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黎洪芳,赖少锋
1.东莞市凤岗医院普外烧伤科,广东东莞 523690;2.东莞市凤岗医院手术室,广东东莞 523690;3.东莞市凤岗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东莞 523690
阑尾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阑尾管腔堵塞,继发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常见类型有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两大类[1]。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急性阑尾炎,好发于青壮年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急性阑尾炎根据病理改变又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2]。大部分慢性阑尾炎是因急性阑尾炎而来,因此慢性阑尾炎发病率与急性阑尾炎发病率直接相关。阑尾残端处理受患者体质、术后恢复情况影响恢复情况会有所不同,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有荷包缝合方式和单纯结扎阑尾残端。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 年5 月—2023 年7 月于东莞市凤岗医院接受阑尾手术的7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对比分析荷包缝合方式和单纯结扎阑尾残端两种方式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和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接受阑尾手术的7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龄18~45 岁,平均(37.25±2.33)岁;病程1~4 d,平均(2.36±0.84)d;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4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 例、坏疽性阑尾炎6 例,其他5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龄19~47 岁,平均(38.63±3.39)岁;病程1~5 d,平均(2.83±0.96)d;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5 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 例、坏疽性阑尾炎5 例,其他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均经X 线片或CT 检查和本院胃肠外科专家临床诊断确诊为阑尾炎;符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标准[3];患者认知健全,无沟通障碍;年龄≥18周岁;对本次治疗研究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心、肝、脑、肾衰竭疾病者[4];凝血功能障碍或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有腹部手术史或临时退出者。
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且由本院同一支医师团队进行手术操作,麻醉起效后常规进行手术操作,若术中患者出现局部脓性渗出较多或阑尾化脓性改变,需及时通过吸引器将渗液吸出,待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用干无菌纱布将患处处理干净,再将阑尾系膜钝性分离根部系膜血管用双极电凝刀切断,最后处理阑尾残端。
对照组采取荷包缝合方式进行阑尾残端处理,具体为:采用合适型号丝线在阑尾根部约2 mm 位置结扎阑尾根部,在距结扎线5 mm 位置将阑尾切断,其残端黏膜行电凝烧灼处理,随后将阑尾残端压入荷包内缝线需收紧、打结。
观察组实施单纯结扎阑尾残端,具体为:阑尾切除后采用水溶性可吸收缝线结扎,其远端使用丝线,与系膜剪开处不同,需于靠近盲肠侧白色凝固带处剪断阑尾,不可于最薄的脱水凝固带处剪断,这样远端阑尾腔可保证完全封闭,残端官腔呈圆形小开口通过内凝头内凝残端黏膜,阑尾残端不作荷包缝合。
1.4.1 围术期相关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后首次肛门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在0~10 分之间,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强烈[5]。
1.4.2 免疫功能 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3 d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CD4+/CD8+、CD3+水平,作为判断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6]。
1.4.3 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肠梗阻、切口感染、腹腔脓肿[7]。
将研究数据录入Excel 表格,使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但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手术时长(min)55.57±12.69 41.36±9.82 5.239<0.001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d)2.43±0.73 3.41±1.12 4.337<0.001术中失血量(mL)11.85±4.53 8.32±3.24 3.750<0.001术后疼痛程度(分)3.68±0.83 2.71±0.32 6.451<0.001术后住院时间(d)4.22±1.02 5.87±1.14 6.381<0.001
手术前,两组患者CD4+/CD8+、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CD4+/CD8+、CD3+水平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5)观察组(n=35)t 值P 值CD4+/CD8+手术前1.43±0.39 1.41±0.36 0.223 0.824手术后0.74±0.24 1.06±0.31 4.829<0.001 CD3+(%)手术前53.47±7.63 53.38±7.58 0.050 0.961手术后36.86±6.41 44.26±6.33 4.860<0.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手术时长、术后首次肛门通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最能反映手术优缺点及其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8-9]。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观察组,但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候瑞[10]学者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长[(61.45±7.90)min]短于对照组(P<0.05)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采取荷包缝合方式进行阑尾残端处理具有术后肛门首次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的特点,实施单纯结扎阑尾残端患者手术时长较短,术中失血量相对较少且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低,说明荷包缝合方式下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且能尽快恢复至可出院标准,而单纯结扎阑尾残端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疼痛度更低,更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免疫功能好坏决定患者抗病能力和术后恢复能力,若患者免疫功能较低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不仅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且易引发术后并发症[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两组患者CD4+/CD8+、CD3+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实施单纯结扎阑尾残端后患者免疫功能能得到更好的恢复,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荷包缝合方式进行阑尾残端处理的患者,说明单纯结扎阑尾残端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较快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12]。
综上所述,单纯结扎阑尾残端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疼痛度较低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