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

2024-01-11 07:43:10朱旺旺陶世奇陶群山叶贻忠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区域间中医医院中医药

朱旺旺,陶世奇,陶群山,叶贻忠

(1.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数据科学与中医药创新发展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12)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医疗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在中西医并重的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其运行效率的科学评价及提升策略也为社会所关注[1]。在当前医改形势下,中医医院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行分级诊疗,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变革,服务效率有所提高,但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不完善,中医医院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然突出。面对新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医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及利用,中医药服务效率如何进一步提高仍需要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中医医院发展态势,挖掘各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变化的原因,以期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指标选取

本文根据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常用的评价指标,结合相关文献[2-5]的研究结果,最终选定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2015—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我国中医医院的相关数据。本次研究不涉及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此外,由于西藏地区仅在2020年有一家中医医院,该样本缺乏代表性,因此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的中医医院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以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为标准,将30个省(区、市)分为七大区域,分别是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华中(湖北、湖南、河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江西)、西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西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1.3 研究方法

1.3.1 DEA-BCC模型

DEA-BCC模型用于相同时期的决策单元比较,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研究对象的生产效率。本文以我国30个省(区、市)为决策单元,分析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情况,从投入的角度运用BCC模型进行测算,建立模型如下所示:

(1)

1.3.2 Malmquist指数模型

为进一步测度决策单元在不同时期效率的动态变化,选取Malmquist指数模型衡量全要素生产率(TFPCH),进一步可分解为技术效率(EFFCH)、技术进步(TECHCH)。其中:TFPCH>1,表明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得到提高;TFPCH=1,表明效率不变;TFPCH<1,表明效率降低。其模型分解形式如下式所示:

式中:M为全要素生产率;x为投入;y为产出;t为时期;D为距离函数。当M<1时,表明t到t+1时期效率下降;当M=1时,表明t到t+1时期效率不变;当M>1时,表明t到t+1时期效率上升。

1.3.3 Dagum基尼系数

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分析中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来源。Dagum[6]提出的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不但可以测度总体的不平等程度,还可以对子群内和子群间的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其公式通常如下式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动态分析

本文利用DEAP 2.1软件测算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值

从各省(区、市)来看,我国不同省(区、市)之间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上海、贵州和青海各年份的效率值均为1,说明这些省(区、市)卫生资源投入产出较为合理,新一轮医疗改革正有效推进。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市)各年份的效率值均处于0.71以下,表明这些省(区、市)中医医疗体系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期内,北京市效率值呈下降状态,且下降幅度最大。北京市拥有全国最丰富、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却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就是其投入产出效率增长出现了“收敛”效应[7],即先进医疗设备的过度投入无法有效提高该地区中医医院运行效率。

从区域变化情况来看,各地区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区近几年的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尤其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普遍处于持续下降趋势。东北和华北地区可能存在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效率较低。

2.2 运行效率Malmquist指数分析

运用DEAP 2.1软件测算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Malmquist动态指数,如图1所示。

从整体来看,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65。从结构要素来看,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0.982、0.986、0.996,下降幅度不大,基本保持不变。技术进步效率均值为0.982,说明技术进步依然是我国中医医院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与杨雨晨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从要素变化来看,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变化趋势保持同步,表现为降低—升高—降低,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相同,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2019—2020年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急剧下降。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加强对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因此,正常情况下,技术进步效率应该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增长,但测算结果却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有关学者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认为根据医疗领域的罗默法则,医疗设备的引入会创造医疗设备需求,导致对患者治疗和检查的程序和项目增加,从而降低了医疗卫生体系的生产效率[9]。

2.3 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差异及其来源

2.3.1 总体差异

由表3可知,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总体差异均值为0.092。从时间演化来看,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呈现出较为平稳的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具体来看,2015和2016年处于最小值0.079,随后波动上升,至2020年上升到最大值0.118,较2015年上升了49.4%。区域内差异与超变密度波动幅度一致且基本保持稳定,贡献率较小,年均贡献率分别为7.96%和15.16%。从贡献率大小来看,在整个研究期间,区域间差异贡献率最大值为79.91,年均贡献率为76.88%,表明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表3 2015—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及其贡献

2.3.2 区域内差异

我国七大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存在一定差距,且波动幅度各不相同。从演变趋势来看,由表4可知:2015—2020年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区域内Dagum基尼系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华北地区区域内Dagum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差异程度有所缩小;华中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分区域来看,我国七大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Dagum基尼系数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并列第2)、华中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表明华北地区区域内各省(区、市)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差异最大,西南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小。随着《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举措的不断落实,西南地区均已实现资源配置相对有效发展,区域内差异较小[10]。

2.3.3 区域间差异

从演化趋势来看,各区域之间Dagum基尼系数处于不断波动状态:2015—2020年,华北与东北地区和华北与华中地区区域间差异值整体均处于波动扩大的态势;华东与西南地区、华东与华中地区以及西南与西北地区区域间差异变化幅度较小。从某种程度上看,华北地区是我国卫生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东北地区与之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11]。地区之间存在的中医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大的改变,处于中医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劣势的地区面临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较突出[12],导致区域间差异进一步扩大。分区域来看:区域间差异最大的是东北与西南地区,为0.219;最小的是西南与西北地区,为0.036。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投入相对较低,但相对公平,且民族医药资源富饶,人民群众对传统中医药治疗接受程度很高,可及性较好,资源利用较充分[13]。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缓慢,医院的技术与管理水平是限制中医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2015—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区域间Dagum基尼系数计算结果所占篇幅较多,因此文中未列出,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3 结论

3.1 整体运行效率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

从静态分析结果来看,研究期内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均值由2015年的0.884下降至2020年的0.818,表明2015—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整体虽处于较高水平但呈现下降态势。各省(区、市)之间效率最高均值和效率最低均值相差0.415,地区差异较为显著。Malmquist指数动态结果显示,2015—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全要素生产率逐年降低,除广西外,其余省(区、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小于1,整体均值为0.965,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与陈莉等[14]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医改大背景下,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分级诊疗以及由此体现的国家对中医药的扶持导向使中医医院整体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目前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和技术水平还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导致综合效率并无明显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3.2 内部精细化管理面临瓶颈

2015—2020年我国中医医院规模效率均值较高,为0.996,表明在医疗资源投入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是高水平的规模效率并没有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说明提高中医医院运行效率要从医院内部质量上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而不是追求规模的扩大和医疗设备的更新[15]。在各项效率中,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分别下降5.4%、4.8%,技术进步下降最明显,为14.5%,成为制约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强化“智慧医疗”技术的应用,但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内部仍存在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医疗产出能力下降,中医医院进入技术发展瓶颈期。

3.3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区域差异明显

从总体差异分析来看,全国整体及七大区域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各区域内部差异程度不断缩小;从区域间差异来看,华北—东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地区区域间差异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中医医院运行效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经济发展优势将会转化为资源聚集性优势,因此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也扩大了中医医院运行效率的差异[16]。从某种程度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加集中且优质的医疗资源,运行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区域差异。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卫生资源虽投入较低,但利用相对较充分,运行效率较高。

4 政策与建议

4.1 协调推进,深化政府政策支持差异化

政府政策支持差异化是促进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发展的重要推手。国家层面应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统筹和导向作用,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投入水平,实行差异化政策,在实践中根据财政经济状况及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标准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为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7]。各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优势,借助医改东风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华东、华北地区应在重视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借助自身技术和规模等优势资源扶持西北和东北地区中医医院的发展;西南地区拥有多民族协同发展的医药文化资源,其应在保持当前医疗水平及自身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融合发展。

4.2 提高质量,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精细化

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是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有效举措。各地政府应以医改为动力,寻求适宜的发展规模,改进管理水平,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中医医院运行效率。培养和引进中医药人才是促进中医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各地区应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优势与特长,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效率较低的省(区、市)要将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可与整体技术效率较高的省(区、市)加强合作,发展互联网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提高区域诊疗水平,实现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18]。

4.3 着眼全国,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化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地政府应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着力构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尽可能优化中医医院的卫生资源配置[19],从而进一步改善中医医院的运行效率。经济发达、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应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疗费用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优质资源下沉,从而加大对中医医疗水平较落后地区的帮扶。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欠缺的西北地区,应合理调整中医医院发展规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及优化资源配置[20]。东北地区应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特色明显的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区域间中医医院中医药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唐县中医医院
公民与法治(2020年5期)2020-05-30 12:34:04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6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注重创新 不断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