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探测器光谱CT 在肺孤立性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2024-01-12 13:00罗彩华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定性良性恶性

罗彩华,孙 敏(通信作者),苏 秦

(靖江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泰州 214500)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 SPN)是指肺实质内单发的、周围由充气肺组织完全包绕的、外周直径不超过3 cm 的圆形或类圆形占位病变。导致SPN的病因众多,既可能是恶性肿瘤,也可能是良性病变,准确判定SPN 的性质直接关系到SPN 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预后判断,因此鉴别诊断SPN 的良恶性至关重要。常规CT 可以反映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及血供情况,是临床诊断SPN 的常用方法,不过由于SPN 自身特点与检查技术的局限,诊断效能不高[1]。双层探测器光谱CT(dual-layer spectral detector CT, SDCT)是能量CT 的一种,它利用物质在不同能量X 线下产生的不同吸收来进行成像。相较传统CT,SDCT 的分辨率更高,影像数据信息更丰富,疾病诊断能力强,是近年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医学成像新技术[2]。以往关于SDCT 定性诊断SPN 的报道不多,且较少将SDCT 能谱参数与常规CT 影像学征象结合应用。文章现以靖江市人民医院近年收治的SPN患者为例,探究SDCT 与SDCT 结合常规CT 定性诊断SPN 的临床效能,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7 月—2023 年5 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 例SPN 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15 例)与恶性组(33 例)两组。良性组包括肺炎性结节7 例、肺结核6 例、错构瘤1 例、纤维瘤1 例;其中男9 例,女6 例,年龄22 ~76 岁,平均年龄(55.30±8.17)岁;SPN 病灶在右上叶3 例、右中叶1 例、右下叶4 例、左上叶4 例、左下叶3 例;SPN 最大径1.0 ~2.9 cm,平均(2.08±0.53)cm。恶性组包括腺癌26 例、鳞癌4 例、小细胞肺癌2 例、转移瘤1 例;其中男22 例,女11 例,年龄25 ~78 岁,平均年龄(54.96±7.93)岁;SPN 病灶在右上叶6 例、右中叶2 例、右下叶9 例、左上叶8 例、左下叶8 例;SPN 最大径1.1 ~2.7 cm,平均(2.11±0.50)cm。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明确定性诊断的SPN;②实性结节,病灶位置不限,最大径1 ~3 cm;③接受SDCT 检查,影像资料完整齐全;④SDCT 检查与病理检查间隔≤2 周。排除标准:①磨玻璃密度或部分实性的SPN;②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③合并其他肺部实质性病变,影响观察及参数测量;④有明显的心脏及大血管搏动伪影,图像质量差;⑤增强CT 禁忌证。

1.2 方法

两组胸部光能CT 检查均采用Philips IQon Spectral CT 扫描仪。上机准备:空腹≥4 h,服用二甲双胍者停药48 h,去除身上金属配饰,女性不穿有钢圈的内衣。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置于头顶,足先进,指导患者深吸气后屏气,于单次屏气状态下行常规CT平扫,扫描采用管电流自动控制技术,电流140 ~250 mAs,电压120 kVp,螺距0.984,旋转时间0.75 s,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再于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注射液(商品名欧乃派克,通用电气生产,国药准字H20000593)进行双期增强扫描,注药剂量350 mgI/mL,注射速率3.0 mL/s,注药完成后30 s 进行动脉期扫描,采用对比剂智能追踪触发技术,扫描结束40 s 后再行静脉期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重建成全息光谱图像(spectral-based imaging, SBI),能谱重建等级3 级,再基于SBI 重建IC(碘浓度)图和Eff-Z(有效原子序数)图,重建参数层厚1 mm,层间距0.5 mm,矩阵512×512。肺窗:窗宽-1 200 HU,窗位-6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60 HU。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由我院影像科2 名SPN 诊断经验丰富资深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以二人一致结论为诊断结果,意见不统一时商议而定。

常规CT 观察指标:①SPN 影像学特征,包括SPN位置、大小、边缘形态、有无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棘突征;②SPN 的CT 值,在三个连续水平上(包括病灶最大面及其上下两个层面)勾画病灶感兴趣区(ROI),尽量选择密度均匀区域,避开钙化、坏死、空洞等,测量并记录CT 值。

SDCT 则使用工作站内专用软件在IC 图和Eff-Z 图上勾画ROI,勾画方法同常规CT,但尽量保证两期ROI相同。测量指标:①双期CT 值;②病灶的平均IC,测量SPN 近端区域(靠近病灶同侧肺门的区域)的碘密度(ICpro)和SPN 远端区域(远离病灶同侧肺门的区域)的碘密度(ICdis),IC=(Icpro+ICdis)/2;③标准化碘浓度(NIC),测量ROI 同层面主动脉碘浓度(ICao),近端区域标准化碘浓度(NICpro)=Icpro/ICao,远端区域标准化碘浓度(NICdis)=ICdis/Icao,NIC=(NICpro+NICdis)/2;④Eff-Z,即Eff-Z 图上SPN 近端与远端Eff-Z 值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构建预测恶性SPN 的Logistic 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常规CT 与SDCT 的诊断效能,AUC 比较采用Delong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PN 常规CT 与SDCT 的征象与参数

常规CT 平扫下,恶性组SPN 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占比高于良性组S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边缘不清晰、空泡征与棘突征占比与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SDCT 下,恶性组SPN 静脉期IC、NIC 与Eff-Z 均低于良性组SP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动脉期上述三项参数及动静脉期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CT 检查方法定性诊断SPN 的ROC 曲线分析

表1 两组常规CT 征象与参数比较

表2 两组SDCT 参数比较(± s)

表2 两组SDCT 参数比较(± s)

组别 例数动脉期CT 值/HU IC/(mg·mL-1)Eff-Z/(mg·mL-1)良性组 15 60.94±13.22 1.43±0.39 0.14±0.05 8.15±0.17恶性组 33 64.80±19.17 1.36±0.56 0.13±0.04 8.04±0.21 t 0.705 0.397 0.605 1.577 P 0.484 0.694 0.550 0.126 NIC/(mg·mL-1)组别 例数静脉期CT 值/HU IC/(mg·mL-1)NIC/(mg·mL-1) Eff-Z良性组 15 93.55±14.31 2.39±0.28 0.46±0.07 8.51±0.16恶性组 33 84.20±16.17 2.11±0.33 0.39±0.05 8.30±0.22 t 1.921 2.506 3.152 2.990 P 0.061 0.018 0.004 0.006

2.2 常规CT 与SDCT 诊断SPN 的效能

以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为自变量构建常规CT Logistic 模型,结果示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为恶性SPN 独立预测因子。以静脉期IC、NIC、Eff-Z 为自变量构建SDCT logistic 模型,结果示静脉期IC 与NIC 为恶性SPN 独立预测因子。将常规CT 与SDC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CT 征象与参数结合,建立联合Logistic 模型,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定性诊断SPN 的AUC 高于常规CT 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274,P= 0.028),与SDCT 模型定性诊断SPN 的AUC 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Z= 1.882,P= 0.069),SDCT 与 常 规CT 定性诊断SPN 的AU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531,P= 0.167),见表3。

3 讨论

良性肺结节有恶变的可能,恶性肺结节倍增时间约6 个月,早期发现并准确定性SPN 是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3]。SDCT 可以在探测器水平上通过单一射线实现双能技术,扫描后既可获得传统CT 图像,还能额外提供碘密度(IC)图、有效原子序数(Eff-Z)图、虚拟单能量图等多种能谱图像,而且传统图像和光谱数据的时间与空间完全匹配,具有同时、同源、同向的成像特点[4-5]。以此诊断SPN,可以获取病变组织化学成分的能谱吸收曲线,进而实现对SPN 的量化分析,丰富SPN 鉴别诊断的影像信息[6]。

本研究中,常规CT 定性诊断SPN 的效能不高,特别是特异度,仅为66.67%,增强扫描后动静脉期CT 值也无显著差异,误诊可能性较大。原因分析:由于早期恶性病变侵袭程度不明显、良性病变纤维组织增生等原因,良性与恶性SPN 常规CT 下的形态特征与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点存在一定重叠,故而诊断局限[7-8]。而以SDCT 诊断SPN 时,恶性组静脉期IC、NIC 与Eff-Z 均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模型示静脉期IC 与NIC 是预测恶性SPN 的独立因子,定性诊断SPN 的AUC 为0.897,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0%和84.85%,相对高于常规CT。原因分析:SDCT 能够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接受不同能级X 线的衰减信息,像素移位少,能量分析准确度高[9];SDCT 的碘密度值与SPN 内部血管分布有关,可以反映病变的血液供应与侵袭性行为,良性SPN 特别是炎性结节,存在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因此碘易在病灶中沉积,而恶性SPN 内部存在不均质性,加之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细胞遭受破坏,瘤体内血供不均,导致碘沉积慢或者程度低[10-11]。而将SDCT 与常规CT 结合,Logistic 回归分析示诊断效能高于常规CT,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12],表明两者结合应用可以提高SPN 定性诊断能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量较少且未纳入1 cm 以下微小病灶,有待今后扩展病例深入研究,进一步验证本文结论。

综上所述,SDCT 静脉期IC 与NIC 是定性诊断SPN有价值的影像学指标,联合常规CT,可以进一步提高SPN 的鉴别效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定性良性恶性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甲状腺结节内钙化回声与病变良恶性的相关性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