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毕鑫
产业是乡村振兴之本,也是乡村经济的薄弱点。傅国华在研究海南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经验时,首次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共享经济是整合分散资源,精准发现多元需求的新型经济形态。2017 年7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指导性意见,鼓励探索分享经济新业态。2021 年5 月,我国农业农村部出台专项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根据2022 年8 月我国农业科学院发布报告显示,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为有效化解农业产业的潜在风险,应以智慧农业为支撑,以市场化逻辑为导向,通过建设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产业共生平台,构建关联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要素流动共享,着力化解及规避农业产业风险,进而以“农业+”产业布局,增强产业整体效能。
面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为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链式思维”为突破口,以共享经济为支撑,通过发挥智慧农业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数字农业,以链条重组、资源集聚及价值共享等方式,充分化解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切实增强农业产业效能。
在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进程中,学术界、产业界以“互联网+”为基础,围绕“产业链”的应用优势、实施模式等内容,从发展模式、价值共创及联合体建设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度探究。其中,发展模式方面,倪冰莉[1](2020)通过对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农业产业链要素发育不足,参与主体之间缺乏有力协作,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协同生态,通过以大北农、江苏辉丰等农业企业为案例,从“互联网思维”、农业品牌化建设及发掘农业大数据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策略。价值共创方面,张德海等[2](2020)以广东新会陈皮产业为研究案例,结合社会动员、资源编排等理论,详细解读了促进新会陈皮产业价值共创的内在机理,从激发参与意愿、多元主体同频及资源协调配置等角度分析了现代农业价值共创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整合现代农业产业资源、突出农产品特色和完善产业链主体等理念。联合体建设方面,钟真等[3](2021)以农业产业联合体的内涵、特殊性为研究基础,综合论述了主体集合型、产业集群型等常见联合体的主要形式及特征,从利用资源要素、分工协作和处置风险收益等视角对农业产业联合体的运行机制进行论述,认为现阶段农业产业联合体运行存在缺少法人地位、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配套支持政策相对缺失等问题,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提出要完善制度及配套政策、强化利益联结和加快创新驱动等合理化建议。
综述,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关于农业产业链建设研究,已取得了较大收获。但是,目前学者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多集中在加快农业上游、下游协作,未能有效解读农业产业链的运行逻辑与关键要素,没有将价值共创、风险共担及资源集聚等理念融入农业产业链的功能实现过程。基于此,通过以共享经济模式为基础,对农业产业链的结构、内在逻辑及内容要素进行分析,针对农业产业链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实现农业产业链功能的具体路径。
农业作为复合产业,从产业链的结构类型看,其中既包含了以农业生产、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也包含了加工制作、休闲旅游及农业电商等关联产业,属于典型的“混合型”产业链。其一,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关联企业共同构成了紧密协作的纵向农业产业链。通过以协同标准为基础,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使农业产业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链式升级[4]。其二,依托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展开协作融合,共同构成了特色发展的横向农业产业链。围绕农业衍生出来的农业旅游、农业机械等产业,其互为独立主体,但又与农业产业存在深度关联。在“产业+”战略不断推进背景下,为强化产业协同效应,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其三,随着科技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产业融合形态日趋明显。通过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动能,找准农业产业链短板,持续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促进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实现增值增效、协同发展。
产业链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时空布局等因素,对产业的上、中、下主体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形成链条延伸、价值增值的“链式”产业。首先,结合新结构经济学观点,共享经济环境下,驱动农业产业链条升级的基础在于农业资源禀赋结构,核心在于市场需求拉动,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链内参与主体的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整合人才、资本及科技等资源禀赋要素,扩展产业链的覆盖范围,在实现产品提质、功能升级的同时,增加农业产业的整体价值。其次,组织链是推进产业链建设的保障,也是农业产业链建设的薄弱项。农业产业链需要以高效、现代的经营组织为主体,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载体优势,采取“企业+农户”的发展形式,将相对分散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系统化发展。最后,共享经济是构建农业产业链“风险共担、产业共建、收益共享”格局的核心依据。通过打造产业协同平台,在推动产业链精细化分工的同时,优化配置农业产业资源、释放产业风险,最终营造利益共享、价值共创的良性生态。
农业产业链作为典型的“混合型”产业链,通过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基础,综合产业链的基本结构,详细解读其中涉及的内容要素。一是基础产业要素。农产品及相关服务是彰显地域特色,助力农业产业链建设的基础,其中包含了农产品及制品、农业旅游服务等基础产业形态,且大多直接面向消费者群体。二是产业融合要素。产业融合要素是以具备融合属性的产品及市场需求为核心,关注市场需求,集聚农业产业资源,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内部相互渗透,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链整体优化升级[5]。三是市场需求要素。市场需求既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及相关服务的开发,也决定了产业链建设的发展走向。农业产业链的市场需求包含了以“健康有机”为核心的健康饮食需求、以“旅游休闲”为核心的生态旅游需求,以“个性特色”为核心的多元消费需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进行细化、优化,在充分激发消费意愿的同时,更好发挥市场要素的支配作用。
现阶段,农业产业主体密集化程度不足,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力量发展不均,整体呈现联系松散、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一方面,参与主体力量不均,影响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由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农民等不同主体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资源及利益分配权存在较大差距,引发资源难以共享、利益诉求容易被忽视的现实问题,难以使链内全体成员平等共享产业链建设成果,挫伤了中小规模主体的稳定、持续参与。另一方面,产业链管理机制缺失,影响良性协同。现阶段,农业产业链缺少健全完善、规范约束的管理体系,链内各环节之间协同不足,存在“无利则分”“同质竞争”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良性、持续发展。
在建设农业产业链时,由于缺少品牌化、市场化意识,影响了农业产业价值的深度挖掘。其一,标准化建设滞后,制约产业链建设。现阶段,农业产业以分散经营为主,多数从业者缺乏必要的标准化意识,尽管政府已主导出台了相关农业标准,但与农业产业链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二,市场化建设滞后,难以精准衔接大众需求。农业产业主体仅在数量、规模上具备优势,缺少必要的品牌化、品质化建设,难以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其三,现代农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整体韧性不足,与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农业产业风险防控意识相对匮乏,缺少真正的协同发展机制,难以集聚优势资源,共享发展机遇。
受农业产业分布分散、小农散户众多及金融需求量大等因素影响,缺少支持农业产业链建设的充足动力。一是金融支持力量相对薄弱。农业产业链建设资金需求量较大,需要银行、基金及保险等多方金融力量共同参与。但目前产业链多依赖内部解决,其中不仅增加了产业链的运行风险,也难以真正满足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社会化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难以为产业链建设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与信贷支持[6]。二是科技支持力量相对薄弱。农业产业链建设需要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弥补科技短板,提高农业产业的经营管理效能。但是,多数地区农业产业链建设与智慧技术缺乏有效融合,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层级与创新效能。三是配套支持相对薄弱。为促进农业产业链有序建设,需要人才、政策以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持续、稳定投入。农业产业资源分布相对分散,在发展休闲农业、精深加工等新业态时,难以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与资源保障。现代农业技术、经营人才的缺失,也是当前制约农业产业链建设的重要短板。由于人才流通不畅,农业产业链建设缺少充足、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层级。
产业主体协同是打通产业链建设“堵点”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效能,培育、壮大农村经济的关键路径。应坚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区域内建立成长型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搭建数字农业共享平台,整合先进技术、资本及信息数据等要素,制定高度模块化的分工机制,确保农业产业要素实现畅通互享。一是培育优质产业主体。通过组织引导龙头企业担任“链主”,统筹区域内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在价值共创导向下,增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动能与整体效益。二是完善合约管理。通过构建规范完整的监督及责任体系,推进产业链内主体有效互信,充分保障组织链内小型合作社及农户等群体的合法权益,减少产业链内的违约风险,真正实现“利益共享”。三是发展产业联合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构建多主体协同联动的良性机制,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实力,确保农业产业链的稳固性。
产业价值共创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关键,也是拓宽农业产业发展外延空间,彰显联农助农优势的有益尝试。在共享经济下,通过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增强农业产业的动态发展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其一,深度挖掘产业价值。通过立足农业资源的优势禀赋,积极引入智能化农产品加工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精深综合加工项目,壮大农业产业的市场载体,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智能、转化增值升级。其二,培育优质农业品牌。通过将共享经济融入农业品牌建设,注重提升品牌形象,打造区域共建、共享的农产品公用品牌,持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增强农业品牌的带动能力。通过将品牌建设与品质管理相融合,引入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增加农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促使消费者对农产品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减少、规避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7]。其三,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通过发挥共享经济的价值共创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构建协同驱动、带农助农的农业产业链,在聚合农业资源的同时,持续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竞争力与稳定性。
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应以市场化需求为方向,精准衔接用户需要,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首先,要充分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发挥数字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共享市场信息体系,利用数据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推动农业产业与共享经济深度融合,在确保市场信息高度互信、实时共享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农业产业系统,促进农业产业链向生产智能化、服务系统化及供需精准化等方向发展。其次,以共享经济为支撑,通过聚焦客户的个性化诉求,更新农产品供给类型,深度整合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市场及金融等各类资源,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释放产业活力,切实发挥市场的核心导向作用,促进农业产业整体实现降风险、增效益。最后,以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保障,健全资本支持体系。通过充分利用财政涉农资金、专项债券、期货等多方金融力量,构建风险共担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在重点防范、化解农业产业风险的同时,促进多方主体共享链条增值收益,助力农业产业链实现健康发展。
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为更好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功能,需要以优质“农产品”为核心,以智慧农业为动力,通过发挥共享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构建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多产业融合、关联产业有机延伸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的盈利空间,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