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凯、王贇、何广全
(1.徐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2.江苏科兴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是评价内河运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不仅是决定航船通过数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内河运输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相关内河运输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内河港口航道的规划制定工作,确保内河港口航道规划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切实提高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除此之外,还应依托现有资源,重视提升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策略研究,全面促进内河运输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在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内河运输行业也取得长足进步,并且内河港口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各种专业型内河港口相继出现。
1.1.1 专业化物流商贸综合型内河港口
依据内河港口所在地的环境优势,以内河港口为中心,逐步扩大服务辐射范围,所运输的物品材料也更为丰富,涵盖煤炭、石油、矿石原料、建筑材料、生活用品、化学制品等。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融入商贸服务性质,进一步依托运输优势和环境优势,在周边逐渐形成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生活配套、商务服务等衍生行业,一方面提升了内河港口的运输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形成以运输为核心、衍生行业为配套的集中型特殊商业区——专业物流商贸综合型内河港口。
1.1.2 专业化铁路水路运输结合型内河港口
依托铁路运输优势,将铁路运输与内河运输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以辐射面广、服务快捷便利、物流速度快为特点的“铁水”结合型内河港口。“铁水”结合型内河港口的出现,使内河运输更具自动化与专业化,并且依托铁路运输优势,可以进一步提升运输速度,其战略性运输优势极为明显。与此同时,在“铁水”结合型内河港口运输体系中,内河港口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水路运输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铁路运输体现自身优势的重要前提。因此,若想有效发挥“铁水”结合型内河港口的运输优势,就应该重视内河港口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提升。
1.1.3 企业专用型内河港口
很多生产规模大且靠近内河港口的大型企业,其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借助内河港口航道进行运输,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凭借企业完善的商业配套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逐渐形成企业专用型内河港口。
公用型内河港口以大型企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自身运输优势,凭借与临河、临港工业园区的紧密配合,逐渐形成以内河运输为主、陆路运输为辅,且兼具贸易、材料加工为一体的公用型内河港口。此类型内河港口对航道通过能力要求很高,需要能够承载极大的货吨或船吨数,以满足临河、临港企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企业不同货物的装卸要求,公用型内河港口应该建立设施完善的公用码头,且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公用型内河港口的良好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共航道(见图1),以提高整体通行能力。
图1 公共航道示意图
自然环境因素会对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内河港口航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内河港口航道区域内水位属性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船只吃水比例对通过能力的影响以及内河港口航道自然气候条件和潮汐现象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等。
对于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而言,科学合理的港口规划布局可以有效提升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内河港口的规划布局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对内河港口码头、仓库、水域、操作平台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内河港口航道的水路运输网络要与陆路运输网络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运输工作链;最后,内河港口规划布局还包括内河港口船只停靠数量的规划、航道航行线路的设计以及航道船只通过时速的规定。
内河港口的航行船只属性对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有着很大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内河港口船只的实际航行时速、船只的大小、船只的运输承载能力、船只载货的平衡设置、船只的自卸能力、实际动力情况、货物实际装载形式等。此类因素会对装卸平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
为了保证内河港口航道的航行稳定安全,内河港口航道制定不仅需要考虑内河河道的水力特点,还需要考虑河水流入、潮汐影响等自然环境因素。
河口三角洲航道制定时,相关管理部门要考虑内河河床变化规律、内河淤泥阻塞规律、潮流流向规律以及内河河水裹沙量等因素。河口之所以形成三角洲,主要是因为该处河水流速过慢,内河河水中裹挟着大量泥沙,当内河河水流速过慢时,河水中的泥沙不能被及时冲走,逐渐缓慢沉积下来进而形成泥沙浅滩,不仅严重影响船只的正常通过,也对船只的航行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因此,相关部门要合理规划港口航道建设方案,尽量采用人工方式疏通河道、清理浅滩,以加快河水流速,利用河水冲刷形成能够满足船只正常通航需求的新航道,保证船只的航行安全[1]。
内河中很多河段的河水流速较大,在该河段设置航道时,为了进一步减小河水流速以及风浪对船只航行的影响,保证船只安全顺利通过,需要按照落潮的路径科学设置港口航道,并且配合必要的防泥沙工程以及防风浪工程。
当内河潮流动力较强时,航道会受到河水的强烈冲刷。为了尽可能地稳定内河港口航道,在保证满足港口航道通行需要的核心前提下减少工程量,港口航道的中轴线应尽可能沿着落潮的路径进行科学设置。
影响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影响、内河潮汐变化、内河港口规划布局、内河港口能够承载的货吨或船吨数等。为了进一步改善并提高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内河港口航道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加强内河港口航道管理、提高航道条件、加强航道交通管理、提高港口服务水平、科学规划航道等。
港口航道管理对于改善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在制定港口航道管理措施时,应该根据内河河流实际流动特点,并且结合企业运输需求,确定最佳管理方式。除此之外,港口航道相关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定期对航道进行科学测量,避免泥沙堆积堵塞航道,一旦发现航道内出现淤泥阻塞情况,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开展航道疏通工作,保证航道的正常使用。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航道疏通质量的提升。航道疏通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常常在疏通之后出现淤泥回流现象,致使航道再次阻塞。对此,航道疏通人员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在航道疏通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监测淤泥是否回流阻塞航道;同时,应积极寻求有效措施,减少淤泥回流对航道的影响[2]。
水路运输具有运输承载大、运输成本低的特点,特别适合数量大、价值低、重量大的货物中长距离的运输。水路运输是我国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路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内河港口不断提升通过能力,进一步发挥内河运输的优势和价值。因此,必须彻底改善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其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渠化疏通航道,根据实际情况和运输需要,适当增加内河港口航道的深度以及宽度,以保证大型船只能够顺利通过。另一方面,去除内河港口航道中的浅滩,加快内河流速,提高航道通过能力,使船只能够快速通行。
加强航道交通管理对于全面提升港口航道的通过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很多内河港口航道的交通管理比较落后,大型船只或者非货运船只在内河港口航道中航行速度过慢,造成航道堵塞,影响其他船只的正常通过。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在改善航道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交通管理制度以及通行船只管理规范,并在具体执行中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和规范,保证船只能够快速安全地通过航道,进一步提升航道的通过能力。并且,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突发事故应急制度,当航道内船体突发故障无法通行而堵塞航道时,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解决,避免航道进一步堵塞造成交通混乱。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相关部门还应对船只进行统一管理,对进入港口码头的船只进行详细的登记、检查与管理,根据不同船只的吨位、货物数量、货物重量安排相应的码头进行货物处理,保证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货物的装卸。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内河港口的服务质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航道的通过能力,使内河运输更为顺畅[3]。
内河港口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航道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改善航道运输组织的管理工作,从硬性条件和软性服务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硬性条件方面,要制订科学严格的工作计划,依托现代化技术优势,定期对航道及其配套设施进行巡查与管理,对于航道堵塞、船只通行拥堵、配套设施损坏等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进一步保证航道能够正常使用。
二是软性服务方面,要做好对船只航行的服务工作,包括交通情况的实时通报、天气情况的预报服务、港口码头的调度服务等,保证船只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运输和装卸任务,从而提升航道通过能力。
科学规划航道是提升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航道的科学规划问题。在规划航道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国家航道管理方案和航道制定规划进行设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遗留安全隐患。除此之外,在进行航道设计时,还应重视航道深度和宽度的设计。越来越多大型船只的出现,给内河运输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运输要求,保证大型船只安全顺利地通过,在进行内河港口航道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内河特点,适当进行加深、加宽设计,以提升内河港口航道的运输能力。对于加深、加宽航道的后期管理,相关管理部门要制定专属的巡查维护制度,重视清淤及浅滩处理工作,保证加深、加宽航道能够充分发挥其航行优势和运输价值[4]。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内河运输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内河运输的优势和价值,切实提高内河港口航道通过能力,相关部门应从细节入手,不断提高航道规划设计能力、提升内河港口服务质量、加强航道管理工作,以全面促进内河运输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