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娟 管玫
过敏这件事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少食物过敏、花粉过敏的患者了解过很多相关知识,但对于药物过敏,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的。那么,什么是药物过敏呢?
药物在正常使用下对人体产生的有害或是与用药目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调节生理机能等)无关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药物过敏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可能会出现皮肤的症状,比如皮肤发红、瘙痒、风团、口唇、眼部肿胀等,严重时可累及呼吸系统,出现气紧、胸闷、呼吸困难;累及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累及心血管系统,出现心率、血压改变,甚至出现心跳骤停;累及神经系统,出现头昏、意识模糊、意识丧失。极少数情况下可出现皮肤水疱、皮肤剥脱、黏膜溃烂,甚至肝脏、肾脏损伤。
虽然药物过敏难以预料,但部分可以预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除非医嘱要求,否则不要擅自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杜绝滥用药物,是减少药物过敏反应最有效的手段。
疾病允许的情况下,口服药物比肌注或者输液更可取,口服药物相对来说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更小。
用药的过程中出现可疑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胸闷、氣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心悸等表现,若在医院用药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若在院外最好及时前往就近急诊处理观察。尤其是当出现头皮、手心、脚心的瘙痒,需要非常警惕,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瘙痒往往是严重过敏反应的前兆。
如果有药物过敏史,每次因病就诊时应主动告知医护人员自己过敏的药物名称,且养成用药前仔细看药品成分表的习惯。
医生在临床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用药前,医生都会问患者是不是对某些药物过敏,有的患者会不假思索地点头。但是再具体问在哪里确诊的过敏,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我觉得我可能过敏……”“我上次吃了就觉得不舒服……”
一般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去做个规范的药物过敏检查。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检测,就可以排除患者所说的“药物过敏”情况。举个例子,自述对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通过规范诊断,90%左右的患者其实并不过敏。还有的过敏反应是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引起的,检测可以明确到底哪种药物才是“罪魁祸首”。
已确诊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在临床中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这一类药物,可通过规范过敏检测评估同类药物中是否有安全的替代用药,例如对某种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克洛)过敏的患者,有可能对其他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不过敏,但这需要通过规范诊断才能确认。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若用药后出现可疑过敏反应,最好详细记录下可疑过敏药物的具体名称,如果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所有药品名称都需记录。把药物的瓶子、盒子保留下来,或者拍照留证也是不错的办法,下一次医生开具药物的时候可提供医生作为参考。另外用药多久后出现不适,不适症状都有哪些,之前是如何治疗的等信息的详细记录对于药物过敏诊断非常有帮助。
编辑/朱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