类似的选拔流程,但剧组对儿童演员的要求要更模糊,在表演专业性上的要求不太高。
多位经纪人和导演都告诉“定焦”,小孩子过多的表演痕迹,会丢了天真,他们更想要的状态是,小朋友本色出演。很多家长存在误区,觉得自家小孩让哭就哭、让笑就笑,是有天赋的体现,但在他们眼中,这并不能和演技画上等号。
相比之下,家长的配合度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妙妙介绍,如果给到面试机会,但家长多次以没时间、学校请不了假、怕孩子熬夜等理由拒绝,那么再有机会,当两个小孩资质差不多时,她更愿意将名额给那些很配合、每次很痛快赶到剧组的家长。
小演员这条路,三年是一个坎,最后留下的一批,往往是配合度高的家长和小朋友。
而儿童经纪人的分成模式,也助推着这条流水线的运转。“相比成人经纪,片酬低的儿童经纪赚的是走量的钱,也就是分约。目前市场上的剧,儿童戏份不多,单靠全约的片酬分成,根本赚不到多少钱。”妙妙说。
妙妙在这行已经有五六年的资历,签全约的孩子仅有个位数,签代理的数量比全约多。她表示,在横店,一家儿童经纪公司,可以同时代理多达上千个孩子。
“一些儿童经纪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家长掏钱就能进,怎么能指望能选出好苗子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目前小演员选拔的一大痛点。
在流水线之下,小演员想要出头更难,这也让家长的态度时刻发生变化。很多家长的底线是不带资进组,但他们也在犹豫,如果哪天遇到一个特别好的班底,或者能和自己喜欢的演员合作,带资金额也在能力范围内,是不是也可以考虑花钱搏一搏?
刚入行时,很多家庭的想法很简单,运气好点,能像童星杨恩又一样,因为探班被导演发掘,然后又得到一部大火的片子,一跃成名。运气差一点,成不了明星,就全当花钱陪孩子在剧组锻炼。但随着投入的增加,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这条路,值得吗?
从赚钱的角度来说,家长们的共识是,小演员这行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甚至零回报。特别是前期,很多家庭都是不计成本地投入,其中大头是资源费,也就是和经纪机构的签约费、带资进组的费用。
其次是往来剧组的机票、车票等路费,和一些需要打点的人情费。比如经纪人或者关系还不错的制片人、导演把机会给到自家孩子,妈妈们会准备些小礼物或者请客吃饭,如果对方要来家附近的景点玩,妈妈们也会安排妥当。
至于食宿,反而在总体的支出中不算大额。大部分剧组都提供盒饭,在横店租房每月一般不超过1000元。
豆苗妈妈常驻横店的几个月根本没想过赚钱,用她的话说,拍戏顶多赚点给孩子买玩具的钱,想平衡掉食宿酒店路费花销根本不可能。
小丫妈妈这两年为了孩子拍戏,已经投入了近五十万。
妙妙发现,现在入行的小演员,基本上都不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而且有父母一方全职带娃,能随时随地跑剧组。家境普通一点的,最后大多以退圈收场。
但这个行业的残酷在于,砸钱也不一定能百分百有收获,好的角色也靠运气。
在经历了这一年跑组后,小豆苗虽然已经有了一些作品,妈妈每天也很拼地带孩子进组找机会,但他们不再抱着一飞冲天的想法勇闯演艺圈,更多是想多走多看。至于能坚持多久,豆苗妈妈不知道。小丫妈妈这几年的体会是,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最好是把钱留给孩子学习或者旅游。豆苗妈妈看到过身边有很多家长,由于接受不了这种落差,情绪几度崩溃,她庆幸自己之前做过几年生意,能接受这种起伏。时间久了,妈妈们的心态被一次次磨平,不再计算投入回报比。而随着“童漂”群体受到关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剧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吗?长时间地熬夜,会不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伤害?拍戏不会影响学习吗?
草莓妈妈在剧组见到过一些长期拍戏的小孩,举止显得有些“油腻”,她也担心过早进组影响孩子成长,但后来想想,更关键的是家长引导。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梦梦上小学六年级,已经入行3年,她妈妈觉得自家孩子比同龄人更成熟,小小年纪的他经常把“冷暖自知”放在嘴边,也更懂得照顾身边的人。摆在妈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平衡孩子的拍戏和学习。
多位妈妈表示,拍戏很耗精力,一旦进组,孩子需要向学校请假,自己在拍戏间隙抽空学习,每天的学习时间不能固定。所以拍戏越早越好,初中是一个坎。没上小学之前,家长可以带着小孩扎在剧组,小学期间知識点相对简单,如果因为拍戏耽误了上课,也比较容易赶上来。
由于长期在剧组,梦梦妈妈经常和其他家长讨论学习话题,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兼顾学习和拍戏,因此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自学方法,比如市场上哪款学习机好用、什么样的网课合适。目前,梦梦的学习成绩没有出现下滑。不过,明年梦梦就要上初一了,原本家里打算到了初中就让她暂停拍戏,但此刻梦梦妈妈有些犹豫。
“我们正处在演艺生涯的上升期,如果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肯定想继续拍,但家长得好好想想。”梦梦妈妈思考了一会儿,“可能还是会选择拍戏吧。”
剧组是一个小型社会,身处其中的人意识到,小演员这行,时间、精力、金钱、运气缺一不可,因此一旦看到了机会,很难轻易放手。*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豆苗、梦梦、妙妙、小丫、小语为化名。
(来源:公众号“定焦”)
责任编辑/张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