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月
劳动课程教师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关键支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均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建设现状
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专兼职劳动课程教师是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品质的着力点、突破口。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1.供给不足
劳动课程教师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兼职教师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以郑州市管城区为例,专职教师仅占6.27%,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迫切需求。
2.专业性不强
一是劳动课程兼职教师未经受过系统专业学习,其专业知识、技能和对劳动观念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劳动课程师资整体质量不高。
二是关于劳动课程教师的专题培训比较匮乏,缺少专业的引领和指导,导致专职教师处于“自由成长”的状态,不能或不愿在劳动教育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深入研修,难以提升专业能力。
3.稳定性不够
大多数劳动课程兼职教师由临近退休或不能较好完成知识学科课程任务的教师担任,存在年龄偏大、教学水平低、学历层次低、职称级别低等问题。加之劳动课程教师职称评审、评优评先渠道不通畅,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造成部分教师不愿持续从事劳动课程教学工作,流动性比较大,难以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劳动课程教师培养机制。这些都不利于劳动课程教师的进阶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劳动课程骨干教师、名师,难以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建构科学、适切的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指导和引领培训工作规范化、分层次、划类别、有实效开展,助力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明晰专业发展路径。
二、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素养结构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育人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等特点,需要劳动课程教师具备劳动理论自觉与劳动实践素养。因此,劳动课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劳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1.必要的专业知识
必要的专业知识是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
第一,精深的劳动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政策文件解读,劳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劳动素养要求,以及劳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使用、劳动安全与防护等方面的知识。
第二,劳动课程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的保障,劳动课程显著的实践性决定了劳动课程教师除了要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熟练掌握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劳动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知识、跨学科主题学习方面的知识。
为了高质量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教师还需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详细记录劳动教育开展的真实过程,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
2.必备的专业技能
第一,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准确、清晰地讲解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熟练掌握所指导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科学、规范地示范操作。
第二,课程规划能力。指依据《纲要》和新课标,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分析学校劳动课程背景,比如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可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等,建构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的能力。具体包括规划设计学校劳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路径和评价方法。课程目标要有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课程结构包括劳动必修课、劳动社团、劳动周等。课程内容要科学安排、学段衔接、因地制宜、凸显特色。要探索出符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路径和评价模式。
第三,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体体现在:情境创设阶段,能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劳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方法,有序有效解决问题,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能协调学科之间,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教師的有效指导是顺利实现劳动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贯穿劳动全过程。情境创设阶段,教师基于情境或真实问题,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和示范项目涉及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等。劳动实施阶段,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反思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劳动过程体验、成果评价、价值体认,理解劳动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课程评价能力。劳动课程教师需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需开发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评价工具,针对不同学段具体的劳动实践内容,灵活使用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多种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
三、发展路径
劳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高质量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制定劳动课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培训者团队,建构培训课程体系,创新培训模式,健全培训机制,多方协同、全面强化,方能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劳动课程教师队伍。
1.制定专业标准
科学、规范的职业标准是引领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基于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时代要求,要细化、分解劳动课程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构建新时代劳动课程教师专业标准。
2.建立培训团队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社会协同参与,并广泛吸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导师。打造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知名企业参与,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教研机构为纽带,以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一体化“双师型”协同育人团队。
3.建构培训课程
教师培训课程需基于《意见》《纲要》与新课标中相关要求,结合劳动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内容和学段要求,设计专兼职教师分层培训课程菜单,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念和师德等一体化课程设计,要分类别、有梯度,避免重复性,保证连续性。比如劳动技能方面具体包括: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用、劳动技术操作、劳动作品设计与制作等。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劳动意识并树立正确劳动观,提高劳动课程实施的專业化水平。
4.创新培训模式
基于规范性的专业标准,多元化、开放式、创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
劳动课程教师大多为兼职,劳动实践是大部分教师的短板,组织劳动课程教师走进校内外劳动工坊,进行实操训练,真正掌握泥工、木工、金工、编织、布艺、陶艺、刺绣、篆刻、拓印、漆艺、烙画、印染、皮影、木版画等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多样的劳动工具、材料的性质和用途。走进工厂、企业、创客室等,通过实践体验,掌握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等新技术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工作原理等。走进农业实践基地,参与种植、采摘、收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体验,通过丰富的感官体验,多视角、多维度加深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搭建教研学共同体。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劳动课程教研共同体,通过专题讲座、实景教学、研讨交流、实践操作、科学研究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训方式,全方位促进劳动课程教师素养提升。学校建立劳动学科教研组,开发校本培训活动,及时解决劳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5.健全培训机制
第一,建立劳动课程教师团队管理机制。组建培训专家库、管理人员库、种子教师库,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探索家长、校外义工教师聘任机制,从而为教师培养和发展建立通道。
第二,搭建劳动课程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序列化的教研课程,成立校本劳动课程教研组,举办劳动教师成长论坛,开展劳动课程课堂教学比赛,举行劳动教育优秀案例评选,开展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为劳动课程教师提供学习与发展的平台。
第三,建立培训评价机制。通过对参训学员的参与度及培训效果的评估,判断培训主题、培训课程、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总结培训经验,实现培训课程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