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 全国乙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2024-01-11 21:09:52邢照允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材料

邢照允

真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理解材料内涵。命题守正创新,着眼大局,培根铸魂。选材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材料比喻贴切,寓意丰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与时俱进的中国智慧。独断和霸道,把单一的模式强加于人是不可能让人类社会获得进步的;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世界的多彩和丰富才是人类繁荣发展的共同需求。

两则内容相关而富有张力的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遍性。材料一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损人不利己,合作求共赢。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才能共赴繁荣。这道作文题,在综合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突出了对核心价值的考查,高度契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精神。

拓展写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阐述了普遍的道理,适用于诸多领域,为考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语言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联想与想象。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吹灭别人的灯”的事件,也能看到许多“阻挡别人的路”的事实,毫无契约精神的某些美国政客把这些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不能与人为善,不善合作,一味孤芳自赏。损人未必能利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助人者天助,渡人者渡己;合作实现共赢,成全带来成就;求同存异,和谐共生,行稳致远……小到个人成长,大到国家发展,乃至世界格局,大道至简,古今一体,中外相通。此题写作空间大,适宜个性化表达。

立意角度多元,但都要切合题意。要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要思考中国该如何与世界对话,要思考新时代青年该怎样承担责任与使命以推进共同繁荣。可以深入剖析事理,也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世界和平进步,人类和谐发展,不能仅希望他人不来吹灭自己的灯,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灯火愈燃愈旺,让他人无法吹灭。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可切入的角度很多。立意要深刻而新颖,写出胸怀天下的气魄,写出对新时代的敏锐感受,写出对共谋发展的睿智思考。

(1)发自己的光,不吹灭别人的灯,成全别人;

(2)不阻挡别人的路,彼此支持,行稳致远;

(3)社会发展需要互助,文化繁荣需要包容;

(4)在集体中谋发展,在合作中求共赢;

(5)保持多样,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交流互鉴,共同进步,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明确文体特征。“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要把握议论文特点,安排好文章的内容和结构。(1)引材料、议材料、提论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要简洁而有针对性。议材料要坚决、果断而明确,为提出中心论点做好铺垫。第一段或第二段中心论点要“闪亮登场”,不能拖泥带水。(2)分点分层论述。可以横向展开,可以正反对比,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要充分展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3)进一步论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也可以批驳错误观点,破中有立;还可以预设反方,进行委婉劝说,以体现思维的严密性。(4)快速收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佳作展示

包容别人 共同提升

一考生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仁者拥有宽广的心胸,包容万物,与人为善;尊重别人,成全别人。

包容别人,共同提升。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帮助,做事才能游刃有余,从而行稳致远、共铸辉煌。人人都怀有包容之心,那换来的将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包容别人,共同提升,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清静、墨家的非攻,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强大基因,也为我们的民族塑造了宽厚包容不卑不亢的清澈灵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个人,尊重与包容是永恒的时代强音。包容别人,携手并进,才能迎來梦想中的大同世界。

包容他人,共同提升,文明才能得到延续。中华文明为何可以绵延五千年,在世界四大文明中硕果仅存?因为我们始终怀有包容之心,尊重并学习外来的先进思想,让中华大地成为思想融合的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广泛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后,马克思主义焕发出新的光彩,助力中华民族以崛起之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包容他人,共同提升,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渡人就是渡己,成全带来成就。包容别人,这善良的人性光辉将世界照耀得更加明亮。“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包容大度,“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包容大度,“三尺巷”的故事启迪心灵。新时代青年学会包容别人,成就别人,才能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行稳致远。

“糖水爷爷”被网暴“劝退”,没有一方是赢家。不能包容别人,信口雌黄,要让这些网暴者为其言行切实承担法律后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也应秉持包容互利的原则,可是美国人却见不得别人好,在核心技术上“卡脖子”,制造麻烦,这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放下傲慢与偏见,尊重别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包容万物的心态促进合作共赢,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主动,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觅得生机。

“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要相逢。”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茶、酒作喻阐述东西方文明异同,借汤显祖、莎士比亚两位文学巨匠的故事推动人文交流,用造访海明威酒吧的亲身经历表达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以“文化外交”推动文明对话,包容万物,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无论何时何地,吹灭一盏灯,只会让世界损失一片光明;阻挡别人的路,只会让道路更加拥挤不堪。予世界以包容,得天下之大同,零和思维只会缔结出苦涩的果實。

包容他人,共同提升,新时代青年要在结伴同行中互相帮衬,成就彼此,绽放青春异彩。

独木难成林 合作促共赢

一考生

唇亡齿寒的故事告诉我们,关系密切、利害相关的各方应通力合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不吹灭别人的灯,不阻挡别人的路,才能在合作共赢的大道上行稳致远。群芳争妍,姹紫嫣红;万木葱茏,蔚然成林。“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茹毛饮血到走向现代文明社会,合作共赢都在伴随着我们的发展和进步。独木难成林,合作促共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作共赢,是人类共同的智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合作则共生,合作则共赢。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智慧,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兼济情怀,再到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合作共赢的基因,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美美与共,合作共赢,和谐发展便不是一句空谈。

魏源说:“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作共赢,才能与时俱进,铸就文明成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包容合作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焕发活力。中华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合作中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对外开放,精诚合作。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同样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合作共赢,共御风雨,才能成就人生辉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一加一大于二。管仲和鲍叔牙相互成就,马克思与恩格斯通力合作,铸就事业辉煌,推动社会进步。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一笑泯恩仇,在合作中互利互惠。水木然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一直在相互为难。”越是层次低的人越喜欢给别人种荆棘,最后也让自己寸步难行;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合作,善于搭台,善于补台。新时代青年唯有通力合作,才能携手共赢。

古人云:“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意思是没有太阳的映照,云便无法变成绚丽的彩霞;没有山崖的存在,泉水便难以成为壮丽的瀑布。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关系就在于交相辉映,相互合作,彼此成就。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谋求共赢,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拆别人的台也给自己挖了坑。

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行走世间,学会相互合作,彼此成就,才是一个人顶级的格局。在合作中求共赢,点亮别人的灯,也是照亮自己的路。

青春路上有芬芳鲜花,也有坎坷泥泞。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新时代青年应在合作中求共赢,风雨同舟,共同成长。

点  评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脉络清晰。开头引材料,议材料,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设置三个分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再深入一层,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述应该如何包容万物、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结尾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文章论点明确,结构合理;文体特征鲜明,说理透彻,有高度,有深度,有内涵。

点  评

文章开头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从讲故事入手,再巧妙引用材料提出论点。主体部分从三方面展开论证,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深刻透辟;从人际关系谈到国家关系,再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浅出,设喻精辟。篇末点题,升华主旨。文章大量引用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材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对不文明说“不”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