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分析及展望

2024-01-12 09:29张根瑜冯江华
中国商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亚倡议

张根瑜 冯江华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开展,中亚地区已成为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发展的中枢,农产品贸易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定性分析2003—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农产品的双边贸易额及占比发现中国同中亚五国间农产品双边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但农产品双边贸易种类较为单一;通过分析中国和中亚五国2022年4类农产品双边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发现,吉尔吉斯斯坦在第1、2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哈萨克斯坦在第3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则在第4类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通过分析中国同中亚五国2022年农产品双边贸易优势综合互补性指数发现,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呈现互补性而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之间的农产品双边贸易呈现竞争性。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农产品;双边贸易;比较优势

本文索引:张根瑜,冯江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1):-073.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1(a)--04

1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长期的经贸关系。中亚五国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首创地区和核心地区,左邻西亚,右邻东亚,是中国与西亚进行贸易合作的中间人,更是中国连接“一带一路”欧洲地区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

2023年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同中亚应继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而中国同中亚外贸作为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领域,其外贸交易额在2022年已经达到702多亿美元,中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合作对象,而农产品贸易是作为中国同中亚经贸合作的重要一环。就其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同中亚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高达11多亿美元。因此,本文研究中国同中亚的农产品贸易潜能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民增收,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中国同中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中国与中亚之间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就已展开。曹守峰(2011)[1]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来分析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发现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彭文进(2011)[2]则指出中国现阶段与中亚农产品贸易存在互补性。王亮等(2019)[3]运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中国同中亚农产品双边自贸区可以显著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GDP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率,维持国内物价稳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者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研究加深。洪秋妹(2019)[4]在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影响因素时发现“一带一路”政策可以显著促进中国与中亚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丁世豪等(2019)[5]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来分析中国同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效率时发现中国同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农产品的贸易效率不高。

3 中国与中亚农产品经贸合作历程及成效

3.1 中国同中亚农产品贸易条件及成就

随着中国-中亚峰会的召开,中国同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各国之间逐渐达成共识。中国与中亚建交30周年以来,两方就农业方面构建了多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中亚国家防治蝗虫等签署了多项农业合作协议,促进两地农业合作发展。在科技交流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中方科研机构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创造环境,两地也共同建立农业研究的合作实验基地,在畜牧业、种植业以及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国际农产品贸易方面,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逐年增长,中亚五国逐渐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重要伙伴。在电子商务与实体融合方面,沙湾县现是国家级电商进驻乡村地区的县域代表,至今为止已经开展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农副产品展区,其展品被选中后可通过配合邮政运输等运输行业来促进中国同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3.2 中国-中亚农产品双边贸易分析

图1为中国同中亚五国在2003—2022年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柱状图。可以发现,中国同中亚农产品的双边贸易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之后分析中国和哈萨克斯坦,2003—2013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额上升,但是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生效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陡然下降,可能原因是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产品合作加深,中国农产品贸易可选择的目标国增加,多元化的需求分散农产品的供给。在2017年后,中國与哈萨克斯坦贸易额回升。最后分析中国与其余四国,在2003—2013年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都显著提升并且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同其他四国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提升幅度较大。因此,为了更进一步地细化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参考陈志恒等(2019)[6]对农产品分类的方法,将国际通用的HS编码分为4类:1类(01-04)动物产品;2类(05-14)是植物产品;3类(15)是动、植物油、脂等动植物油脂产品;4类(16-24)包含食品、饮料等农产品制成品。

表1为中国同中亚农产品双边贸易额按四个分类划分的贸易数额及其占比。可以发现,中国同中亚地区贸易总额从2003—2022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部分时间段划分来看,2003—2014年中国同中亚地区农产品双边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并在2014年到达10年最高峰,之后在2014—2016年农产品双边贸易额逐渐下降。可能原因同中国双边贸易额最大两名的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影响中国同中亚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但在2016年之后,中国同中亚的农产品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

分析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双边贸易种类,第1类动物产品的占比在2013年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第2类植物产品一直是中国同中亚农产品双边贸易的主力。虽然近十年占比下降,但仍是中国同中亚地区的主要农产品贸易种类。另外,第4类农产品制成品双边贸易占比提升较快。可能原因是,中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中国农产品加工链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农产品产成品的转变,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地位逐渐上升。第3类油脂农产品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与中亚地区油脂类产品的贸易需求增强,具有贸易潜力。

3.3 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

为了测度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农产品双边贸易是否存在优势,本文参考蔡甜甜(2021)[7]对水产品研究采取的测度产品双边贸易优势方法。模型公式为:

式(1)中,Xmn和Ymn分别表示n国m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n和Yn分别表示除n国外其他国家对m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mo和Ymo分别表示n国所有其他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o和Yo分别表示除n国外其他国家所有其他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式(2)中,i和j分别表示国家,RTAi和RTAj分别为i国和j国的比较优势指数。当OBC大于0时,则两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互补,相反则表示两国贸易结构具有竞争性。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本文选取2022年的最新数据来计算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相对指数(表2),之后再计算出双边贸易优势综合互补性指数(表3)。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第4类农产品制成品,可能原因是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农产品加工已经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工序向着更高层次的深加工转变,各级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辅助农业产业变革,提高我国农产品制成品质量,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同时发现,我国第1类和第2类以及第3类农产品贸易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可能原因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缓滞。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但是初级农产品的收购大多仍采用传统收购制、运输仍是公路货运为主,加之农产品贸易平台建设并不完善,交易数额仍然较低,农民对平台交易的关注力不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并未完全发挥其活力。

第2类植物农产品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两国分别是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第1类动物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是吉尔吉斯斯坦。第3类则是哈萨克斯坦。而第4类农产品则是中国占据比较优势,因此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农产品种类多为初级农产品。一方面,中亚五国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并且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产品贸易的目标仍还停留在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并未关注于供应链上对农产品增加附加值的深加工。另一方面,中亚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程度较小,耕地的可灌溉率仅为20%。但中亚五国的畜牧业和种植业相对发达,因此中亚五国在第1、2类的初级农产品贸易具有比较优势。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四国的农产品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指数都小于0并且哈萨克斯坦的指标数值更大。这说明中国与四国之间农产品的双边贸易都具有相对优势,进出农产品具有竞争性质并且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竞争力最强,与塔吉克斯塔竞争力最弱。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之间的双边贸易优势综合互补性指数大于0,说明中国与四国间进出农产品具有竞争性质并且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竞争力最强,与塔吉克斯塔竞争力最弱。

4 中国同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同中亚进行贸易的农产品种类单一并且进行贸易的农产品规模较小。

中国对中亚地区农业外商投资不足,不利于中国农业企业进入外国市场,进而抑制中国同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尚未建立完善的线上交易平台以及农产品自贸区,不利于农产品贸易的长期发展。

中国在与中亚农产品双边贸易中不具比较优势,现阶段中国与中亚进行贸易的农产品种类多处于竞争关系,不利于两地农产品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5 中国同中亚未来农产品贸易合作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中国与中亚地区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产品信息线上访问、浏览以及农产品供应、批发、零售、消费环节融合为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借助互联网融合模式搭建融合网络与实体的购销方式,为选购农产品的潜在需求方发送精确的农产品信息、提供线上可视化的农产品产品图像以及线下农产品实体展览、产品转销以及直销等服务,着力培养呈现突出地区色彩的农产品品牌,引导更多具有中国地区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进入中亚地区,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农产品经贸发展。另一方面,线上交易信息的完善可以促进交易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增加农产品贸易种类,从而协调中国与中亚地区间农产品贸易现存的竞争关系,以提升中国与中亚地区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进而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第二,建立完善的运输体系。建立完善的物流追踪系统,提升农产品运输的安全度。一方面,可以减少运输所需时间,提升货运效率,减少货运成本,为易腐坏、不利于长途运输的货物提供交易可能,进而增加农产品贸易种类。另一方面,中亚地区作为通往“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中枢,中国与中亚地区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连接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的农产品贸易,促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发展。

第三,建立并完善中国与中亚地区人民币结算结构。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现有的直兑人民币的兑换点以及中国与塔吉克斯塔在2015年开启的跨境结算业务的基础上,中国应加强对两地跨境结算业务的覆盖面以期涉及农产品贸易领域。更进一步地,中国应与缺乏跨境结算机构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积极推进与其人民币跨境结算结构的建立。一方面,完善的跨境结算机构便于贸易双方直接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为农产品跨境贸易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完善的跨境结算机构便于建立中国投资者与中亚地区被投资方的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平台以促进中国投资者向中亚地区农业领域的投资,促进中亚地区农业发展,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农产品合作贸易的有效开展。

第四,中国应积极召开农业科技技术交流会,加深两地高校农业领域战略合作。推进农业科技交流会的开展,集思广益以提升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业科技化水平。同时推进高效良育的农产品研究,扩大农副产品精加工、再利用技术应用面,创新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进而促进中国与中亚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中亚与中国两地农产品跨境贸易。更进一步地,推进两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合作互补,搭建国际化农业领域的教育平台,加强农产品研发交流与合作,加大对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两地农业人才资源管理,为新经济时期两地新型农业經济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促进两地农产品贸易发展。

第五,中国应积极推动与中亚地区数字经济合作,共建数字农业。积极推动两地数字经济的交流合作,共同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国与中亚地区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传统农业数字化变革,共同探讨数字农业发展对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作用,促进两地农产品贸易发展,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曹守峰.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1(6):51-55.

彭文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J].环球中国,2011(12):37-41.

王亮,黄德林,段 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双边自贸区建设研究:基于GAMS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J].世界农业,2019(11):82-97.

洪秋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实证研究:以中国与中亚五国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7):108-113.

丁世豪,何树全.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5):13-21.

陈志恒,孙彤彤.美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管理学研究,2019(10):99-113.

蔡甜甜.东北亚地区五国水产品贸易优势比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04-410.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中亚倡议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亚速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