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

2024-01-12 20:47王美玲
人民黄河 2023年1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孕育文明的地区,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黄河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也逐渐成为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当今时代,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蕴含几千年历史的黄河文化,理应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了解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意义重大。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与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阵地。

由昝胜锋、赵传新、吴红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化:产业生态学观察》一书共有三篇六章内容。第一篇包含两章内容,从黄河文化之本到黄河文化之魂,将黄河文化置于发展变化的根源中探讨其发展流变、资源属性及内涵,展现了新时代黄河文化的新内涵;第二篇用两章篇幅介绍了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通全领域产业链和供应链、构建幸福产业生态圈、创建黄河文化创新共同体等;第三篇用具体案例展现了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并聚焦黄河文化生态考察、资源赋存及形态,提出了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路径。

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发展文化事业和激励中华儿女的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梳理黄河文化发展历史,可知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九个省区,全长5000 多千米,最终注入渤海,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充沛的黄河水和肥沃的黄土地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水的哺育下,丰富灿烂的黄河文明逐渐形成,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并开始内迁。在长达千年的迁徙过程中,各民族及其文化在此汇聚,最终形成了更为灿烂且多元的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敞开胸襟,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世人,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当今时代,其精神仍在激励并引导着每一个黄河儿女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黄河从青藏高原而下,最终注入渤海,在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不断汇集,经历了多种地貌,呈现出不畏艰难、奔腾不息的气势,这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始终伴随着黄河儿女,成为黄河儿女乃至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黄河自古以来频繁泛滥,数次改道,历代都有治理黄河水患的记载,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治黄工程建设,无数黄河儿女与黄河水患进行抗争,展现了黄河儿女数千年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列强入侵,在民族危机时刻,中华儿女发扬了黄河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经过多年奋斗,顽强拼搏,最终打败了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逐步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时至今日,黄河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仍在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创造新的辉煌。

第三,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相扶相助,在奋斗中推动国家不断发展。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交融之地,在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辉煌成就。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各民族始终秉持着同根同源的思想意识,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次遭受列强践踏,生死存亡之际,在同根同源民族思想的指引下,各民族精诚团结,共同抵御外敌,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洪洞大槐树寻根问祖、高平炎帝陵祭天祈福等都具有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民族思想的象征意义。时至今日,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仍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始终团结创造更多辉煌灿烂成就的不懈动力。

第四,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黄河在79.5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滋养了上亿人口,流经地域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域,其在水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仍然诞生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例如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黄河虽然默默无言,但其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养育着万千百姓,为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存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流域修建了众多水电站,更能为人们贡献清洁电能,而且黄河流域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一半,为全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黄河的无私奉献,使黄河文化饱含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并对黄河儿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引导黄河儿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漫长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始终站在全国前列,引领国家潮流,中国古代诸多王朝定都于此,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多个朝代建都的城市。黄河流域地理位置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黄河文化不断创新且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四大发明皆发源于黄河流域,并且在发展中不断演化,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西安,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新时代,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党的领导下,立足現实,结合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大力挖掘当地的黄河文化资源,将传统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资源相结合,不断创新地区经济发展道路,逐渐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例如,山西在煤炭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逐渐转型,将当地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创新点,不断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黄河文化具有丰富且深厚的精神内涵,在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在高等教育中传承的基本策略。

第一,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高等院校在学术研究上优势显著,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最高层次,将其作为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具有显著优势。高等院校可以组织相关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对学校所在地的黄河文化进行研究,深入黄河流域各地区,探寻文化古迹、历代古建,与黄河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交流,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并将此作为高等院校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同时,高等院校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与当地文化保护单位、文旅部门、旅游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将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以数字化、实体化、文化活动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其成为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在对黄河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文化研究者要重视梳理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黄河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契合大学生生活的实际需求,以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承和弘扬。

第二,丰富黄河文化的宣传手段。高等教育在传承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中,要使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和渠道,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能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所了解和熟知。首先,高等院校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广泛性和新媒体资源的便捷性等优势,使之形成宣传合力,将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用板报、公众号、小影片等方式进行宣传,以大学生喜爱的形式,扩大黄河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高等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成立黄河文化宣讲团,不仅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而且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宣讲,在扩大黄河文化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发挥高等院校对黄河文化的传承作用;最后,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通过招生宣传、学术研究等手段强化其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黄河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

第三,构建黄河文化课程体系。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高等院校要发挥教育的基础功能,将黄河文化当作专门课程,构建以黄河文化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设置黄河文化的相关课程。例如,在历史专业设置黄河文化发展历程课程,在政治专业设置黄河文化思政课程等。同时,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要深入了解黄河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将其纳入所授的专业课程内,将其当作黄河文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专业课程的文化程度,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第四,开展黄河文化传承活动。在高等院校中传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需要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实现。高等院校可以依据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参加活动的特点组织黄河文化系列展出活动,并通过讲座、影片、征文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黄河文化知识,使大学生自觉成为传播黄河文化的生力军。同时,高等院校要发挥学生团体的优势,将黄河文化当作学生团体活动的主题,使学生在自我创建活动中以多元方式呈现黄河文化,使这些活动成为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途径。此外,高等院校要结合与黄河文化有关的节日,组织黄河文化传承活动,通过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增进大学生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的同时,扩大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使高等教育成为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阵地。

综合上述,黄河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在广袤的土地上,镌刻在每一个黄河儿女的灵魂深处,并长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黄河文化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充分挖掘这一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在黄河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中,黄河文化逐渐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同根同源的民族思想、滋养万物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丰富的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等教育要承担传承黄河文化的职责,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丰富对黄河文化的宣传手段、设置黄河文化课程体系、开展黄河文化传承活动,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传承下去,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主要传承者,实现黄河文化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课题“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视域下高校引领乡村幼儿园发展的个案研究———以银川市S 高校为例”

作者简介:王美玲(1977—),女,宁夏银川人,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