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课间还给孩子们

2024-01-12 14:28:02张强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间师生游戏

张强

课间活动是学生的权利,是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在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并上了“热搜”,课间10分钟的话题再次直击育人价值、育人方式的核心问题。为了让学生“玩得好好的,练得壮壮的,学得棒棒的”,保障学生在课间10分钟的休息放松十分重要。

对“课间”话题的审视

英国的课间有两种,针对4—11岁儿童的“游戏时间”(Playtime)和针对11—16岁儿童的“休息时间”(Breaktime)。美国则统称为“课间”(Recess),是指中小学校两节课之间的休息时间。在我国,课间10分钟俗称“小课间”(20分钟以上的称作“大课间”),是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缓解身心疲劳和个性展示与交流的时段。

在学生成长层面,课间是学生活动身体、调节思维、为下一节课做准备的重要时间段;从校园生态角度讲,其还可能是师生在校园里不以学业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师生共处时间。

美国学者沙赫特提出“4R”的概念——读(Reading)、写(Riting)、算(Rithmetic)、课间活动(Recess),将课间与学生学习素养以等同地位对待。除了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课间活动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韵律口号是音乐课的延伸,规则意识、合作竞争素养、诚信品质等是道德与法治课的延伸,跑跑跳跳是体育课的延伸,科技探究、采集标本是科学课的延伸……所以,课间活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言以蔽之:它符合学生劳逸结合的成长“规律”,也是身心健康成长的“规矩”,是学生在青少年阶段失去不复来的“重要一课”。

课间“活起来”的紧迫性

《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1月援引一份2019年的一项针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数据指出: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课间被挤占、挪用,学生被限制在室内的现象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为53.6%。一线教师认为,学生不走出教室,在教室里会存在许多不良现象:玩“萝卜刀”,用短视频内容恶搞……学生选择一些更隐蔽、更极端的方式发泄压力、转移注意力。长此以往,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如果前一位教师“拖堂”3分钟,后一位教师“候堂”2分钟,会造成学生上厕所、喝水都要“争分夺秒”。学生从早上到校到下午离开学校,在校时间8个小时左右,如果课间、午休、课前预备时间都被挪用到文化课学习上,看似学习时间加长了,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得不偿失。所以,课间10分钟不是“要不要”“怎么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让学生“玩好、放松好”的问题。

这一现象也绝非个案,国外学校同样为之困扰并做了一些改良。资料显示,2004年,加拿大教师道伊发起“活跃的操场”运动,从各中小学分别挑选4名学生参加跳绳、国际象棋、四方格等传统游戏的学习训练。训练结束后,这些学生回到所在学校,在课间带动其他同学一起玩耍。美国部分中小学的一些家长曾发起“反对取消课间”运动,全美家长与教师联谊会连同41个州的分会签名加入这项运动,引起广泛关注。

我国在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8条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第四章第31条规定,学校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在课间、课后使用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开展体育锻炼。

课间活动设计与管理的五个原则

闹而不过的原则。课间10分钟一般是满足学生简单地活动、放松的需要,同时准备下一节课需要的用品。活动地点一般在教室周围、教学楼内的楼道、平台、连廊、开放区域、功能室周边等。如果学生跑得气喘吁吁的,也不利于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

非结构化的原则。关于课间,我们强调非结构化管理,即放平心态,不能假设学生有安全风险、违纪行为,对课间活动过度限制。对在哪里活动、什么时间活动,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有趣味的教育原则。课间活动毕竟是在学校进行的活动,同样承载着育人的任务;但又与课堂追求学科素养的严谨与水平达标不同。因此课间活动要在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兼顾趣味原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享过程,有所增益。

学科搭配原则。课间活动也是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技艺展示的平台。管理者要对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益智、尚美、养德、修心等方面做好搭配均衡。

多边互动原则。课间活动是学生调节身心、培养社会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有效空间。我们要尽量促进人与人、人与设施、人与空间的互动,实现室内互动与室外互动叠加、校内互动带动校外互动,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无论学生在哪个角落,和谁在一起,都尽量满足其个性发展、社会交往的基本需求。

规划引导,一体化设计课间游戏

分析课间时间压缩现象,教育管理者最大的担心是课间安全与教学效率问题。因此,我们要规划安全教育、规则引导和时间分配课程,为师生、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一是安全教育课。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课间游戏安全注意事项,分析不同区域的安全防患侧重点,介绍器材、设备的安全使用方法。

二是规则引导课。可以用视频、图文、AI交互等技术,把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活动规则讲解清楚。

三是时间分配课。介绍主题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分布区域,预估教室、厕所、饮水机、活动区之间穿梭所需用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活动结束及时回到教室准备下一节课。

课间有很多适宜的小游戏,师生可以根据兴趣探索,形成独特的班级文化。

玩经典小游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当看到老师在课间手指转篮球,他就学会了手指转书本;当看到老师徒手画圆,他也想登台秀技。沙包、纸壳玩具枪、彩绳、七巧板、鲁班锁……这些简单的小玩具可以在班级“漂流”起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教授自己的儿时游戏,如踢毛毽、抓石子、玩弹珠、叶柄拔河、贪吃蛇等,共同體验经典小游戏。

制作游戏道具。初中课文《竹节人》记叙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情节,耐人寻味。同样,制作玩具、修理玩具、改进玩具也是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可以结合经验改善游戏道具,引申为项目式学习。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游戏道具研发中,融合学科知识,激发天马行空的创意,让课间游戏演变为智慧场域。

策划泛在游戏。泛在游戏是不受空间限制、不拘道具规格的游戏,其诞生于师生的物质文化生活。比如“谁是诗文卧底”游戏,多人参与,其中大部分人得到共同的诗句,如《三峡》中的“青树翠蔓”;一人(卧底)得到与之高度相关但是不同的句子,如《答谢中书书》的“青林翠竹”。游戏参与者依次说出与这句话相关的内容,每轮结束后投票,看“卧底能否成功”。此类游戏组织方便,类似形式还有“公式传声筒”“历史人物猜猜看”“语段听读注意力”等。

管理服务,优化课间生态

在课间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并在一个阶段内,根据受众程度、承载能力对课间活动项目评价,采取项目轮换、裁汰、递补制度,及时调整项目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对于违反活动规则的行为,要“亮黄牌”警示,限制其短时间内重复参与,以示警诫。对于违反禁令、安全守则的行为,要“亮红牌”惩戒,剥夺其1—3次的团体活动权,并再次学习规则。

课间活动课程离不开适当的活动空间。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要在前期调研师生需求和学校发展现状、愿景等综合考量下,设置功能性课间活动区。

按照活动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门类:自主分散类、合作探究类、比赛竞技类、主题任务类、学科延伸类。按照活动时距可规划:就近活动区(靠近洗手间、功能室等,设置学科拓展区)、便利活动区(图书室外设置自由阅读书吧、录播教室内设置“朗读亭”)。按照学科属性,功能区划分为:科学探索区(放置哈哈镜、显微镜等)、棋类益智区、图书消遣区(包括自由阅读区、集体讨论区、网上听书区、读写画综合区、课本剧展演区等)、艺术熏陶区(在楼梯间、拐角处等提供学生弹琴、绘画、手工等所需的设备),其他還有劳动洒扫区、种植养成区、饲养照护区、体能游戏区……不一而足。

除了课程设计者和活动管理者,教师参与课间活动,还应“以参与代管理,以互动代评价”。鼓励广大教师在课间暂时放下工作,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玩在一起、乐在其中。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就会更加遵守规则,不会“闹”而忘形,安全事故风险也会降低;有了教师的互动,学生便于得到“权威”一方的即时认可,玩有所获。在参与互动中,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活动设备的破损、老化情况,及时请专业人员检修维护;更能发现易发生事故的潜在空间或设备,及时警示。至于给教师安排“执勤岗、巡查岗”等,或有加重教师负担之嫌,还是应减少教师过多的“外在干预力”,以非制度的柔性,释放师生课间的天性,让师生共享有生气、有活力、有人文魅力的校园新生态。

猜你喜欢
课间师生游戏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飞碟探索(2016年11期)2016-11-14 19:34:47
爆笑游戏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麻辣师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小学科学(2015年7期)2015-07-29 2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