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堂,张 琳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1.教务处;2.资产与实验设备管理处,新疆和田 848000)
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其中,“把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1]”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2022 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也指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应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国家通用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衡量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为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国家通用语水平,各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监控,注重对国家通用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地政府、各高校在国家通用语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但国家通用语教育成效还是处于较低水平[3]。学生对国家通用语的认同感也相对较弱[4]。对此,政府和各高校应杜绝这种“留在黑板上”“华而不实”“两张皮”的教育实施现象。
目前学界关于影响国家通语用教育实施成效因素的探讨,主要归咎于文化与语言的冲突[5]、师资力量薄弱、部分群众教育观念保守[6]、法理宣传不到位、学校主阵地作用发挥受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空间场域弱化[7]以及各民族居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8]不理想等因素。不论什么因素都消解了国家通用语教育的成效。已有研究成果为分析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提供了经验借鉴。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关于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情况重视不够,对高校教学实践分析较少;二是对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的因素剖析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回应。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选取案例样本院校的20 名师生,主要围绕“探寻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原因何在,如何突破”等问题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取样本院校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一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建构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改进建议。
2.1.1 研究方法及理由
扎根理论是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该理论强调从资料中构建理论,通过对材料的深入分析,不断比较,从而建构理论模型。主要采用三级编码方式进行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9]。
本研究选取新疆M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M学校作为一所师范类专科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成效如何是师范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申请毕业证、教师资格证的重要审核项目,与其他非师范院校相比其在国家通用语教育思想重视程度、工作落实情况、成效评估机制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其二,该校师范类专业22 个,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等8 个学科门类,主要分布在8 个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致使在国家通用语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方面有诸多不同,迫切需要分析、探索新的统一发展路径。其三,该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8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中有维吾尔族、彝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壮族、锡伯族、东乡族等26个民族,其在国家通用语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影响因素有哪些,最具有发言权。选取M学校为样本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2.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丰富教育经验、业绩突出、师生认可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以及品学兼优、主观意识强和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其中教育行政管理者8名(5男3女)、教学名师2名(1男1女)、教学能手5名(3女2男)、学生5 名(2 男3 女),共20 名。对每名研究对象深度访谈不得少于30 分钟。从教师教龄看,选取的研究对象从教5年以下的2人,6~10年的3人,11~15年4人,15年以上6人。职称分布主要集中在教授、副教授,少许讲师。从以上可看出,样本选取的教师从性别、职称、教龄方面较为周全、均衡,能够有效反映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
2.2.1 资料信息收集
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取决于一个学校的教育财政、教育领导者、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是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主体因素。个体自身具有主观臆想和教、学的丰富体验,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是比较好的获取真实、可信的资料方法。为有效开展研究,在前期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分层编制了结构化的访谈提纲,第一层面教育管理者:(1)学校在国家通用语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如何,建有哪些项目?(2)学校针对国家通用语教育制定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文件?(3)学校是否开设国家通用语学习的相关课程?有哪些?第二层面一线教师:(1)在国家通用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为什么?(2)入学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国家通用语基础如何?(3)您认为影响学校国家通用语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层面学生:(1)您是否愿意学习国家通用语?动力是什么?(2)通过学习,其国家通用语是否提高?什么原因?(3)在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交流吗?主要在什么场景下?(4)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过程中有哪些困难?为什么?根据约定时间,笔者深入访谈对象的工作、学习场所,按照访谈提纲对每位管理者、教师、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在前期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每位访谈对象都同意现场录音,双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交流访谈。笔者将访谈录音进行了原始整理,形成文本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分层发给访谈对象进行第二次确认,确保材料的真实性。由此,从中获取了样本院校关于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材料的分析、编码奠定了好的研究基础。
2.2.2 资料信息编码
编码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解、组合的过程。本研究根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要求,利用Nvivo 12软件对收集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检验理论饱和度,最终得出研究结果。
(1)开放式编码。要求研究者忠于原始资料的原意,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和学术界已确定的见解或者主张。初步对资料进行概括、分析,提取文本资料中有价值、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20份访谈资料进行编号,随机抽取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的访谈资料用于编码分析。因不同的编码者会对同一文本资料进行不同的编码。因此,在编码过程中两位编码者需要同时编码,编码结束时研究者对不同编码者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本研究两位编码者编码一致的数量有14个,采用编码一致性百分比公式计算一致性和编码信度系数[10]。结果如下。
(2)主轴编码。主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概念类属进一步的凝练,探讨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因果、时间、结构、逻辑等关系,深度挖掘文本资料中核心信息。通过分析概念类属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性质进行归类,主要形成13个主轴编码。
(3)选择性编码。主要任务是对形成的主轴编码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形成核心范畴,将其他概念类属的理论包含在核心范畴范围之内。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最终将领导决策力、教师胜任力、学生学习力、语言文化力四大范畴编码为核心范畴(见表1)。
表1 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影响因素的访谈数据编码
2.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在分析资料之前,对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学生的样本资料分别预留1 份用于检验理论的饱和度。通过对预留的3 份样本重复分析三级编码的过程,得出的最终结论跟上述样本资料分析结果类似,没有形成其他概念类属、关系类别和范畴。因此,可以得出理论已达到饱和。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主要受领导决策力、教师胜任力、学生学习力、语言文化力四大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通过不同的路径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
3.1.1 学校领导教育决策力不足
从学校层面出发,教育经费投入及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利用、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国家通用语教育不可逾越的影响因素。但在访谈中发现,样本院校被动适应国家、地方政府的相关国家通用语教育政策,在其对国家通用语教育政策实施落实过程中投入的经费、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设置等,完全取决于政策导向的驱使,主动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思考学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发展的能力不足。其一,教育保障力度不足。在访谈中,有管理者指出:“上面什么政策要求学校就适当做出点资金投入。”“平时在教学运行过程中,用于国家通用语教育的单列经费很少。”有教师说到:“现有的语音室只是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使用,其余时间都是关闭状态。”“上级检查时语音室也会临时打开。”其二,课程管理能力不足。有教师说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家通用语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开设的相关课程针对性不强。”其三,学校改革停留在口号上。在营造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氛围方面,虽然制定了政策文件要求所有民族师生在公共场合必须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要求将普通话过级情况纳入民族教师的年度考核及绩效奖励,但对文件实际落实情况不闻不问,使文件流于形式。访谈中,有教师说到:“学校下了好几次要求教师国家通用语达标的文件,但在时间截点时并未按照文件落实相应处理。”“当前学校管理中形式主义特别严重。”由此可见,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受高校本身内生机制的影响。
3.1.2 某些学校领导主观决策与客观实际相矛盾
在教学管理方面,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学校领导班子作出的管理决策需与学校的发展实际相吻合。但实地调查发现:其一,某些学校领导的决策管理不利于教学实际的运行。有教师指出:“学校某些主要领导流动过快,有的领导不到一年就走了,新来的领导不了解学校实际情况,作出许多不接地气的决定。”“在国家通用语教育方面这个领导一种想法,那个领导又是其他想法,从来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其二,教材选用不符合学生实际。有教师指出:“选用的部分教材学术性很强,不适合民族学生使用。”“学校主要是为了教材阵地的安全,基本选用的都是‘马工程’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三,学校某些领导工作存在主观臆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国家通用语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样本院校每年都招录几十名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给予安家费、科研经费等相关待遇,以此验证学校某些领导认为的“提高待遇就可以留住人才”观点,但在实际情况中却事与愿违。调研发现:教师辞职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问题。有教师指出:“学校每年都有10名左右的教师辞职。”“待遇留人固然重要,但情感、事业发展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由此可见,学校领导的决策管理水平是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主要因素。
3.2.1 教师疏于专业伦理行为的思考
教学伦理的价值在于推动教师思考教学互动中自身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关系、教与学关系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12]。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样本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方法滞后、内容陈旧等应付差事现象仍然存在。其一,学生主体地位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教学信念、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以及所授教材中的伦理问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学生中心地位得不到体现。有学生说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很少提问问题,内容讲完就让我们看书,等待下课。”“教育学教师课上讲到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我们学校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有应付差事的现象。有学生谈到:“老师上课一直拿着教材读,没有拓展延伸的知识。”“教师忙的时候,就让我们自己上自习。”“班主任平时也很少关心我们的国家通用语学习。”“感觉上课就是为了赚课时费。”由此可见,只有教师遵循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才能保证国家通用语教育质量。
3.2.2 教师角色定位偏差和认同危机
不同的教师角色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影响。调研发现,样本学校教师存在教师角色偏差和认同危机。其一,民主到权威的转变导致教师角色偏差。新入职教师刚开始上课,多数教师营造的都是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经历一段教学后会发现,课堂纪律越来越松散,不好管理。新教师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和教师角色的权威性被弱化。随之,尝试着树立威信,课堂教学变得严格,从而就会出现前后角色不一。有管理者谈到:“学校这几年引进的年轻教师比较多,教师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多,平时相处如朋友一样,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课堂纪律比较松散,教师也不怎么管。”其二,教师角色认同危机。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要回答“现在我是谁”的问题,还要回答“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3]。调研发现:样本学校教师不仅扮演教师角色,还具有班主任、宿管员、管理员、档案员等多重身份,缺乏对教师本质工作的认同。如有教师谈到:“教学已经不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教学之外的工作已占用我们多数时间。”“每天都和各类报表、报告打交道,专业理论知识都生疏了。”“我感觉自己都迷失自我了。”由此可见,因教师的职业责任、教学行为规范、角色认同等引起的教师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关乎学校国家通用语教育质量的提升。
3.2.3 教师重要他人作用相对弱化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少数民族教师自身语言水平较低且学习动力不足,未能很好发挥重要他人作用。其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语用水平偏低。有管理者说到:“学校少数民族教师未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5%。”“部分教师对理解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有困难,理解多处于表面。”“个别教师上课发音不标准,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其二,主动提升语言水平的动力不足。有教师谈到:“部分教师国家通用语水平不过关,自身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假期举办的国家通用语培训班民族教师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教师自身的国家通用语水平以及对其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积极性。
3.3.1 学生学习基础较弱
个体已有的知识基础决定个体的发展水平。与民考汉、双语班的学生相比,民语言学生全面学习国家通用语相对较晚,基础较弱,学习方法不当。调研发现:其一,理解能力较弱。有教师指出:“民语言学生词汇量太少,无法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我们的学生国家通用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如小学生。”“课堂上学生听不懂,要想办法用简单的语句来表达,甚至加上肢体表演。”其二,学习方法不当。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发学习内驱力,助力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大学自身缺乏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还是采用呆板的语言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等。诚如有教师说到:“学生在学习词语时明明读音是错误的,还在那里一遍一遍重复读。”“教材成为多数学生学习的资料,而对专门学习普通话的畅言APP很少使用和安装。”因此,学校在国家通用语教育过程中需增加基础类课程的课时和比例,注重引导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语言学习方法。
3.3.2 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在学习国家通语用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意识不强和自信心不足两个方面。其一,学生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的意识不强。如有教师说到:“学生在平时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国家通用语交流。”“只有在面临各类考试的时候,学生才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其二,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自信心不足。有教师反映:“在课堂上,当教师提问时,学生心理很紧张,少数学生甚至会出现脸红、手出汗的现象。”“在国家通用语考试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有部分学生有畏惧心理以及出现焦虑情绪。”由此可见,在国家通用语教育过程中需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培养。
3.4.1 语言文化差异负面迁移
文化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的过程中存在民汉文字互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认知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认同等文化差异问题,不利于他们有效学习国家通用语。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化背景和认知策略差异影响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其一,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出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结构、语域中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民语言的学习背景对国家通用语学习具有负迁移作用。有教师谈到:“学生写的国家通用语作业语法结构还是自己母语的语法结构。”“阅读的时候个别学生从右往左开始读,都是受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其二,认知策略的差异。认知策略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的行为。有教师说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时先将单音节词、多音节词组、句子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再进行理解和掌握。”综上可见,学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过程中受本民族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3.4.2 校内外语言学习环境兼失
语言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控的、盲目的、自发的,好的语言环境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不好的语言环境对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调研发现: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其一,学校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学生谈到:“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平时大家很少用国家通用语交流。”“只有和汉族学生在一起时才用国家通用语交流。”“民族教师和我们在一起时,也用母语和我们交流。”其二,社会语言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学生谈到:“回到村里,我周围全是少数民族,没有人用国家通用语交流。”“假期没有人用国家通用语和我交流,不交流语言能力就提高不了。”由此可见,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好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条件。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图1)。由图1 可知:首先,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学校通过管理决策、经费支持、教学资源供给为教师和学生国家通用语教育提供可靠保障;积极发挥教师在国家通用语学习、榜样示范、方法指导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民族文化影响学校在国家通用语教育方面的管理决策,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次,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不同。领导决策力对国家通用语教育具有组织、控制、激励、导向的作用;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方面的胜任力是实施国家通用语教育的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有效实施国家通用语教育的先决条件;塑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正确认识文化差异是国家通用语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能力。最后,不同因素通过不同的体现形式对国家通用语教育产生间接影响。学校层面的领导决策能力不足和主观决策与现实的矛盾。教师层面的疏于专业伦理行为思考、角色定位偏差和认同危机以及重要他人作用相对弱化。学生层面的学习基础弱和缺乏学习内驱力。社会层面的语言文化负面迁移和语言环境的缺失。多方面多层次共同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的实施效果,从而造成教育成效低微。
图1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的影响因素模型
通过基于对新疆M 学校的质性研究,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教育实施成效主要受领导决策力、教师胜任力、学生学习力、语言文化力四种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国家通用语教育过程中,其教和学行为嵌入经济、权利、地位的关系之中,其实施过程不仅受“学生学习力”和“语言文化力”的影响,也会受领导层面某些“主观臆断”的影响,即某些领导为了权利地位“抓大放小”“重眼前轻长远”,以及教师层面“不思进取”“疲于应付”“赚课时报酬”等主观行为的影响。从各因素的作用机制来看,上述四种因素通过多种体现形式多方面共同作用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教学过程之中。
4.2.1 放眼长远,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树立新发展理念
学校领导者的重大决策对学校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应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一,广泛征集采纳师生的意见建议。面对国家通用语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师生是最真切的体验者,征集采纳他们的意见建议有助于领导者优化管理决策,确保管理决策的可行性、适用性、科学性。其二,更新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有教师指出:“我们学校领导很少参加国内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校很少举办专家讲座。”因此,学校领导者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参加学术会议,更新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其三,遴选具有高校管理经验的干部管理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应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遴选具备教育学素养、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有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充实学校领导队伍。
4.2.2 打破舒适,建立教师考核管理制度,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是激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履行教师职责、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当前大学考核管理存在考核程序不够严谨、考核内容不够科学、考核主体多元交错、考核结果运用不力等问题[14]。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师自身国家通用语水平、转变应付差事的工作态度、发挥好重要他人作用,关键环节在于学校的教师考核机制。为此,学校应做到:其一,打破教师惰性思维。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谢恩·弗雷德里克指出人类大脑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理性的,积极的;另一个系统是本能的、消极的、惰性的[15]。因此,在教师考核管理过程中应适度拉开收入差距,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教师工资分配制度[16],这样才能打破教师的惰性思维,激发教师的从业积极性。其二,突出国家通用语的重要性。学校应修订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国家通用语学习水平作为年度绩效考核、职称提升、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并做好宣传和落实,有助于激发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的动力,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其三,做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在学生个性发展、习惯养成、身心健康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一对多”帮扶机制,即每名教师固定专业、班级帮助10名左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实行帮扶教师责任制,制定评价标准、奖罚分明,促使教师动起来,学生忙起来。
4.2.3 靶向发力,探索分层教学新模式,生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采用分层教学是提高不同层次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显示:采用分层教学,教师既能解决同一认知层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也能激发不同层级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实现层级跨越,获取个体能力的发展[17]。具体应做到:其一,分班施教,精准发力。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有的放矢地实施国家通用语分层教学。新生入学后,采用考试的方式,将所有少数民族学生(民考汉除外)按照国家通用语考试成绩分为A、B、C三个层级进行编班、配备教师、制定课程表、分层上课,专业课教学回归原有班级,有利于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对学习国家通用语的需求。其二,分层遴选国家通用语学习教材。根据每个层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态度、学习方法等实际情况,遴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其三,分层进行教学评价。学校应按照分层从语言能力、学业成绩、毕业标准等维度建立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4.2.4 内外协同,创设语言交往环境,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的有力举措。语言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8]。因此,应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国家通语能力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应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其二,学校应举办各种语言类活动。例如:讲故事、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话剧表演、说课等活动,为学生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创设真实的、鲜活的语言情景。其三,开展语言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社会层面应大力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水平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就业、人民致富等起的显著作用,激励民族地区每一名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学习国家通用语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让其成为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的代言人,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语言学习环境,助力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国家通用语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