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系统化路径研究*

2024-01-12 00:21廖云珊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生态发展

◎廖云珊

实现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是重要基础。2021 年1 月4 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唱响了乡村振兴绿色化主旋律。而生态治理是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鉴于生态治理具有复杂性,需要运用系统化方法。因此,探索乡村生态治理的系统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系统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紧迫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共享的生态福祉和优质公共产品,是带动乡村其他层面振兴的助力器。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生态方面问题积累太多,距离乡村美丽的现代化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倒逼乡村必须实施生态治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大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召。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在地域上既包括城市的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的现代化,是一个协调和平衡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也包括生态层面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1 世纪中叶,能否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取决于农村生态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二)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的迫切需要。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高浪费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具有不可持续性,资源对生产的约束趋紧,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资源容量和再生能力的基础之上,走绿色化经济发展之路则是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这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势,但随着所谓“西方式石油农业”的侵入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严重破坏、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等负面情况。因此,农业的绿色化转型发展就成为时代的重要命题。

(三)乡村生态振兴的迫切需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长期以来,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空气污浊、土壤污染、村容村貌差强人意,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村民们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经济发展了,但是幸福感却打了折扣,老百姓苦不堪言。人们迫切地希望生存的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使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希望乡村生态能够振兴起来。

二、生态系统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利形势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协同推进,把通过生态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在体制机制上作出重大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上先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大论断,为生态治理系统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治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尤其迫切。针对这种现实的需要,2016 年3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2]2017年12月28 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制度”。[3]2021 年3 月5 日,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认为生态治理“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4]。可见系统治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略。

(二)协同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治理具有治理的一般特征,即在机制上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发挥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各种手段相互配合综合施策;治理对象的全面化,发挥生态整体化效应。在治理主体上我国建立了“一元多体”的治理主体格局,“一元”即党委,“多体”包括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强调各主体明晰权责、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治理手段上强调要通过自治、德治、法治、数治等手段协同治理,在机构设置上纵向设置省以下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机构,加强生态治理监督。在治理对象上,统筹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雪一体化系统治理,构建城乡协同治理共同体。从总体上看,我国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起了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三、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生态建设欠账太多,人们生产、生活的惯性依然存在,通过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既有治理理念的问题、体制机制的问题,又有方法手段等原因,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畸轻畸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这表明了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系统性整体,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广大乡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偏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经济理性”仍然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土壤因施用过量化肥、农药、除草剂而受到污染,废弃地膜、生活垃圾随意抛弃焚烧造成空气污染,企业把生产废水随意排放导致地上地下水污染。以上种种现象说明,生态治理难度非常大,乡村振兴之路并非坦途。

(二)生态治理公域与私域之间难以统筹。生态治理所面对的对象——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决定了生态治理必定是系统治理,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协同治理,这样才能起到治理的整体性效应。在乡村地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治理意识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种环保意识和生态治理的意识体现在私人庭院和住宅周围的环境上,而对于乡村公共土地、池塘、河流则没有人去保护和治理,出现了所谓的“公地悲剧”,更有甚者,有些企业和个人把污染物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出现了垃圾“上山下乡”和污染的转移,产生了所谓的“邻避”现象,增加了乡村生态治理的难度。

(三)生态治理中运用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生态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任何一项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应用门槛和效能的局限性。而乡村污染物、污染方式多样复杂,乡村生态振兴中主体的治理水平和能力不足,表现为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农民无法应对大量环境污染问题,远远地达不到高标准的生态治理要求。乡村生态治理起步阶段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离开政府的资金投入而依靠未被组织起来的农民是不太可能筹集到这笔资金的,因此,农村生态治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长期缺乏或者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实现生态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系统化路径

通过生态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系统方法通过系统化的路径进行。鉴于农村生态治理的特殊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需要在领导制度、社会制度、政府作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系统施策。

(一)生态治理要坚持党的全面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党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构建“一元多体”的主体格局,根据生态治理的系统性要求领导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强化对流域生态治理、城乡生态协同治理的统一领导,划定各级党政负责人权利和责任,监督各层级党政机构生态治理工作的成效,实施严格的问责机制,坚决遏制农村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蔓延苗头,引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新风尚,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为振兴乡村生态做出新贡献。

(二)生态治理要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山川、湖泊、荒漠等生境都是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生态产品为全民所共享。只有全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唤起生态治理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和“生态理性”,才能调动全体中国人民的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打赢生态治理的人民战争奠定基础,避免私有制条件下出现的生态治理中的“公地悲剧”。社会主义利用制度优势能够取得资本主义不可能完成的生态治理成效,充分显示出制度的优势。

(三)生态治理要发挥政府引领协同作用。在“一元多体”的治理主体格局中,政府是“多体”格局中是最重要的一极,因此,政府要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做好生态治理和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工作,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生态治理技术,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生态治理技能,进一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民解决他们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不了的公共难题,引导农民采用低碳且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改革传统农作物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性。

(四)生态治理要坚持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统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相对于人来说具有先在性,自然界具有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又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史是统一的,通过实践人类社会是可以改造自在自然形成人化自然,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实践用生态治理的他组织方式扭转生态恶化和衰退,从而实现生态振兴。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生态治理技术不断提高,可以实现乡村污染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推动农村经济循环发展、永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化生态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生态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