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晨浩 /图 乔啟明
穿着盛装的苗族群众在2023 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开幕式上跳起盛大芦笙舞。乔啟明/摄
2023 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非遗大巡游中的仰阿莎彩车。 乔啟明/摄
冬日,正值农闲时。贵州大大小小的村寨里,人们庆丰收、祭先祖、喜团圆。在少数民族村寨,苗年、侗年、布依年、土家年……民族节日赶趟儿似的点燃了贵州村寨的热闹氛围。
不久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举行了“2023 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活动。苗年遇上鼓藏节,那叫一个热闹。咱们一起去感受下苗年欢庆的氛围,揭秘苗家人13 年才过一次的鼓藏节。
苗年即苗族新年,一般在秋收完毕、一年农活基本结束时举行,通常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丑日庆祝。苗家人过苗年一是为了悼念苗族始祖蚩尤,二是庆祝一年劳作的收获,三是祭祀祖宗神灵及苗族视为保护神的枫木、竹木、岩妈、水井等。
2023 年11 月16 日,黔东 南州雷山县的苗年庆祝活动在“非遗巡游”中拉开序幕。当天一大早赶到雷山县城,节日氛围已经弥漫在大街小巷。
“你搞快点,我的头饰还没有戴好!”县城街边的美发店里,好几个苗族姑娘排着队梳妆打扮。苗年这一天,她们换上盛装,戴上精美的银饰,化着精致的妆容,准备迎接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苗家姑娘告诉我,非遗巡游就快开始了,到时候在雷山县城的路边就可以大饱眼福。
随着欢快的芦笙音乐临近,街边人头攒动,大家都注视着路中央的巡游队伍。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个方阵队走来。有的展现苗家人的丰收景象:装饰着稻谷的花车、挑着美酒、糍粑、鸡鸭鱼的队列等,生活的富足都呈现在队伍中;有的展示苗族服饰文化:长裙苗、短裙苗、黑苗、花苗等等,精美的服饰、银饰让人应接不暇;有的呈现苗族的歌舞文化:苗族飞歌、锦鸡舞等,优美的歌声、曼妙的舞步看得人陶醉;有的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代表苗族神话传说的仰阿莎彩车、关于蝴蝶妈妈传说的队列等,每一个方阵队都诉说着苗家的故事。
巡游队伍绕县城街道展示一圈后在广场集结。盛大的庆祝活动拉开序幕。苗族的长老摆开祭台,祭祀先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随后芦笙吹奏,锦鸡舞、苗族服饰走秀、芦笙舞等逐一登场,苗家人的盛大庆典在里里外外围成数十个圈的大团结舞中达到高潮。
观礼苗年庆典的游客不仅大饱眼福,还可参与其中,一起加入舞蹈队列,共享苗家人的欢庆氛围,唱罢跳罢有气氛更为热闹的长桌宴,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芦笙伴奏下,敬酒歌唱响席间,苗家姑娘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夹一块肉、喂一口菜,用“高山流水”的方式敬一碗酒。这样的节日氛围中,不知不觉便被苗家人的热情好客感染,平时不善言辞的我也频频举杯,与同行的朋友们互相敬酒、与苗族同胞们互道祝福。朋友打趣我,来到苗乡,来到民族节日里,“社恐症”也被治好了!
今年雷山县的苗年正好遇上黄里、陶尧、羊排、脚猛、开屯等10多个苗寨同时过鼓藏节。据说这个节日13 年才过一次,一次要过13天。不同的苗寨过鼓藏节的轮回起始年份不同,所以各个苗寨过鼓藏节的时间也不同。趁着人在雷山,一起去黄里苗寨探秘下神秘的鼓藏节。
来到黄里苗寨,家家户户都在为13年才过一次的大节日忙活着。向同行的苗族朋友打听,“鼓藏”这个词实际上是苗语“哝略”或“哝好闹”的翻译,“哝”是“吃”,“略”是“鼓”,在雷公山苗族看来,鼓是祖先灵魂栖居的居所,象征着祖先;“好闹”是放在宗庙里的鼓。所以无论是“哝略”还是“哝好闹”,都是一个意思,意为祭祀祖先的节日。鼓藏有白鼓藏和黑鼓藏之分。白鼓藏仪式较为简单,通常杀猪。黑鼓藏仪式比较复杂,通常杀牛。雷山过去的苗族村落鼓藏节应该也是杀牛,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才改为杀猪,所以是白鼓藏。
鼓藏节的传说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版本是:古时候雷公放洪水来淹没人类,姜央兄妹躲在大葫芦里逃过此劫,通过兄妹开亲繁衍后代。前两年还较为风调雨顺,可后来连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姜央求助于祭师,得知是自己儿子放牛时,牛踩踏了蝴蝶妈妈的坟茔,蝴蝶妈妈很生气,要每年都杀牛来祭祀。于是姜央杀牛祭祖,渡过了难关。后来姜央觉得如果每年都杀牛祭祖,势必影响农业生产,于是请求祭师祷告祖灵,以后十二生肖轮回再杀牛祭祖。从此,就有了十三年过一次鼓藏节的习俗。
鼓藏节期间,穿着盛装的苗族寨老在祭鼓。乔啟明/摄
在黄里苗寨过鼓藏节,有进客、祭祖、跳鼓、送鼓等环节。进客,一般在杀猪的头天,按照传统,客人们去主人家过鼓藏,要携带糯米饭、米酒、鱼、鸭、鞭炮和其他礼物若干,带的鱼以单数为吉;祭祖就是要杀猪祭祖,一般先由鼓藏头家先杀,寨上其他人家才能后杀,哪家若抢在鼓藏头家之前杀猪,往往视为不吉利。杀完猪后就要祭祖,然后大家吃着“鼓藏肉”,开启鼓藏节期间最隆重的盛宴;跳鼓就是接下来敲铜鼓跳芦笙,由鼓藏头家女儿媳妇先在芦笙场上跳几圈后,其他人才能跳,跳芦笙期间,整个芦笙场人山人海,银衣闪闪,笙曲悠扬,到处洋溢着和谐热闹的氛围,没有对象的男女青年,还可以“讨花带”,来解决个人问题。这样持续到7 天或9 天后,就要举行送鼓仪式,至此鼓藏节就算结束了。
鼓藏节期间,最大的讲究就是大家要说鼓藏语,比如杀猪的刀不能说是“刀”,要说成“叶子”;猪血不能叫作“血”,而是称为“浮萍”;烧猪的火要说成“太阳”,猪洗净后剖开肚子,要说成“开仓门”。吃饭的时候喝酒要叫做“在水上划船”,“吃饭”叫做“创沙子”,“吃饱了”叫“满仓满库了”等等。说这些话,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和尊敬,同时也是互为祝福。
前来过鼓藏节的苗族群众挑着猪腿等礼物回家。 乔啟明 /摄
“抬猪腿”是鼓藏节的重要习俗,有句话说的,最好莫过寨脚田,最亲莫过是舅家。人们过鼓藏,往往要把带尾巴的猪腿送给舅舅或至亲的亲人。但是现在,不管是什么民族,从哪里来,只要被认为是家里珍贵的亲朋,都可以在鼓藏节抬猪腿。
除了传统的鼓藏节仪式,苗寨的鼓藏节迎来不少外地游客,村寨里做了精心的准备,十二道拦门酒、篮球赛、璀璨烟花、讨花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在苗寨过一次神秘的鼓藏节,不仅感受到苗家人对祖先的感恩、追思,更加感受到苗寨里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情谊。苗家人通过鼓藏节,提醒一代又一代后辈,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与先辈们辛勤的汗水分不开,不要忘记祖先的福佑;节日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同饮共食,同欢共乐,搭建起了村与村、寨与寨的互动,也黏合了人与人的情感。而外地游客的到来,更是让苗族节日跨越出苗寨,以节为媒,紧密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谊,彰显出民族大团结、中华一家的精神气质。(责任编辑/谢予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