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编辑部
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在确保行业形势稳定向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构建新兴战略增长极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纵横》梳理出2023 年汽车行业年度十大产业政策。
作为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1+N”政策体系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又出台了多项有关“双碳”政策。4 月21 日,国家标准委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围绕基础通用标准,以及碳减排、碳清除、碳市场等发展需求,基本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11 月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首批在15个省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11 月22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对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构建起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纵横快评:为推动和落实“3060”双碳目标,我国先后出台系列相关政策,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汽车产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2023 年新能源汽车消费再次成为我国内需增长的新亮点,对减少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促进高质量碳达峰、降低石油进口依赖、支撑建设全球汽车强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 年密集出台了多项智能网联相关政策。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7 月18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修订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2023 版)》,提出分阶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在准入和试点方面,11 月17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基础设施方面,10 月8 日和12 月5 日,交通运输部先后发布《公路工程设施支持自动驾驶技术指南》和《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在相关政策方面,3 月6 日和3 月28 日,自然资源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布《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 版)》和《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 版)》(征求意见稿)。
纵横快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汽车技术变革的核心焦点。据不完全统计,2023 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发布了近30 条政策,以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发展、运营管理以及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2023 年8 月8 日,国家标准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该指南重点面向低碳氢生产、高效氢储运、可靠氢加注、多元化氢能应用,系统构建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111 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 项正在制定和19 项计划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指南》提出,到2025 年,建立一个支持整个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和利用的全产业链综合标准体系,修订或建立30 多项国家和行业氢能标准。
纵横快评:“十四五”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政策体系随之建立健全。上述指南对促进科技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技术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避免盲目投资,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纵横快评:当今,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是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中国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2023 年2 月3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7 个重点领域的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11 月13 日,上述八部门又印发了《关于启动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的通知》,确定15 个城市为首批试点城市。
纵横快评:我国推行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布局已久。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是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抓手,是交通运输领域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选取不同类型城市通过试点示范方式,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对进一步加大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完善电动汽车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此次试点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有望打开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增长蓝海。
我国迎来史上最严的机动车排放标准。2023 年5 月9 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其中确定自2023 年7 月1 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 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 阶段的汽车。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 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等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2023 年12 月31 日。
纵横快评:国家的排放标准阶段性实施计划表公布已久,早在2016 年12 月便确定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日期。自国六标准发布起,多数企业直接按照国六b 标准要求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业内相当于提前实施了国六b 标准,国六b 车辆占领了市场主要份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在国六b 正式实施之前,轻型车国六b 车型占比超过95%,国六b 车辆市场占比超过90%。
2023 年购置税减免政策再度发力。6 月21 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提出对购置日期在2024 年1 月1日至2025 年12 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购置日期在2026 年1 月1日至2027 年12 月31 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12 月11 日,上述三部门再度发布《关于调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提升了包括整车能耗、续驶里程、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等多项指标,新增了低温里程衰减技术指标要求,明确了换电模式车型相关要求。
纵横快评:自2014 年9 月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以来,该政策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协同,对快速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能源汽车成本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虽然补贴政策已于2022 年底退出,但继续实施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对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仍然十分必要。
2023 年,促消费政策继续多点开花。7月2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了系列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等。9 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采取系列措施,从政策、市场、技术等多个角度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的稳定增长。此外,6 月12 日,工信部等五部门还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 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
纵横快评: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关键领域。2023 年中央叠加地方推出的多项汽车促消费政策,力度之大丝毫不逊于往年疫情期间,有力地提振了汽车消费信心,为2023 年车市高增长提供了强大助力,也有利于汽车市场稳定发展。
2023 年6 月19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 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此前的5 月1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开展县乡公共充电网络规划,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
纵横快评: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的服务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2023 年以来中央密集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各地方也陆续出台实施细则,引导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中央政策指导+地方配套实施细则”的推进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2023 年7 月11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新版《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风险为本加强监管,引导汽车金融公司聚焦主业,增加风险管理要求,细化风险控制。取消股权投资业务,对出资人提出更高要求,强化股东对汽车金融公司的支持力度,取消定期存款期限的规定。增加风险管理要求,增设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现场检查、延伸调查和三方会谈等规定。将汽车附加品融资列入业务范围。允许向汽车售后服务商提供库存采购、维修设备购买等贷款。允许售后回租模式的融资租赁业务。新增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要求,允许设立境外子公司等。
纵横快评:汽车金融公司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专业金融机构,在促进推动汽车消费、助力畅通汽车产业链、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办法是对实施了15 年的老办法进行的修订。新办法的实施将助力汽车金融公司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成本和负债结构,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推动汽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