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模式探新

2024-01-14 13:38:05汪素娟周寸飞
科技风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作模式高校

汪素娟 周寸飞

摘 要:网络育人、心理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现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存在体制机制建设滞后、育人氛围不强、线上线下联动不足、师生协同不够等方面问题。针对现有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一、背景与现状

新形势下互联网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深度影响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一方面大学生们积极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为高校通过网络媒体等手段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种类繁多,形式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对学生思想冲击较大,容易导致学生误入歧途。这些给高校网络育人和心理育人带来重要挑战。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大数据推送精准个性,容易造成学生偏执狭隘、依赖网络、缺乏现实人际互动、情绪情感体验两极分化、混淆虚实等心理素质滑坡现象。

二、当前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提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1]而网络心理育人是落实这一文件精神的重要渠道。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原则,不同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除培养理性平和自尊自信个体外,还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网络心理育人是指在心理育人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互联网+”理念,充分应用网络、媒体等元素,实现网络的心理育人网络化。[2]笔者通过工作实践、走访调研和文献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育人氛围营造、线上线下联动、师生协同等方面存在不足。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网络心理育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网络心理育人是心理育人的重要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校对高质量心理育人工作认识不够,仅把其视作孤立的教育因子,没能将“互联网+”等现代网络科学理念融入心理育人工作,不能实现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融合发展。不少高校缺乏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没有实现心理育人工作与其他教育管理资源的整合联动,普遍缺少网络心理育人专门工作机构、队伍、制度、资源等方面设计,进而导致网络科学技术等方式融入心理育人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

(二)队伍不专,主体参与度不够,网络心理育人氛围不强

不少高校推行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不够成熟,缺少网络心理育人专家专才,心理健康中心工作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辅导员教师等工作主体各司其职,在推行网络心理育人方面氛围营造不够,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集教育教学、咨询辅导、科研等功能于一体,大多数工作通过线下方式推进,对互联网科学技术运用较少,忽略了网络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教师偏重做好课堂心理健康知识讲授和心理技能训练;辅导员教师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兼具网络育人和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使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咨询类工作,但运用互联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理念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素养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社会心态方面贡献不足,在网络心理育人方面有待提高。整体上来说,高校网络心理育人主体参与不足,育人氛围不强。

(三)统筹不够,合力不足,網络心理育人线上线下联动性不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通过线下方式发展起来的,近年来,各高校实行了大规模线上教学,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联系愈发紧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线上线下心理育人工作统筹性不够,系统性不高,联动性不足。目前,高校一般通过线上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分析,仍在线下开展重点学生访谈、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帮助疏解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等方面工作。线下工作针对性很强,但是覆盖面较小,无法关照到其他有心理成长需求和心理素质提高需求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线下育人工作几乎没有,较难实现高质量心理育人要求。大多数学校依然通过线下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讲授,线上授课多通过直播形式开展,网络心理育人资源开发较少,这就导致虽有线上心理育人这种形式,但在覆盖面、资源内容、线上线下联动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四)主动探索不够,吸引力不强,网络心理育人师生协同性不足

一方面,大学生习惯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或获取成长资源。教师对网络的依赖性、使用频率远不如学生,对网络热点敏感性、好奇心没有学生强烈,师生在网络生活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网络心理资源提供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大多处在被动接受状态,学生接受心理育人资源大多由教师提供。当前,在大学生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过程中,教与学资源匹配性、吸引力、师生协同性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教师把心理育人工作等同于传统心理知识教育,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中师生协同性认识不足,工作载体网络化应用不够,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形式单调,时代性、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

三、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网络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教育实践工作,是新时代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必然之举。高校要主动运用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手段,融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于一体,直面现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加强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设计,创造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积极做好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

(一)加强网络心理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当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育人工作与育人对象的新特征,科学认识网络科学技术对当前00后大学生的影响,将新时代育人工作规律与育人对象特征结合起来,加强网络心理育人工作顶层设计。一是要将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整合学校在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相关资源联动共用,增强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统筹设计。二是健全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机制。学校层面统一加强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领导,将相关职能部门统一纳入管理,便于组织协调开展相关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队伍,明确具体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责。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强化制度保障,明确工作目标、实施途径、成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做好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指导协助相关工作人员做好网络心理育人工作。

(二)营造良好网络心理育人氛围

心理育人环境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个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熏陶功能、感染功能、动力功能和引导功能。[3]构建网络心理育人教育实践氛围十分重要,不是朝夕间就能实现的,需要一系列举措加以落实。一是做好线上资源平台建设,积极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做好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微课、微视频等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积极通过网络方式开展课程教学、线上直播、知识宣传、线上答疑等心理知识教育普及方面工作,积极做好网络心理育人矩阵平台建设。二是努力用好现有网络心理育人平台。一直以来,不少高校会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普测、咨询预约、普及宣传等方面工作,高校应加强对现有网络平台维护和使用,继续发挥其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一站式社区化建设。高校应该注意整合网络心理育人资源,积极推进网络心理资源整体化、集中化、专业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努力实现网络心理育人资源一站式社区化建设。四是营造良好网络心理育人氛围。积极通过校园门户网站、校刊、电子大屏、贴吧及官方网络新媒体平台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宣传,做好心理育人政策宣讲及相关活动,组织策划覆盖面广、参与率高、深入人心网络心理育人活动,营造良好网络心理育人氛围。

(三)强化网络心理育人资源线上线下联动

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4]高校应加强线上线下心理资源整合联动:一是加强推进线下优秀资源网络化。高校应梳理线下心理育人工作资源,注重线下心理育人工作,特别是品牌特色工作、认可度高和参与面广的工作进行网络化推进,把线下育人对象吸引到线上。二是加强推进网络优秀作品线下化。邀请网络知名度高校内外行业名师适时到线下开展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增进教育对象对心理育人工作的了解,增强线下心理育人工作吸引力,实现线上名师线下互动,加强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吸引力。高校可组织集中展示线上点击量多、认可度高的心理育人作品,增强育人实效和覆盖面。三是促进线上线下心理育人资源优势互补。高校应搭建线上线下心理育人工作融合促进机制。比如,组织教师在线下讲解评点线上心理育人工作,适时将线上工作方案融入线下工作。

(四)增强师生网络心理育人协同共进

协同是指协调合作,教师与学生身份属性不同,各自目标任务不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协作关系,增进师生在网络心理育人工作中协同共进十分必要。一是加强教师网络意识素养。教师是心理育人工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资历、能力结构和认知水平会主导心理育人效果。网络心理育人良好效果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理论功底、社会阅历、网络认知和丰富实践操作经历。教师能否通过网络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形式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决定着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做好教师网络素质能力培训,加强教师网络素养十分必要。二是增进学生对网络心理育人的科学认识。学生是教育管理工作主体,心理育人工作内涵设置、开展方式和呈现载体等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受教育效果。此外,当前不少学生对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认识不统一,理解存在偏差,仍将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视同为传统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重点学生关爱等方面工作的网络化。高校需要做好师生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内涵宣传教育,促进网络心理育人工作协同共进。

四、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的应用

中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众多,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最高,高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是互联网用户。学生对优质网络资源需求十分强烈,网络兼具重要育人功能。为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全面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培养国家社会新时代新人,顺应新形势下时代社会发展要求,高校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意义深远,十分必要。

(一)占领网络心理育人阵地,主动做好心理育人工作

高校可发挥组织优势和组织育人功能,整合心理育人资源,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专业心理育人信息,搭建网络直播等平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强化网络心理育人功能,高校可提供政策制度宣传、知识普及、技能训练、咨询辅导、危机干预等服务,通过网络优化心理育人服务,打造多功能的线上心理育人社区。务实优质的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能够帮助高校形成精品育人平台,增强学生对官方平台的互联网黏性,占领网络心理育人阵地。

(二)丰富心理育人资源供给,有效回应不同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需求

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既能够克服线下育人资源单一、面窄等问题,又顺应学生网络生活方式,发挥线上学习模式优势,进一步强化网络对心理育人资源的整合供给。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能兼顾心理工作保密原则,同时还能做好普及工作。网络心理育人工作能对学习资源丰富进行有效归类,形成心理育人资源社区,丰富个体选择,能有效回应不同学生心理成长发展需求。网络育人社区构建还能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拓展个体社会支持,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实现。

(三)提高心理育人覆盖面,提升育人质效

常规心理育人工作除集中授课外,一般通过线下形式开展,能小范围面对面交流、针对性强,但覆盖面小,速度慢,受单个教师素质能力影响较大,帮助解决小部分学生心理诉求,不能较好地解决共性问题。网络心理育人资源丰富、传播速率快、方式灵活,教育资源可存放云端较长时间,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学习。网络心理育人在常规心理育人基础上,将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结合起来,可发挥网络育人优势,有效整合网络育人资源,既能够满足大规模线上集体学习,也能够引导学生利用零散碎片化时间,满足个性化需求,选择性地吸收相关内容,将互联网、新媒体等育人资源用于心理育人工作。同时,心理育人资源可以丰富和充实网络育人内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升育人效果。

结语

高质量地推进网络心理育人工作是新时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作的必然要求。网络心理育人是一项复杂、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应该被视作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深入挖掘其中重要元素,充分激发各教育元素活力,全面考虑体制机制、工作队伍、工作主体和育人载体对心理育人活动的影响,运用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手段,努力实现多赢共生的工作局面。网络心理育人是一种新理念、新尝试,不能取代传统模式心理育人工作,需要与传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协同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 320698.html.

[2]黄明芳.高校网络心理育人体系的生态建构[J].教育评论,2019(11):9499.

[3]陳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困境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10113.

[4]龚素瓅,张祖品,岑俊静,等.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04):430435.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zsfkc0258,项目主持人:汪素娟)

作者简介:汪素娟(1987— ),女,汉族,安徽芜湖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寸飞(1985— ),男,汉族,安徽安庆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工作模式高校
供电企业提升线损管理水平和降低电能损耗的研究与思考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08:27:59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及其工作模式研究
BIM的交互工作模式及其工程管理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