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中旬,《裴君碑》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始刻于建康元年(一四四),重刻于元嘉二年(一五二)。碑阳全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为碑文末称的“赞”,相当于今之序言。第二段为“辞”,即正文。第三段为重新刻石立碑缘由。综观全文,除了歌颂、溢美之词外,可知裴君“祖自河东”,出生于官宦世家,早年“选由孝廉”,出仕后“内任公辅,外宣藩守”,曾在朝中任职。他在定襄任上战功卓越,后任蜀地郡守,在经济、法治、民风民俗等各方面均取得重要业绩。由此可知该碑属于典型的德政碑或纪功碑。惜所述人事,正史皆无记载。有学者认定碑主为度辽将军裴晔,但证据不充分。目前只好付之阙疑。东汉晚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好官不多,良政更少,若碑中所述皆属实,宜为当时鲜见,应该传之后世,缅怀先贤。
碑阴所刻职务名称,则为蜀郡所辖江原、广都、成都、临邛四县衙及县学属吏,职务有掾、史、师。列名合计一百五十人,依例应是与建碑有关的人士。
该碑出土迄今十余年,然拓本罕见,清晰拓本图版亦稀,尚未引起书法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此碑碑阳书法方正雍容,高古渾穆,笔力遒劲。用笔方圆兼施,极富变化,篆意浓厚,体现了汉代宏大气象;结字以方整为主,有些偏长,挺拔劲健,字形端庄稳重且多依势而变,章法茂密,行气朴厚又不乏灵动。晚其近二十年的《西狭颂》(一七一)书风与之相近,惟古厚稍逊。碑阴书法与碑阳书风出入较大。经过对二者“畼(畅)、陈、成、德、定、都、放、辅、光、恢、孟、仁、任、盛、师、诗、史、守、文、武、翕(悉)、宪、兴、选、延、以、茵、由、元、掾、月、造、张、震”等三十四个相同字的比较,发现它们无论在形,还是在神上都有较大差异。碑阴书法介于《石门颂》(一四八)与《礼器碑》(一五六)的碑阴、碑侧书法之间,用笔圆劲,字形偏扁,恣肆野逸,这在汉碑中是鲜见的。目前留存汉碑在碑阴、碑阳书风有些差异,或是由于书写碑阳、碑阴时心态不同,或是书写年代有前后,或是碑阳、碑阴打磨不一等诸多缘由所致。若此碑两者书法反差如此之大,甚至极有可能出自二人之手,值得深入探讨。(熊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