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析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用药规律*

2024-01-11 08:32蔡佩良贾宗月刘超武
中国中医急症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浙贝母方剂黄芩

白 融 蔡佩良 贾宗月 刘超武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病毒性肺炎是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并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根据调查,在病原学证据明确的肺炎患者中,病毒性肺炎的比例已上升到第1 位[1]。现代医学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具有很大优势,但因中药处方灵活,用药规律难以把握,给总结和传承中医处方用药经验带来一定困难。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计算系统平台,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2022 年12 月至2023年3月中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有效方剂并建立病毒性肺炎中药数据库,挖掘天津市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提取用药关联规则、核心组合,并发掘新药物处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经病原学检测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入院时间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

1.2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1)符合《实用内科学》病毒性肺炎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岁。2)排除标准:未使用中药治疗、死亡、中药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者。

1.3 数据筛选 依据病例选择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96例,含可供录入的方剂共196条。

1.4 中药规范 药物名称规范:未标明炮制方法的中药如麻黄、白芥子、甘草、白术、黄芪、石膏等均按生者算。同时为防止药物频次降低而影响药物之间关联性,参考《中国药典》[3],将炙麻黄、麸炒薏苡仁、麸炒苍术、酒大黄、炒苦杏仁、蜜紫菀、蜜桑白皮、北沙参、姜半夏、法半夏等分别统一计作麻黄、薏苡仁、苍术、大黄、苦杏仁、紫菀、桑白皮、沙参、半夏等。

1.5 数据分析 根据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模板将整理好的196 条方剂录入EXCEL 表,建立病毒性肺炎中药治疗数据库,选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的“统计分析”和“方剂分析”两大功能,对纳入文献中提取的方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式,获取药物使用频率、药性、归经,以及通过关联规则及k-means 聚类分析方法,解析纳入方剂的药物规律。

2 结 果

2.1 用药频次分析 本次研究一共纳入方剂196 首,共涉及中药231 味,使用频次在30 次及以上的药物共有36 味(见表1),排名前10 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芩、浙贝母、甘草、半夏、茯苓、苦杏仁、芦根、白术、桔梗、荆芥。

表1 用药频次分析

2.2 药物分类统计 见图1。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处方中,药物分类主要是化痰止咳平喘类、清热类、补虚类、解表类为主,利水渗湿类、理气类、活血化瘀类、化湿类也占有一定比重,平肝息风类和收涩类药物应用相对较少。

图1 药物分类统计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处方中,中药的四气主要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主要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主要归属肺经、脾经、胃经、肝经及心经。结果见图2~图4。

图2 四气统计雷达图

图3 五味统计雷达图

图4 归经统计雷达图

2.4 关联规则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55(即药物组合至少有55 首方剂出现时显现),置信度0.8(即A 药出现后有80%的可能B 药也出现)”,提取频次在55次以上的核心药组共16条数据。其中3 味药的核心组合18 条,见表2。2 味药核心组合39 条,见表3。药物的关联性分析(取置信度0.8)得出药物组合16条,见表4;基础方核心药组药物之间关联的网络化展示见图5。

表2 3味药核心组合

表3 2味药核心组合

表4 药物关联性分析

图5 药物关联性分析

2.5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 选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方剂分析”模块的“聚类分析”功能,得到用于新处方聚类的核心药物组合3 组及其出现频次,分别为:1)甘草,苦杏仁,白术,半夏,麦冬;2)黄芩,甘草,浙贝母,苦杏仁,茯苓;3)黄芩,浙贝母,苦杏仁,甘草,芦根。出现频次最高的组合为黄芩,甘草,浙贝母,苦杏仁,茯苓。见表5。

表5 核心药物组合及频次

3 讨 论

本研究纳入的病毒性肺炎根据其传染性及流行性的特点可归为中医学“瘟疫”“时疫”的范畴。根据其咳嗽、发热、喘息、憋气等临床症状特点,分别对应“咳嗽”“肺热病”“肺炎喘嗽”等中医疾病。本研究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 年12 月至2023 年3 月呼吸科病房的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得到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芩、浙贝母、甘草、半夏、茯苓、苦杏仁、芦根、白术、桔梗、荆芥等,药物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为主,与其中医治则交相呼应。病毒性肺炎多因外感温热疫毒引起,外感温热疫毒,侵袭肺卫,肺失宣降,卫气功能失调,出现如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喘息、咽痛、身痛等症状。治疗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宣肺平喘为主。数据挖掘提示药物归经多为肺、脾、胃、心、肝,这个结果与病毒性肺炎的中医病位及疾病传变相关。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开窍于鼻,主司呼吸,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所以温邪初犯人体,肺卫先伤,因此病毒性肺炎起病之初可见发热、微恶风寒等肺卫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叶天士《温热论》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由此可见温病的传变规律是从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两个方面论述的。从卫气营血辨证论述,病毒性肺炎传变由卫经气、营到血,若病情较重,传变可出现上述“逆传心包”的情况,该特点与病毒性肺炎重症患者表现出一定的心肌损伤相契合[4]。从三焦辨证来说,在温病学中,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肾。数据挖掘的药性分析提示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中药以辛温药及苦寒药居多,这与病毒性肺炎的中医治则、病位相契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药品化义》云“辛能散结、能驱风、能横行、能利窍、能润燥”。由此可见,辛温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本质是取其“能散”之功,发挥疏风解表的功效,苦寒药治疗病毒性肺炎是取其“泄”之功,发挥其清热解毒的作用。除此之外,病毒性肺炎危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国内外多项诊疗方案及相关指南或共识均提出应关注血栓预防[5-7],与中医络病学说“久病必瘀”理论相符,而辛味药基于其能散、能行的特性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病毒性肺炎患者血栓形成。

本研究通过客观数据总结病毒性肺炎的用药规律,并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方剂分析板块中聚类分析得出3 组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1)甘草,苦杏仁,白术,半夏,麦冬;2)黄芩,甘草,浙贝母,苦杏仁,茯苓;3)黄芩,浙贝母,苦杏仁,甘草,芦根。从以上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各类药物基本达到稳定。从药物的关联性分析得出,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方剂中,黄芩、甘草、苦杏仁、浙贝母为共有的基础药物组合。黄芩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日华子本草》曰“下气,主天行热疾”。《滇南本草》曰“上行泻肺火”,《本草纲目》曰“黄芩,治火咳,肺痿喉腥”,《本草正》曰“黄芩,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尤祛肌表之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抗氧化等作用[8]。苦杏仁性苦,微温,归肺、大肠经,具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药性论》谓“苦杏仁治发汗,主温病……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医学启源》谓“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谓“润肺气,消食,升滞气”,《滇南本草》谓“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杏仁的有效成分有镇咳平喘、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作用[9]。浙贝母性苦寒,归肺、心经,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本草正》云“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本草纲目拾遗》云“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浙贝母有镇咳祛痰[10-12]、解痉平喘[13-15]、抗炎[16]等功效。

结合药物核心网络组合提取治疗病毒性肺炎基础方:苦杏仁,白术,半夏,麦冬,黄芩,浙贝母,茯苓,芦根,甘草。苦杏仁主入肺经,味苦能降,且兼疏利开通之性,既有降肺气之用,又有宣肺之功,使肺恢复正常的宣发肃降功能,为治喘咳之要药,与浙贝母、麦冬合用以清肺润燥、止咳平喘。半夏辛温燥烈,可燥湿健脾、化痰降逆,麦冬性味甘苦微寒,可养阴润肺清心,二药合用共同发挥止咳降逆之功效,且麦冬可减轻半夏温燥之性但不影响其降逆之功,而半夏可使麦冬滋阴生津而不腻滞,又能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恢复肺正常宣发肃降的功能,复肺之津液以平虚火,降肺之气逆以止咳。黄芩、浙贝母皆为苦寒之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火,浙贝母开郁散结、润肺泄热,善润肺燥,二者配伍,共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之功。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二药配伍使用,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湿可除、饮可化。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消痈解毒等作用,清透肺热,与浙贝母、黄芩合用共奏清肺泄热之功。

综上,本研究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为基础,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毒性肺炎患者的有效处方进行了数据挖掘,总结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治疗病毒性提供了临床思路,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治疗病毒性肺炎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数据挖掘方式有限,未对症状、用药剂量、证型、舌象及脉象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期待今后采用更综合、更全面的方法进一步挖掘分析,深入探索病毒性肺炎的中医发病机制、症状特点、证型分布及用药特征,为中医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浙贝母方剂黄芩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