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堂帅,何江龙,裴莉昕,郝占超,史婷婷,纪宝玉*,张小波*
1.河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禹州市中药标准化中心,河南 禹州 461670;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资源持续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00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又名夏都,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且为夏朝建都之地而得名。禹州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悠久,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药都”之美誉[1]。神医扁鹊、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等医药圣贤先后在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在民间留下了“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的历史佳话[2]。特别是孙思邈曾在此行医采药,禹州人民为了纪念药王,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由供奉活动而逐渐形成药材交易市场,兴办药市,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1]。近年来,禹州市在之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先后被授予“国家中医药改革综合试验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基地”“中国中药行业首批中药材优秀产地县”“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华夏药都”“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研究以河南省禹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县域内中药材种植现状和6 种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禹药”(禹白芷、禹南星、禹半夏、禹白附、禹州金银花、禹州丹参)[3-4]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收集资料,在对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状况、药材栽培管理现状、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查阅禹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及禹州市标准化中心对20 个乡镇的数据统计,结合本课题组实地抽样调查情况,收集禹州市的药材种植面积、品种、产量、产值等相关基础数据。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软件、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药材品种、种植面积、乡镇分布等多个维度对禹州市中药材产业情况进行分析。
禹州市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依次为山岗、丘陵、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境内水资源丰富,药材种植品种繁多。境内有中药材1084 种,其中植物类药材780 种、动物类药材283 种、矿物类药材21种[3];据调查统计,全境野生药材总储量达1.3 万t,其中植物类药材约0.55万t、动物类药材约0.11万t,矿物类药材约0.63万t,年产值达到7亿元。
2021 年禹州市药材栽培面积维持在33 350 hm2,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30 余种,主要以种植丹参、金银花、白芷、南星、板蓝根、防风、地黄、菊花、白附、瓜蒌子、蒲公英、连翘、迷迭香等药材为主(表1)。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丹参、迷迭香、连翘、金银花、菊花、牡丹、防风、艾草、地黄、翻白草等,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禹州丹参,约3 001.5 hm2,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其次是迷迭香,约2001 hm2,占6%;种植面积达到300 hm2以上的有连翘、金银花、菊花、牡丹、防风等8 种中药材。近年来,虽然丹参受到连作障碍、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种植面积变化较大,但其产量仍然可观,年产量达2.5万t。迷迭香、翻白草、板蓝根、射干、白芍、黄精等药材由于市场稳定,价格波动较小,种植面积基本未变,其余十几种中药材种植面积也都维持在33.35~266.8 hm2。
表1 2021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品种概况(不完全统计)
将禹州市中药材各品种的种植面积划分为5 级,划分范围标准分别为1 级:(0,150] hm2;2 级:(150,300] hm2;3 级:(300,450] hm2;4 级:(450,600] hm2;5级:600 hm2以上。结果表明,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级的有3种、4级的有0种、3 级的有5 种、2 级的有4 种、1 级的有18 种,分别占全市种植品种总量的10.0%、0、16.7%、13.3%和60.0%。
禹州市地处中原腹地,位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南平原的交接位置,主要地形为山区、丘陵和平原,三者在禹州市境内分布面积上接近,整体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趋势,特殊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禹州市独特的中药材生长环境。通过对禹州市土地利用类型整体情况分析可知,土地总面积为146 902.3 hm2,其中耕地、草地面积为88 380.3 hm2、林地面积为11 855.5 hm2[5]。禹州市西北部地形为山岗,土地利用类型是以林地为主,伴有少量草地分布,主要适合种植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的中药材,如杜仲和迷迭香等;中部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其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种植;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是以耕地和草地为主,适合草本类中药材的种植,如禹白芷和禹南星等。
通过对禹州市中药材生活类型进行统计,将禹州市中药材划分为草本类、藤本类、木本类、灌木类四类[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1 年禹州市木本类中药材占较大的种植面积,达到23 345 hm2,草本类、藤本类、灌木类共达到10 005 hm2,其中草本类中药材有26 种、藤本类中药材有1 种、灌木类中药材有3 种,木本类中药材品种未做详细统计,草本类中药材种类比藤本和灌木类多。这是由于禹州市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适合种植木本类药材,且住房等人工建筑较少,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东部以平原为主,适合种植草本类药材,但平原地区住房占用面积较大,使得药材种植面积较少;同时草本类中药材比藤本类和灌木类中药材方便管理和采收,且有部分为药食两用型药材等原因,导致了木本类药材种植面积较大,草本类药材的种植品种较多的结果。禹州市中药材种植过程中根据各乡镇的地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品种,使各种中药材的种植条件都能得到最大满足,也使生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禹州市辖区共26 个乡镇(街道)、678 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1469 km2。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6 680 hm2左右,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47 种,年产值为4 亿元。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以西部丘陵为中心的杜仲、侧柏、木瓜、山茱萸、连翘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共占地8 004.0 hm2;以东南部平原为中心的禹半夏、禹南星、禹白附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分别占地133.4、100.1、3.3 hm2;以文殊镇、鸠山镇、鸿畅镇等乡镇为中心的禹州金银花种植基地占地1 000.5 hm2;以古城镇、山货乡为中心的禹白芷种植基地占地200.1 hm2;以山货乡、朱阁镇、小吕镇为中心的禹州丹参种植基地占地1 534.1 hm2;以张得镇、朱阁镇、山货乡为中心的杭白菊种植基地占地217.4 hm2;以张得镇、小吕镇为中心的怀菊花和防风种植基地分别占地200.1、166.8 hm2;以古城镇、山货乡为中心的白术种植基地占地200.1 hm2;以梁北镇、小吕镇、张得镇、火龙镇、方岗镇为中心的地黄、板蓝根、山药、玄参、黄芩种植基地分别占地333.5、200.1、133.4、100.1、40.0 hm2;以无梁镇、郭连镇为中心的何首乌种植基地占地33.4 hm2;以小吕镇为中心的柴胡种植基地,占地200.1 hm2;以文殊镇、朱阁镇、范坡镇、张得镇为中心的迷迭香种植基地占地867.1 hm2[7],由此可见,禹州市在10 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
经过10 年的发展变化,禹州市乡镇的中药材发展形成了更为明显的分布格局。同时在整体上更加注重道地药材的规模化种植发展,目前又以范坡镇、张得镇、郭连镇、小吕镇为中心建立了禹州丹参种植基地,占地近2 001.0 hm2;以朱阁镇、鸠山镇、神垕镇、文殊镇、方山镇的丘陵地带为中心建立了迷迭香种植基地,占地近2 001.0 hm2;以山货乡、小吕镇、朱阁镇为中心建立了杭白菊种植基地,占地近400.2 hm2;以张得镇为中心建立板蓝根种植基地,占地近200.1 hm2;以文殊镇、鸿畅镇、方山镇、鸠山镇为中心,结合山岗绿化建立了金银花种植基地,占地近400.2 hm2;以古城镇、郭连镇为中心建立了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种植基地。禹州市一直以来坚持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经营模式搞好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格局日趋完善,目前已成为河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流之一。
2010 年之前,禹州市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3 种药材被认为地域特色明显、保护范围合理,取得了道地药材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0 年之后,禹州市的半夏、金银花、丹参先后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在禹州市36 种道地药材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禹州半夏、禹州金银花6 种药材先后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禹州市作为禹白芷[8]、禹白附[9]、金银花[10]、禹南星、半夏、丹参[11]的道地产区,其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材品质得到广泛认可。禹州市道地药材品种数量由原来的3 种到现在的6种,这说明10 年来禹州市重视道地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中药材产地保护的重视程度,这有助于着力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和绿色种植。目前禹州市6 个地理标志产品的标准化推广工作有序进行,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禹产”道地药材基因库,确保道地药材种质种源的品质,不断提升禹州市道地药材质量水平,增强“禹药”在全国范围的市场竞争力。
六大“禹药”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之后,其种植范围有详细划分,对六大“禹药”在禹州市乡镇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通过对比发现禹州市种植六大“禹药”的品种都在4 种以上(包含4 种)的乡镇有8 个,分别是张得镇、小吕镇、范坡镇、郭连镇、古城镇、方岗镇、褚河办、花石镇;其余所调查的乡镇种植六大“禹药”的品种都在2 种以上(包含2 种);其中颍川街道未统计到种植六大“禹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岗镇、花石镇等8 个乡镇把发展禹州道地药材栽培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当地种植户的意愿和自身地理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禹白附、禹白芷、禹南星等药材种植面积。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利用山沟、坡地来进行药材栽培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把各乡镇农作物、药材种植与生态资源相结合,适当扩大药材种植面积,争取实现农作物与药材产量的双赢。
表2 禹州市六大“禹药”品种分布概况(不完全统计)
以禹州市抽样调查的乡镇为例,六大“禹药”在乡镇品种分布情况作为输入数据,使用地图绘制软件的空间统计工具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I和标准化统计量Z值,结果见图1。六大“禹药”品种分布情况莫兰指数(Moran′sI)=-0.026 346 和标准化统计量Z=-0.463 729,P=0.642 842,表明在该空间尺度下禹州市所抽样调查乡镇的六大“禹药”品种分布情况呈现随机分布特征。
图1 禹州市乡镇六大“禹药”空间分布情况自分析
对禹州市的道地药材禹南星、禹白附、禹白芷、禹州金银花、禹州丹参、禹州半夏近10 年的种植面积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在近10 年的发展中禹白芷、禹州金银花种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种植面积呈现上升趋势;禹州半夏的种植面积稳定在133.4 hm2。2010 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6 680 hm2,上述的6 种药材种植面积占全市的11.13%;2021 年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为33 350 hm2,六大“禹药”种植面积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1.74%。
表3 2010年与2021年禹州市六大“禹药”中药材种植面积(不完全统计)
通过对禹州市近10 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变化、中药材种植品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解到禹州市中药材种植逐渐趋于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2021年禹州市主要种植中药材品种共30 种,种植总面积为33 350 hm2。木本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 345 hm2,草本类、藤本类和灌木类中药材共10 005 hm2,其中木本类种植面积最大,草本类种植种类最多。在禹州市36 种道地药材中,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丹参、禹州半夏、禹州金银花6 种药材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六大“禹药”种植品种有4 种以上(包括4 种)的乡镇目前有8 个,对六大“禹药”进行空间自相关品种分布情况分析,发现其呈现随机分布特征,可见乡镇间发展趋势均衡。
通过调查分析并结合禹州市实际情况,发现当地生产统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推动建立相配套的生产统计制度,在禹州市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的基础上探索更为合理的运作模式。首先要强化基层单位与相关人员的生产统计意识,积极促使各方配合开展区域内中药资源的动态调研工作,掌握各乡镇中药资源的变化情况。同时应加强对药材种植户关键信息收集与录入培训指导力度,扎实推进生产统计工作取得实效,确保数据真实有效。最后应在重点药材种植区域建立长期或固定观察点,为以后生产统计工作做准备。在健全生产调查制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农户、农业单位等相关利润主体,确保这些主体能够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整体上通过加强关键环节的保障力度来逐步推动中药材生产统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目前六大“禹药”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禹州丹参,占地3 001.5 hm2,通过对比发现禹州丹参在当地中药材中种植面积一直居首位。通过分析禹州市土壤条件,发现适合丹参等深根性中药材生长。由表3 可知,在近10 年中,禹州丹参种植面积变化范围最大,其次是禹州金银花,其余4 种药材种植面积变化较小。从这几种道地药材的种植面积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禹州市在道地药材种植方面有待于加大力度,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帮助种植户扩大禹白附、禹白芷等药材种植面积,推动有关部门提高惠农补贴力度,并与科研院校所合作提升种植技术水平,促进禹字号药材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中药种植业已经成为禹州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目前禹州市中药材种植种类齐全、产业基础良好、发展均衡,并且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化和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促进了禹州市中医药产业的繁荣。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发挥资源优势,禹州市政府目前成立了中医药产业转型发展工作专班;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实施医药人才引进计划;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将生产和经营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接下来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依托禹州市现有中医药产业学术团队、科研平台、高职院校,进一步整合资源,在禹州市设立中医药研发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为产业发展培育种植、研发、管理、服务等方面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切实为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公司做好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工作,提高提升中药材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禹药”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纳入许昌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下一步,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做好汇报对接,争取上升到省发展战略层面,为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等提供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争取有关部门对中医药产业惠农补贴、扩大种植面积与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政策支持。
实施改造重整,打造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专业市场。重点支持禹州丹参、禹州金银花、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半夏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着力推进道地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和绿色种植;建立中药材第三方检测中心和中药材追溯体系,确保中药材在加工、种植、流通等领域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树立“华夏药都”药材质量品牌。加大对当地润弘本草制药有限公司、华夏药材有限公司、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支持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力争培育出中医药产业“航母”企业。利用“药慧园”优势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争取知名药企入驻,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高质量办好“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争取省政府支持,提升办会规格,创新办会模式,扩大禹州药材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利用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国医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展示、宣传平台作用,加强中医药古籍、古方、单验方、特色诊疗技术、传统制药和炮制技术的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整理禹州市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保护;打造中医药养生文化园,开辟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展示中医药文化魅力。
下一步应以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围绕“补链、强链、延链”3 个方面着力推进,按照“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科学种植、调优结构”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链建设;并采取“药企(商)+种植合作社+药农”的发展模式,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