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父母是一本拥有无穷智慧的书,开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好的父母更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灯塔,指引孩子前行的方向。
【美文选读1】
父亲陪我去考试
诸纪红
①1988年盛夏,我踏入了高考考场。
②高考,对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来说,是通向新世界的桥梁。我们勤奋学习,不敢懈怠。那一年,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是《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开篇点出主要事件,引用歌词,暗含了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我”的影响。)
③那年夏天,天气炎热得让人窒息,热浪犹如火蛇般在大地上肆虐,连空气都被烘烤得滚烫。
④高考的前一天,我站在学校的大门口,手里紧紧攥着准考证。同学们陆续登上大巴车,我紧随其后。我知道父亲会与我同行,于是我在涌动的人潮中寻找他的身影。过了许久,终于看到了父亲,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穿着一件灰色的旧衬衣,衣服上有汗渍,还沾着些泥土。他的脸庞被晒得黝黑,皱纹深深地刻在额头和眼角。
(通过外貌描写,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⑤“爹,你来了!咱们快上车吧。”我焦急地催促。
⑥父亲微笑着摆了摆手:“我不跟你一起坐车了。你先去,我一会儿就到。”
(父子对话,为下文父亲省下车费的情节埋下伏笔。)
⑦车辆缓缓驶出,我回头望去,父亲的身影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尘土中。
⑧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抵达县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熟悉了考场的环境。县城的街道宽敞而繁华,两旁的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吸引我,我的心里只有高考。
⑨我们被统一安排在县招待所住宿。当晚,我在脑海中反复回忆着各个知识点,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最后的准备。
⑩就在我即将熄灯休息时,父亲来了。
⑪“爹,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我惊喜地喊道。
⑫“当然要来陪你。高考这么大的事,爹怎么能缺席呢?”
⑬“爹,你晚上住在哪儿呀?”
⑭“就在你们招待所旁边的旅馆,我开了个房间,和小春他爹一起。”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早点儿睡吧,明天好好考!”说完,他转身离开了我的房间。
⑮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后一打开房门,只见父亲拎着油条、豆浆和茶叶蛋,站在门口。
⑯“快来吃饭,吃完咱们早点儿去考场,不要耽搁了考试。”
⑰吃饭时,我发现父亲脸上有倦色,还不停地打着哈欠,便问他是不是晚上没有睡好。父亲笑笑:“睡惯了家里的硬板床,旅馆的软床还真让我有点儿不习惯呢。”
(“倦色”“哈欠”使文章充满悬念,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⑱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我走出考场,阳光洒在脸上,心中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松了下来。父亲在招待所等我,他的笑容温暖而平静。他没有提及考试,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和我聊起家常。他的话语中满是对生活的乐观和对我深深的爱,这让我感到,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我都是他的骄傲。
(巧妙点题,父亲身上的质朴与乐观,对“我”产生极大影响,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
⑲父亲帮我收拾完行李,说:“你和老师同学坐大巴回去,我和小春他爹还要在县城办点事,迟一点儿回。”
(文章处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⑳那天晚上,睡在父母隔壁屋的我,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21“孩儿他娘,帮我打一桶热水来,我要好好地泡泡这双脚。”
22“咋的了?”
23“去县城来回走了六十多里地,脚底磨出泡了。但坐车的钱省下了,值当!”
24“我说呢,给你的钱,咋还剩这么多。”
25“住宿的钱也省下了。住旅馆每晚要五块钱,我可舍不得,就在公园的长椅上凑合了几晚上,挺凉快的,只是蚊子太多。”
(谜底揭晓,彰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26“你呀……”母亲心疼父亲。
27“孩儿他娘,拿这省下来的钱,你明天上街割点肉,给咱儿子补补。”
28我躺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7日,有改动)
思考: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选文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⑱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试找出一处能体现父亲对“我”潜移默化影响的细节描写并赏析。
5. 选文结尾写道:“我躺在黑暗中,泪流满面。”“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美文选读2】
教育的起点是母亲
梁晓声
①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母亲在家里要照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非常辛劳。母亲像一棵树,秋天不落叶,要等到来年春天,新叶长出来后枯叶才落去。
②我上小学时,一次放学回家走在路上,肚子饿得咕咕叫,正无精打采往家赶时,一个老大爷赶着马车从我面前走过。一股香喷喷的豆饼味迎面扑来,我立即向老大爷的马车看过去,发现马车上有一块豆饼。我本来就饿,再加上豆饼香味的刺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拿着豆饼填饱肚子。我趁着老大爷不注意,抱起他身旁唯一的一块豆饼,拔腿就跑。
③老大爷拿着马鞭一直在后面追我,我心惊胆战地躲在家里,可没想到他还是找到了我家。
④“你看到一个偷我豆饼的小孩儿吗?”老大爷问我母亲。母亲对发生的事全然不知。老大爷就把事情的经过给母亲详细说了一遍。母亲听完后,立即命令我把豆饼还给了老大爷。他大约走了十几米远后,母亲突然喊住了他,将家中仅剩的几个土豆和窝头送给了他,老大爷看到玉米面做的窝头时,就像一个从未见过粮食的人一样,眼睛放亮,一边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一边流着眼泪。
(母亲命令“我”还豆饼以及她给老人土豆和窝头的行为,都凸显了她的善良。)
⑤母亲回到家时,我以为她会立刻打骂我,可她没有,她要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回来。晚饭后,她要我将自己的行为说了一遍,然后她才严厉地教训我:“如果你不能从小就明白一个人绝不可以做哪些事,我又怎么能指望你以后是一个社会上的好人?如果你以后在社会上都不能是一个好人,当母亲的对你还能有什么奢望?”这些道理不在书本里,不在课堂上,可这些道理使我一生受益。
⑥当时我家虽然非常穷,但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那天,我为了一本十分想看的书,下了很大的决心去找母亲要钱。
⑦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母亲做工的小厂。进去一看,原来母亲是在一个由仓库改成的厂房里做工。厂房很热,整个车间的空气中飞舞着红色的棉絮,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口罩上沾满了红色的棉絮,头发上、眼睫毛上也都是,很难辨认哪位是我母亲。
(写母亲工作环境恶劣、挣钱不易,与下文母亲支持“我”买书的慷慨形成对比。)
⑧我一直不知道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后来还是母亲的同事帮我找到了她。见到母亲,本来找她要钱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⑨母亲说:“什么事,说吧,我还要干活。”
⑩“我要钱。”
⑪“你要钱做什么呀?”
⑫“我要买书。”
⑬“梁嫂,你不能这样惯孩子,能给他上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书呀。”母亲的工友纷纷劝道。
⑭“他呀,也只有这样一个爱好,读书反正不是什么坏事。”母亲说完把钱掏给了我。
⑮拿着母亲给的钱,我的心情很沉重,一点儿买书的念头都没有了。我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罐头补身体。
⑯母亲看到我买的罐头反而生气了,然后又给了我钱去买书。
⑰母亲做的最令我感动的事是发生在三年困难时期的那件事。当时因为我们家里小孩多,所以居委会给了我们家一点粮食补贴,有五至十斤粮食吧。月底的最后一天,家里一点粮食都没有了,揭不开锅,母亲就拿着饭盆将几个空面粉袋子一边抖一边刮,终于刮出了一些残余的面粉。母亲把它做成了一点疙瘩汤,然后在小院子里摆上凳子。
(“抖”“刮”的细节,表现了家里生活的艰难。)
⑱正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来了一个讨饭的。
⑲那是一个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衣服穿得很破,脸看上去也有几天没洗。他看着我们几个孩子喝疙瘩汤的时候,显得非常馋。母亲给他端来洗脸水后,又给他搬凳子,把她自己的那份疙瘩汤盛给了他,而自己饿着肚子。
(家里的贫困与母亲的大方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母亲的善良。)
⑳然而这件事被邻居看到后,不知是谁在开居委会时把这个事讲出来了,说我们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还在家中招待要饭的人。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再也没有粮食补贴了。可我母亲对这件事并没有后悔,她对我们说你们长大后也要这样。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做人不要刻薄冷漠,要乐于助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
(选自梁晓声《我的父亲母亲》,有改动)
思考:
1.选文写了母亲教育“我”的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2.试分析选文开头段的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
5.选文标题耐人寻味,作者为什么说“教育的起点是母亲”?
【参考答案】
《父亲陪我去考试》
1.本文写了父亲陪“我”参加高考,为了省钱徒步往返县城和家之间、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默默守护“我”的事,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2.通过写天气酷热难耐,父亲仍坚持陪“我”去考试,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3.“轻轻地拍了拍”写出了父亲对“我”无限的信任和接纳,体现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4.示例:“他穿着一件灰色的旧衬衣,衣服上有汗渍,还沾着些泥土。”从这处细节可以看出父亲辛苦劳碌为家庭奔波的形象,正是这种不怕苦累、默默付出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我”,让“我”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5.为父爱的伟大深沉而感动,为自己不能体察到父爱而愧疚。
《我的父亲母亲》
1.母亲严厉批评偷豆饼的“我”,并送给赶车的老人土豆和窝头,教“我”要做一个好人;支持“我”买书;在自己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疙瘩汤盛给讨饭的老人。 2.开篇交代了写作对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概括地、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和坚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3.掏,动作干脆利落,写出了母亲支持“我”买书的义无反顾,表现了母爱的无私。 4.通过语言描写,表明母亲希望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好人。在母亲眼里,正直善良比什么都重要,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5.“我”偷豆饼,母亲教训“我”,她教会了“我”做人要正直善良;母亲挣钱辛苦,却支持“我”买书,她对孩子的理想的无条件支持,让“我”懂得努力和感恩;母亲自己饿肚子,把疙瘩汤给了要饭的老人,即使遭受误解仍不后悔,她的善良无私,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一生受益。
(作者单位: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