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辽宁,一片曾经饱经沧桑的热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这里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这“六地”共同构筑了辽宁的红色版图,也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时刻。辽宁“六地”精神,赓续着红色血脉,也凝聚着新时代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风华正茂。如今的辽宁,向“新”求“质”、动能澎湃,加快打造新时代“六地”,以奋斗姿态打响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推动振兴发展从“蓄势待发”走向“谱写新篇”。
冬已至,春可期。文化旅游热度不减,辽宁在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道路上定会不断创佳绩。
■素材连连看
【材料一】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省内各博物馆将开展多场活动吸引游客。近年来,省内的“文博游”快速升温,不管是承载厚重地域历史文化的辽宁省博物馆,还是体现辽宁浓郁地域特色的沈阳故宫,抑或是彰显红色文化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假日里都是人流如织。
2024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共接待游客26.24万人次,较2019年翻了三番;清明节3天假期,累计接待游客9.67万人次,同比增长395.9%,在全国博物馆客流排名中居第5位。无独有偶,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今年“五一”也迎来又一个观展热潮。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辽宁省博物馆共接待游客8.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45%。作为辽宁的一张“红色名片”,辽沈战役纪念馆同样引起全国各地游客的关注,“五一”假期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单日接待量达5.4万人次。
近些年来,辽宁“文化游”持续升温,一方面源于国家在宏观层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源自辽宁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散发出来的吸引力,以及辽宁文博机构采取的多项行之有效的落地举措。事实也是如此。一边是游客向辽宁这个沿边沿江沿海且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奔赴,一边则是辽宁的文博场馆不断通过丰富展览、增强线下体验、更新传播方式等多项举措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作为国内知名综合性博物馆,辽博近几年接连推出“现象级”文化大展,不仅在业内引起关注,而且在游客中引起了强烈反响。除了频繁推出“现象级”大展外,近年来,辽博还下大气力研发文创产品,将地域非遗文化、馆藏文物有机融合转化,推出一大批深受游客欢迎的文创产品。此外,精细化的场馆服务、志愿服务也赢得众多好评。
(选自《辽宁日报》2024年5月17日,有改动)
【材料二】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选自部编版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辽宁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元旦春节假期,冬季冰雪旅游更让辽宁圈粉无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那么,如何把一季的火爆变成全年的“长红”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守正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这是关键。文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家开始“宠”游客,但总要给游客一个到辽宁来旅游的“理由”,这个“理由”,关键还是目的地的核心线路,还是产品和服务。服务最关键的是为游客着想。旅游市场的火爆,倒逼城市公共环境的优化,包括交通设施的完善,跨区域公共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的填补空白,打通旅游的道路。
二是文体旅融合发展,根源在于资源的整合,潜力在于场景的打造,动力来源于业态的创新。文旅行业要通过融合创新来推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建设高质量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确保在攻坚之年文旅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
(摘编自“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聚力‘八大攻坚’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答记者问》,2024年3月12日)
【材料四】
攻坚之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对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作出再部署。全省文旅战线将锚定“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目标,拼抢争实、奋发有为,为培育万亿级文体旅产业夯基蓄力。
2024年,全省文旅战线将切实做好四件大事。
一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推动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办好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
二是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实施“文旅+ ”“ +文旅”,与体育、教育、农业、交通、商业、工业、金融等领域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三是做大做强文体旅产业。组织办好全省文体旅产业发展大会,“一地举办、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实施重大文体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文体旅商联动的一站式消费综合体。支持建设主题公园(乐园)、精品民宿、特色街区、主题博物馆、冰雪场馆等特色文体旅消费项目。擦亮“百城千味”“嬉冰雪、泡温泉,到辽宁、过大年”和“乡约辽宁”“海上游辽宁”等品牌项目,大力发展演艺经济、夜间经济、首店首发经济。
四是优化完善文体旅生态。统筹发展安全,加强政策保障,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能级,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带得走”。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北进东拓、南迎西纳”,深耕日韩俄蒙,盘活国际大市场。构建文体旅传播矩阵,持续叫响“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为四海宾朋提供高品质的“诗”和“远方”。
(选自《辽宁日报》2024年1月24日,有改动)
■阅读思考
1.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宁掀起了“文博热”,2024年“五一”假期,辽沈战役纪念馆接待观众20万人次,单日接待量达5.4万人次。
B.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C.要想攻坚之年文旅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需要文旅行业融合创新。
D.推动全省文体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可以把沈阳、大连吸引来的流量向周边城市分流,“一地举办、带动周边、辐射全省”。
2. 结合材料一,概括辽宁“文博游”持续升温的原因。
3.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内容,概括辽宁文旅从哪些方面着手把一季的爆红变成“长红”。
4. 辽宁某学校正在举办“振辽兴宁·我践行”主题活动。小文和小语对此展开了讨论,请结合以上材料,完成下面对话。
小文:今年“五一”假期,辽宁的博物馆非常火爆!
小语:辽宁正锚定新时代“六地”,多方发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辽宁出现文旅热也在情理之中。面对文旅热,相关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 " " " " " (1)" " " " " " ,而不是昙花一现。
小文:是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充分发挥辽宁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需全省文体旅统一战线,共同发力。重中之重是要 (2)" " " " " " ,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小语:是的。文旅战线还有其他工作也要做好,比如 (3)" " " " " " 。除了政府的努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该 (4)" " " " " " ,为自己的家乡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文:你说的没错。如今的辽宁正中流击水、奋楫前行,这不禁让我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两句词: (5)" " " " " " , (6)" " " " " " 。
小语:是啊,我也相信,未来的辽宁一定会焕发新活力!
参考答案:
1. A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认知和理解。根据材料一中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同样引起全国各地游客的关注,‘五一’假期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可知A选项中的“20万人次”有误,应是“近20万人次”。根据材料二中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知B选项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三中的“文旅行业要通过融合创新来推动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建设高质量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确保在攻坚之年文旅攻坚之战取得全面胜利”,可知C选项说法正确。根据材料四中的“组织办好全省文体旅产业发展大会,‘一地举办、带动周边、辐射全省’”,可知D选项说法正确)
2. (1)国家在宏观层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2)辽宁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3)辽宁文博机构采取了多项行之有效的落地举措,如辽博近几年接连推出“现象级”文化大展,大力研发文创产品;(4)精细化的场馆服务和志愿服务。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查找与概括能力。答案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来。)
3. (1)要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2)提升产品和服务;(3)整合资源,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化旅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根据材料二可知,实现文旅的“长红”,最根本的理论支持就是要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其他举措根据材料三第二、三段概括得出。)
4. (1)如何把一季的火爆变成全年的“长红”
(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3)推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体旅产业、优化完善文体旅生态
(4)示例: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等场馆做宣讲志愿者
(5)数风流人物
(6)还看今朝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整理、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根据(1)空后面的“而不是昙花一现”,可知前面内容应是与“昙花一现”相对的,由此答案定位在材料三的“如何把一季的火爆变成全年的‘长红’”。根据(2)空后面的“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可以判断(2)处要填的内容与文化有关,答案定位在材料四第二段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根据(3)空前“文旅战线还有其他工作也要做好”,可知答案依然定位在材料四第二段,根据“二是”“三是”“四是”的提示筛选要点即可。问题(4)为开放性内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回答积极、言之有理即可。结合(5)(6)空后面的“我也相信”,可以判断出这两句词可以表达对振兴辽宁充满自信与信心,因此这两句词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教师进修学校,沈阳市于洪区东北英才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