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香 傅微 郭丹燕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种仅针对在新生儿出生后开展的一种疾病筛查模式。其主要是指通过先进的实验检测,发现某些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为避免其智力、体格发育障碍甚至因疾病的影响下,造成患儿的脑、肝、肾等损害而导致病死[1]。根据我国《母婴保健法》要求,新生儿中,至少要对于高度疑似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苯丙酮尿症进行筛查,给予母乳喂养72 h 内,并需要完成哺乳≥6 次,采集3 个足跟直径0.8~1 cm大小血斑[2]。筛查要求专用滤纸片上血滴2~3 滴,干燥后密封保存,送往筛查中心进行化验[3]。由于新生儿血量相对集中于躯干,足跟采血有一定困难。因此,选取龙岩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21 年8 月—2022 年7 月收治的参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100 名新生儿,根据其足跟血采集时间进行分组,均以出生72 h 哺乳后为基准,分为0~60 min 组、61~9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1)新生儿一般情况正常。(2)喂食正常,皮肤、黏膜正常而无出血点、皮疹等[4]。排除标准:(1)先天性出、凝血障碍性疾病。(2)病理性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影响体内水电解质成分者。(3)电解质平衡疾病。(4)使用对出、凝血机制有影响药物[5]。经研究对象父母知情同意,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选取2021年8 月—2022 年7 月龙岩市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参与新生儿疾病筛查的100 名新生儿,根据其足跟血采集时间进行分组,均以出生72 h 哺乳后为基准,分为0~60 min组、61~9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0~60 min 组,男14 名,女11 名,胎龄(38.43±0.72)周,出生体质量(2 967.53±431.52)g;61~90 min 组,男15 名,女10 名,胎龄(38.28±0.68)周,出生体质量(2 943.81±412.73)g;91~120 min 组,男15 名,女10 名,胎龄(38.15±0.63)周,出生体质量(2 996.73±395.62)g;121 min 及以上组,男14 名,女11 名,胎龄(38.53±0.68)周,出生体质量(2 915.73±425.14)g。4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4 组新生儿分别以出生72 h 哺乳后为基准,将时间分为0~60 min、61~90 min、91~120 min、121 min 及以上4 个不同时间段,先沐浴再抚触,对于全身血液循环产生促进性的作用,足跟外侧部位经75%乙醇消毒待干后以皮试针头采血,握住足底挤血,收集血斑。室温自然干燥,送中心筛查。
手握足底挤压1~3 次,采足1 个血斑为容易;挤压>3 次为困难;扎2 针以上为失败。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对采血态度、采血效果、采血过程等进行分析,分值0~100分,其中0~40 分为非常不满意,41~59 分为不满意,60~69 分为基本满意,70~89 分为满意,90~100 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6]。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等级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1~90 min 组新生儿采血容易度高于0~6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 组新生儿不同采血时间的难易程度比较[名(%)]
61~90 min 组新生儿家属对于采血的总满意度高于0~6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 组新生儿家属对于采血的满意度比较[名(%)]
部分新生儿疾病一般需要新生儿成长到一定时间,其中有在长达6 个月后才逐渐在临床症状中表现,并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在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分析中发现,因为一些疾病在出生后缺乏疾病特异性表现,由此更需要临床给予积极的重视[7-8]。相反,绝大多数孩子的身心都能正常发育,智力也能达到正常水平,如果能在出生后及时发现并进行诊断治疗,对于改善新生儿的预后,减轻新生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9-10]。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是由于健康母亲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对于新生儿的甲状腺先天不足或胎儿的严重影响,而在临床相关的表现上,则主要是以体格和智力发育障碍为主[11-12]。苯丙酮尿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氨基酸中的代谢出现严重异常,但是在新生儿出生时多表现为正常,在出生后的数月内将出现严重的呕吐易激惹,在出生的4 个月左右,将有可能发生智力发育落后,多以皮肤白净、毛发逐渐变黄、虹膜颜色变浅为主要的特点,由于免疫能力减退,较容易出现婴儿湿疹,且在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即尿和汗液上以霉味或鼠尿味为主要表现,往往在幼儿期就病死,多因小儿发育不良导致。所以《母婴保健法》规定,在出生72 h 后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时,需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极易造成苯丙酮尿症及半乳糖血症的出现,其中检查项目的选择上,以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等为检测指标,主要有新生儿足跟采血筛检。要求对于血斑标本进行采集,确保血斑的直径范围在1 cm。但在临床中发现,由于新生儿血量相对集中于躯干的特性,所以末端的血液从足跟开始采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采血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选对时机[13]。通过热敷足部加哺乳后末梢循环加快,由此将导致血运出现显著的加强趋势,对于机体则产生血容量增大的效果,由此将提升采血成功率。在张红珍等[14]研究中,通过观察180 名婴儿出生后的热敷足和6 次全喂奶后不同时间的采血情况,以<0.5 h、0.5~<1.5 h、1.5~<2 h、2 h 为时间分组,根据其时间长短,对其采血难易程度进行评估。发现对足部实施热敷的情况下,在新生儿接受末次哺乳后,体内营养充足,血液循环增加,由此则可以利用不同时机采血,难易度差异明显,0.5~<1.5 h组最易采血,所以临床中将采血时间选在新生儿接受母乳后0.5~<1.5 h。对新生儿实施采血处置需要被新生儿家属所认可,而一次的失败将导致新生儿家属对于临床护士的不信任;因此,笔者认为提高采血容易度非常重要[15]。从观察结果来看,热敷且末次哺乳后0.5~<1.5 h 易采血,采血后血液渗入皮下形成瘀血的机会较低,既可减轻新生儿疼痛,又能提高家属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61~90 min 组新生儿采血容易度高于0~6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90 min 组新生儿家属对于采血的总满意度高于0~60 min 组、91~120 min 组、121 min 及以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哺乳后,乳汁中的水分经胃肠进入血液循环,形成一个相对的容量高峰,大量的水分很快又从肾脏排出,再加上皮肤和呼吸道的蒸发,由于新生儿的肾脏浓缩功能低于成人,所以会出现轻度脱水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摄入,就会导致新生儿血液分布多集中在躯干和内脏,而四肢较少,末梢循环差,血液黏稠度高,常常需要重新穿刺,因为采血的标本量不够,造成新生儿疼痛和局部损伤,也降低护士的工作效率[16]。这表明,在提高采血成功率、减少医患纠纷的情况下,新生儿疾病筛查应把握最好的采血时机。而与朱璐兰等[17]结果不同,由于在新生儿的足跟采集中主要是采集其末梢血,但新生儿手部末梢血采集存在困难,由此临床中多选择足跟血的采集。而由于新生儿皮肤偏红,部分新生儿偏黄,且由于生理构造问题,看不到明显的血管。由此,局部加温处置后,将使局部的血运加强,由此可提高采血的成功率。但由于新生儿对温度的感应较差,不能及时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在采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烫伤等诸多的问题,对于医疗纠纷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在自然状态下,新生儿末梢血运受血容量的影响较大,而血容量的多少,多认为与是否接受哺乳及哺乳的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生儿出生后的1~1.5 h 接受母乳的摄入后,此时处于新生儿时期的血容量高峰期,但在哺乳后的<1 h 或>2 h 内,可能尚未达到或已超过高峰期。由此在临床中,则应选择哺乳后1~1.5 h 为新生儿采血,如果当时条件不允许,稍做延长时间,在哺乳后的1.5~2 h 也能取得相对比较满意的效果,但2 h 以上不宜采血。如果在临床中急需要新生儿接受采血,则可嘱产妇再次哺乳。而考虑到由于新生儿的末梢循环差,血液黏稠度高,常因采血标本量不足需重新穿刺,由此解决上述问题极其必要。采血成功与否与新生儿所承受的痛苦及家属的接受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反复用力挤压可能会损伤局部皮肤,由此新生儿家属可能会产生不理解、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提高采血容易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护理工作。通过本研究分析,并结合临床实际工作情况,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时,应当在采血前积极与新生儿家属沟通,尽最大的可能性取得家属配合后,在出生72 h 哺乳后于61~90 min 时间内进行采集足跟血,可明显提升采集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集足跟血的时间分析中发现,在出生72 h 哺乳后于61~90 min 时间内进行足跟血采集,采血的容易度相对更高,同时有助于提升家属对于采血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