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论述了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高校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对标新要求,高校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补充的问题,提高政治站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文章从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及目标出发,结合当前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实困惑,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打造、落实教育经费、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切实提升大學生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中的获得感。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教学管理;目标意义;现实困惑;提升路径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指的是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旨在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实施方案,综合采取组织、协调等多种方式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规划,以此提升体育教学实效。其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秩序的维护,通过改革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对标新要求,结合现实困境,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及目标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学科体系建设,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体育学科体系建设及课程建设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发展,满足科学性、整体性、合理性等要求。其中,创新发展是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需要高校从创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管理机制、打造跨学科融合课程等多途径进行系统性设计。终身体育理念作为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极具包容性,在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可以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联合周边高校,集中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和创新力量,构建体育课程体系长效机制,推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也可以从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着手,丰富教学内容,关爱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切实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和身体锻炼功能。
2.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教学管理以教师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换位思考,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注重加强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学习之中,帮助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习惯,把体育锻炼当成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学习内容。
3.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竞争精神意识
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就业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假如学生身体素质差,就没有办法更好地掌握其他专业技能,也难以从容面对各类庞杂的工作环境,迎接各类竞争与挑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以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教育为核心内容,重在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指导学生科学锻炼,提高大学生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的人,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体育教学管理强调大学生竞争精神的培育,同时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养成规矩意识、合作意识,将来能够承受住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具体目标
第一,运动参与目标。这可以使大学生能够热爱体育锻炼,可以主动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之中,产生自发锻炼及终身体育的认识,可以编制可行性强的个人运动计划,了解基本体育竞赛规则,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第二,运动技能目标。这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一项及以上体育运动的方法与技能,通过科学的方式强健身体并提升自身运动水平。第三,身体健康目标。能够熟悉养生方法,学会监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方法,可以健康营养饮食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心理健康目标。通过体育锻炼的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从容应对来自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主动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克服不良心态,养成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第五,社会适应目标。通过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精神和协作精神,学会公平竞争,能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处理好竞争跟合作的关系,并能踊跃投身到学校及社会各类体育公益活动之中。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现实困惑
(一)缺乏正确认识及应有地位,教学管理手段缺乏灵活性
一方面,部分高校偏重学生体育竞赛中的名次和奖牌,忽视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随意性大,常无具体要求,没有明确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家长及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对今后就业影响不大,更为关注对专业技能教育培养与学习,体育教学无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设计,更谈不上教学目标达成。同时,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进行分析时发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灌输式控制,在教学管理手段上缺乏灵活性,没有给学生参与式体验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内驱力,体育学习陷入消极对待状态。
(二)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管理缺乏整体性
当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以技术教学及技能培养为主,体育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少,虽然教育部门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课时不得低于体育总课时的20%,但是实际的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远远低于20%,这种偏重大学生体育成绩提高,忽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安排,使得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及体育文化学习得不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学管理环节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各管理机制之间缺乏融合协调,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场地、器材设施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体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缺失,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受限于高校顶层设计不足问题,学校领导层对体育教学管理不够重视,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缺失。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不是专业管理人员,往往由承担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兼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搭建起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各管理环节之间也缺少必要的联动机制,导致工作过程中时常发生遗漏及偏差。由于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任务要求,体育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管理工作之中,加之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体育教师工作热情不高,鲜有教师能够将精力聚焦于教学实践改革与教学管理工作中,致使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整体质量堪忧。除此之外,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还存在职称低、年龄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体育教学管理缺乏个性特点,教学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多采用统一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地域文化特色、校情特点、不同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体质状况来设置建设校本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缺乏个性化特点,学生对于那些自己不喜爱的体育课程内容往往不能积极参与。不能让学生真正地热爱运动,也就难以达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教学目标。同时,由于评价体系缺失、校园文化及社会舆论氛围不佳等原因,体育已然变为高校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是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相对薄弱,当下亟待健全评价机制,督促高校落实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
三、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提升路径研究
(一)构建全面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及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要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就一定要搭建起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首先,高校要做到体育运动技术教育与体育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强化体育教学相关法规政策的贯彻力度。其次,强化高校各类体育法规政策文件执行力度的监管,构建妥当的约束机制,深化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逐步推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高校要建立一个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体系,体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认真、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建立一个过程记录档案,通过多项分析比较,为最后的考核做标准,同时也能够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创新体育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体育教师考核机制
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构建完备的规章制度,如《运动安全管理制度》《教师体育教学研究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学生场地器材借用制度》等。同时,高校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做到违章必究,还要嚴肃教学纪律和教学管理,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其次,打造科学的教师考评、激励制度,在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考评,确保体育教师能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工作,切实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选拔机制,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体育教师进入管理岗位,在教学任务认定、职称评审、工资绩效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推进体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处在社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在体育教学信息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高校要与时俱进,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创新,探索多元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第一,体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符合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前提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全部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协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第二,搭建体育网络教学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可控可管的高水平教学交流空间,既能满足教师备课、授课,又能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方便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学生综合评价、教学活动分析;第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教师是推进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高校要通过培训等多种手段提升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鼓励教师探索“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互融互补的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制订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新时代高校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理应在其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体育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高校制订体育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学生专业特色、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依据学生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自我选择意义及责任的认识,使学生的自主性、个人天资充分生成,潜力和创造性得以最大化地发挥并达成。
(五)加大经费投入和体育专任教师引进力度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包括体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对此,高校要把对于体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写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加大对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加大对高素质、高学历体育人才的引进,吸引更多的年轻教师投入体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中,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结语
体育教学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仍存在意识不够、教学管理手段固化、制度体系不健全等诸多不足,需要高校遵循体育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发现并解决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为核心,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的提升路径研究,推动高校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旻.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36):3031.
[2]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21(04):7176.
[3]汤伟华.“全面发展”目标下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知识经济,2019(25):121+123.
[4]林俊,练光祥.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4,18(06):6572.
[5]习茵.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探析[J].新课程(下),2012(11):21.
[6]刘雪琴,袁音.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武魂,2013(05):143144.
[7]相晓艳.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1(23):9899.
[8]王林庆.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探析[J].才智,2012(16):260.
[9]万海波,李书泉,高健,等.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功能定位、方案设计和评价体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05):5862.
[10]万国华,戴永冠,孙健,等.体育教育的生命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7):8286+91.
[11]张烁.评价缺失导致高校体育缺位[N].人民日报,20120421(006).
[12]黄起东,刘涛.我国高校适应体育教育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01):140143.
[13]姚江梅.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06):232233.
[14]侯君,李千目.信息技术与治理双向赋能高校教学——从填平“数字鸿沟”到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J].中国大学教学,2022(05):4350.
[15]邵语平,李宏.基于“互聯网+”高校大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J].办公自动化,2023,28(09):1416.
基金:新时代高职体育课堂改革研究与实践(JG202207);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学大赛视角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2022SJYB1602)
作者简介:王海霞(1985— ),女,汉族,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