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2024-01-12 09:29:35刘一展
北方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共同富裕

刘一展

摘  要: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实质与共同富裕目标存在价值耦合。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助推产业迭代升級的必然选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在共同富裕宏观语境下,应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功能定位,立足现实困境,找准构建系统性技能型社会制度体系,打造高质量技能教育培训系统和推进新时代技能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实践路径,形成技能型社会建设最大合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赋能增效。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     共同富裕     价值意蕴     实践向度

一、问题的提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艰巨任务,凝练出“精准扶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共享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人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实质。人的发展能力的增强需要为其提高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鉴于此,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6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技能提升”“技能强企”等行动计划。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确立“到2025年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两个阶段目标。2022年4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技能型社会的建设,通过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金字塔型社会迈向橄榄型社会,实现了与共同富裕目标的耦合。如何从共同富裕的全局视角准确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与功能定位,明晰其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和价值意蕴,并探寻可行的实践路径,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

二、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

“技能型社会”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的一个源于政策文本并带有中国本土原创性色彩的概念。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投资型国家理论视域下,技能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倡导促进技能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社会发展理念,是一种不同于“学历社会”的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转变。从教育理念观察,技能型社会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休戚相关。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建造的重要力量,营造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使人人愿意学习技能,人人渴望拥有技能,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形象,使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功能。从社会学角度观察,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构建由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工会等社会组织和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技能共同体,协同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从文化属性观察,强化技能价值激励导向,提升技能劳动者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现个人发展和增收致富。可见,我国在共同富裕宏观语境下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主张,不仅赋予职业教育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也成为推动制度体系和要素全面革新的重大工程。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价值逻辑

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旨在健全技能形成体系,使人们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并借助人力资本的外部效益和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了耦合共同富裕精神内核的关系逻辑。

(一)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

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是贯穿共同富裕进程的底线任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未来10年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收入差距过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讲,缩小收入差距在于缩小不同群体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在机会公平中提升增收致富效率,并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技能型社会建设对接技能供给和需求,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供给,提升普惠性人力资本水平,以“稳就业,促创业”为主线,精准施策推动低收入农户、进城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等更多低收入者迈向中等收入行列,尤其是面向2.96亿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和多形式的补贴式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增收能力,助推乡村振兴;同时聚焦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和小微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

(二)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助推产业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随着我国加快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变了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劳动者对新技术、新环境的适配性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瓶颈,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和科技体系。技能型社会建设为制造业技术迭代和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从供给端,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格,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高新技术、数字技能和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政府补贴培训支持力度,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有效破解技能短缺难题。从需求端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充分发挥规模庞大的单一市场优势,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并且持续升级换代,为制造业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可以稳定和扩大就业,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保持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

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和满足,而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技能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人的能力的提升,增强以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致富本领,推动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是就业的根本。在技能型社会中,通过技能习得和应用,人民提升了就业能力和财富创造能力,例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在职人员岗位轮换和晋升、传统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获得了自我发展和人生出彩机会,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四、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阐明了其在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的实践场景。但是,由于存在技能治理体系不健全、技能供给结构性失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等现实瓶颈,大大制约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功能发挥。基于此,须立足现实困境,找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赋能增效。

(一)顶层设计,构建系统性技能型社会制度体系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社会创新工程,也是一个由外力牵引到内力驱动的过程。技能型社会建设意味着要构建技能形成、使用、保护等全流程的多维制度体系,应在修订《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理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技能认证和技能人才等多个政策领域,加快开发国家资历框架等级和通用标准体系以及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完善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技能相关立法,提升技能劳动者的福利和社会地位,推动公共服务获取均等化,拓宽技能人才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基础。技能形成体系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石,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财政体系和企业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制度革新,以劳动者技能形成和社会融入为起点,以联动政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行业企业、中介组织以及劳动者等多元主体为组织化手段,促进技能共同体内全要素的协同和联动,增强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的适应性,为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助力共同富裕伟大实践。

(二)需求导向,构建高质量技能教育培训系统

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作为支撑。这一系统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为民、共富”的思想内核,契合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加快发展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人力资源结构战略性升级的关键抓手。

第一,基于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促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和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弥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同时针对技术更新快人才流动性强的行业开展轮训服务,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吸纳程度。加强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使其以一技之长迈向中等收入行列。

第二,加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通过体系内部中高本研不同层次的接续培养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拓宽多样化人才培养通道,提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性。针对因职业环境和岗位变化以及个人自我提升产生的多元技能学习需求,打造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岗职工、转岗再就业人员、待业人员、残疾人和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提供更具精准性的技能学习和更新服务,打造更加系统的终身技能学习框架。

第三,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构建服务技能开发、技能更新和技能升级等需求的全产业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内在关联和行动路向。组建省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探索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中国特色学徒制等多元共育模式,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计划,实现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职业教育与作为技术技能应用“主战场”的产业的充分对接,全面提升产教融合能级实现产教共赢,进而为发挥技能型人才人力资本价值、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环境。

(三)崇尚技能,推进新时代技能文化建设与传播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积淀,以时代精神为传承的一项系统工程。形成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外在表征。技能文化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文化和认识改造自然为出发点的科学文化的融汇。在技能文化熏陶中,劳动者的自我认同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认知不断强化,形成技能文化自觉。结合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重大赛事和活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大师工作室等场所功能,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博物馆、职业启蒙和体验中心、技能展示厅等,讲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劳动光荣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正确劳动观和职业平等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认同、普及和传承技能文化,从技能安身立命的个体修为升华为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使技能文化“软实力”成为共同富裕的“硬支撑”。

参考文献 :

[1]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職教论坛,2022,(1).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3]张元宝.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支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

[4]张三元.论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J].探索,2022,(5).

[5]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1-05-01(第7版).

[6]和震,张弛. 论当代中国技能文化的构建[J].江苏高职教育,2021,(2).

[7]韩通,郄海霞.面向2035: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现实逻辑与机制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2,(19).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文教资料(2016年33期)2017-04-19 16:01:03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经济师(2017年2期)2017-04-10 05:57:3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