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古华轩黑漆描金落地罩装饰层的材料工艺研究

2024-01-11 02:00刘梦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黑漆贴金描金

刘梦雨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0 引 言

古华轩是故宫乾隆花园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三开间敞轩,金柱间安装黑漆描金落地罩,设计别具一格,是北方地区将黑漆描金做法应用于外檐装修的孤例。古华轩落地罩以柏木制作,由横披、槅扇和花牙子三种构件组成(图1),共计槅扇16件,横披28件,花牙子16件,其中大边、仔边和棂条有描金纹样。

图1 落地罩的三种构件Fig.1 Thre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partitions

根据清宫档案,古华轩此后还经历过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一次重修工程,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宁寿宫花园的整体大修[1]。

1 样品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在落地罩表面采集37处样品,取样位置涵盖了所有构件和表面装饰类型,包括大边金色花纹、仔边金色花纹、棂条金色花纹、卡子花表面贴金、黑漆地色等。取样深度均到达木基底,也就是说,每个样品都包含了木基底之上的完整装饰层。因篇幅所限,无法在此列出所有样品的具体取样信息,各样品的取样位置将在下文引用时说明。

1.2 实验方法

1.2.1剖面显微分析(cross-section microscopy) 该方法用于获知样品的基本显微结构。制备样品时,使用Extec多元凝胶树脂将样品包埋在约1 cm见方的模具中,固化后,依次用200~600目的砂纸和1 200~12 000目的Micro-mesh磨砂布打磨抛光,得到光滑的观察面。观察与拍照使用Olympus BX 51显微镜,配备Olympus U-RFL-T荧光光源和Olympus DP 73显微摄像头。

1.2.2偏光显微分析(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该方法用于鉴定漆层中的颜料及纤维种类。制备样品时,从漆层中分离出微量颜料颗粒或纤维,放置在载玻片上,使其充分分散,并用盖玻片覆盖。将热逆变封片剂熔融后,渗入盖玻片和载玻片之间,冷却固化。使用MeltmountTM1.662热逆变封片剂,折射率(nD@25℃)1.662。观察与拍照使用配备偏光附件的Olympus BX 51显微镜和Olympus DP 73显微摄像头。

1.2.3免疫荧光染色显微分析(fluorescence microscopy) 该方法用于鉴别样品中的有机成分。实验直接使用剖面显微分析中制备好的样品,先为样品拍摄染色前的显微参考照片,而后将用于识别特定物质的染色剂滴在样品表面;反应后,使用相同的滤片和曝光时长拍摄染色后的显微照片,与染色前照片比对,即可判断出现阳性反应的区域含有对应物质。荧光染色剂及滤片的选用参考Richard Wolber针对油画颜料层分析提出的标准[2]。观察与拍照使用Olympus BX 51显微镜,配备Olympus U-RFL-T荧光光源和Olmypus DP 73显微摄像头。

1.2.4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XRF) 该方法在本研究中用来对一些保存完好、不便取样的位置进行原位无损分析,获知该位置的元素组成,用于辅助判断其组成成分。实验时直接在清洁过的文物表面选取典型位置测试,使用布鲁克TRACER III-SD手持式XRF分析仪。

1.2.5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SEM-EDS) 该方法在本研究中用于获知剖面各层次上的元素组成,以辅助判断其材料成分。使用剖面显微分析中制备好的样品,对观察面进行喷碳处理后,用导电胶带固定在样品台上,在高真空模式下选取所需区域拍摄背散射像,并选点进行能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为TESCAN MIRA3,配备EDAX Z2 analyzer能谱仪。

1.2.6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Py-GC/MS) 该方法主要用于鉴定漆层中的有机物成分。选取典型样品,用物理方法剥离漆层和灰层并分别进行检测。分析设备使用Frontier EGA/PY3030D型热裂解仪和Agilent 7890B/5977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四极杆质谱仪,电子轰击源,电离源能量为70 eV。将少于1 mg的样品与5 μL TMAH甲醇溶液放入样品舟,然后直接放入热裂解仪石英裂解管。样品裂解温度为500℃,保持0.2 min,样品甲基化反应可在裂解反应进行的同时完成。采用分流进样,分流比1∶20。载气为氦气,流速1.0 mL/min。热裂解仪与气相色谱接口温度为300℃。GC进样口温度为300℃;色谱柱初始温度为50℃,保持2 min,柱温以4℃/min从60℃升到300℃,保持15.5 min。质谱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50℃,采取全扫描模式,扫描范围为10~600m/z,质谱识别数据库为NIST Libraries。

2 结果与讨论

2.1 制作工艺

通过宏观观察,可以看到古华轩落地罩的不同类型构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装饰做法——髹黑漆、金色花纹、浑金。

2.1.1髹漆工艺 取自黑漆地(无花纹位置)的样品中,黑漆往往连续涂刷2~3道,在紫外光下呈现大漆特有的荧光,交界面光滑平整(图2),说明每上一道漆后都经过打磨。样品最上方存在一层透明物质,在紫外光下有白色荧光,并渗入漆层裂隙。该层对DCF染色呈强烈阳性反应,可知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是晚期修缮时涂刷的光油类物质。

图2 GHP-C-01的剖面显微照片Fig.2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P-C-01

2.1.2描金工艺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描金纹样表面由极细小的金属颗粒组成,说明其工艺为《髹饰录》中所谓的“泥金画漆法”[3]85-87,在清代官书中被称为“扫金”:先在黑漆面上用色漆薄描花纹,趁漆未干时,以丝棉球蘸金粉黏附其上。清代漆作则例中的“戳扫金”一词[4]255-256,很可能就指此种工艺。描金层之下的色漆层呈橙红色,漆膜中可见红色和黄色颜料颗粒(图3),偏光显微分析表明其为铁红和雌黄。XRF在描金花纹位置检出Fe、As和S元素,验证了偏光分析结果。

图3 GHS-03的剖面显微照片Fig.3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S-03

这层橙红色漆的作用有二:一是作为黏结剂,令金粉粘附其上;二是作为衬色层,能够“养益金色”,把金层衬托得更加饱满鲜亮[3]76-77。制作各种不同的金饰时,工匠会从漆朱、雄黄、石黄等颜料中选择1~3种不同组合来调制色漆[4]265-269。古华轩落地罩选用橙红色漆,很可能与所用金箔的成色有关。

2.1.3贴金工艺 卡子花与花牙子两种构件为浑金做法,即通体饰金。《髹饰录》中称“罩金髹”,即用贴金或泥金做地子,其上罩透明漆[3]82-83。肉眼观察无法分辨此处使用的工艺是贴金还是泥金,需要用显微分析方法加以判定。

对取自卡子花表面的样品GHS-09进行SEM-EDS分析,背散射像显示,剖面上明显可见三个金属薄层,呈亮白色连续线状分布,组成元素主要是Au和Ag(图4)。可以确认,样品中的三道亮线是金箔,而非金粉。也就是说,卡子花使用的是贴金工艺。

图4 GHS-09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Fig.4 SEM-EDS results for Sample GHS-09

光学显微分析确认了罩透明漆的工艺。紫外光下的显微照片揭示出表层金箔之上还存在两个透明漆层,在可见光下几乎不可辨识,而在紫外光下则发出弱白色荧光(图5)。

图5 GHY-02的剖面显微照片Fig.5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Y-02

不同时期的贴金层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衬底(图5):1)金箔层1下的朱漆层;2)金箔层2下的橙红色漆层;3)金箔层3下的透明漆层。之所以要使用不同颜色,一方面与金箔成色有关——偏红的金箔相应使用偏红的底衬,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该次修缮的精细程度。

偏光显微分析表明,朱漆层使用的色料颗粒粒径很小,呈团聚态分散在漆膜中,正交偏光下呈明亮的红色,符合人工合成HgS(银朱)的特征(图6);SEM-EDS也在相应样品中检出了标志元素Hg和S。而橙红色漆层中则同时存在银朱和雌黄两种颜料。也就是说,贴金工艺采用了和描金工艺类似的朱漆/橙红色漆底衬。区别在于,描金工艺的朱漆层用铁红调制,而贴金工艺中则用银朱。

图6 GHS-B-03中的银朱颜料Fig.6 Vermilion particles in Sample GHS-B-03

2.2 制作材料

2.2.1黑漆层成膜材料 对样品GHS-05中的漆膜层进行Py-GC/MS分析(图7),其裂解产物中检测到烃类、烷基苯类组分,以及中国大漆漆酚,均为中国大漆特征裂解产物,此外,还检测到一元羧酸、二元羧酸以及苯衍生物等熟桐油特征裂解产物(表1),与已知漆器文物分析结果[5]比对,可以确认漆膜主要成分是中国大漆和熟桐油。桐油加入漆中,可以降低大漆的黏稠度,改善大漆的流平性,并使漆膜更富光泽,因此大量清代漆器检测案例中均有大漆中添加桐油的做法[6]。在已知的清代外销大漆家具研究案例中,桐油在漆层中所占相对峰面积比最高可达94%[7]。

图7 GHS-05的Py-GC/MS谱图Fig.7 Py-GC/MS results of Sample GHS-05

表1 GHS-05的Py-GC/MS分析结果Table 1 Pyrolysis products of Sample GHS-05

(续表1)

这一结果也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嘉庆二十一年曾有一次针对宁寿宫古华轩、延趣楼、倦勤斋等处的修缮工程,该工程的物料包括“桐油四千四百七十三斤十四两一钱……严生漆三百六十四斤四两,笼罩漆十八斤十两四钱,退光漆二十二斤十两六钱……”[8]。由于此次工程涉及的其他建筑均未使用大漆,上述物料很可能就是用于修缮古华轩的落地罩。

2.2.2黑漆层色料 传统漆工艺中有两种方法制备黑漆:一种是在漆层及细灰层加入黑色色料,如墨烟(炭黑)等;另一种是在漆中加入铁锈水或铁浆沫,令有机酸铁盐与漆酚反应,生成黑色的漆酚铁有机化合物,故能得到更为纯净无渣滓的黑色。

古华轩的早期黑漆层在剖面上未见任何黑色色料,而SEM-EDS分析在黑漆层的多个点位检出少量Fe元素,可知此类黑漆层是通过添加铁盐而制得黑漆的。晚期黑漆层中则分布着不均匀的黑色颗粒,偏光分析检出炭黑,属于加入墨烟的做法。

2.2.3地仗层材料 从取自横披窗黑漆地色位置的典型样品GHP-01来看,漆层之下的地仗层可以细分为漆灰层(垸漆)、织物层(布漆)和紧贴木胎的底灰层(捎当灰)三个层次(图8)。

图8 GHP-01的剖面显微照片(紫外光下)Fig.8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P-01 (under UV light)

1) 底灰层。底灰,即“捎当灰”,是用生漆通体遍刷木胎表面,使生漆渗入木胎缝隙,再用漆灰找平[3]169-170。古人认为这道工艺应当使用牛皮胶与生漆、砖瓦灰调和,方能坚固耐久,但也有使用糯米粉、面漆糊的做法。

从剖面上看,底灰层由大量被胶结材料包裹的砂砾状物质组成(图8a),结合紫外光下的荧光反应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结果,可以判断为生漆和黏土矿物(砖瓦灰)的混合物,而未检出蛋白质,也就是说,其底灰材料并未使用牛皮胶,而是用生漆、砖瓦灰和淀粉调和制成的。

2) 织物层。织物层即布漆层,是在上过捎当灰之后,用漆灰将麻布糊贴到胎体上去,以增加拉结强度,并保护木胎[3]170-171。

古华轩落地罩的织物层截面在紫外光下可见明显的经纬线断面(图8a),可知其使用的不是麻或纸,而是某种布料。从该层采集少量织物纤维,在偏光显微镜下,纤维内部可见导管束,类竹节状分段,节点处有十字交叉状纹理,正交偏光下呈明亮多色消光,符合亚麻纤维特征(图9),说明布漆层材料是亚麻织物。考究的漆器,布漆层数可以用一至三遍不等[3]171,从多个样品剖面来看,古华轩落地罩的布漆层仅用一层织物,做法较简单。

图9 地仗层中的亚麻纤维Fig.9 Flax fibers in the plaster layer of the lacquer decoration on partitions

3) 漆灰层。漆灰也称垸漆,是用生漆与角灰、砖灰、骨灰、瓷屑等粉末调和成糊,涂刮在糊好的织物层上,再打磨平整[9]171-175。古华轩样品的漆灰层形态特征和底灰层近似,同样存在大量被胶结材料包裹的砂砾状物质(图8b)。荧光染色分析表明其中含有油类物质和大量碳水化合物,未见蛋白质。SEM-EDS分析显示,漆灰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Si、Al、O、C,以及少量的Fe、Mg、Na、Ca等,完全符合砖灰的元素组成特征,而与角灰、骨灰、瓷屑等材料不符。Py-GC/MS则在漆灰层中检出了大漆和桐油。

在制琴等较考究的漆工艺中,漆灰层要反复涂刮四至五道,质地由粗到细[3]171-173。但古华轩落地罩只用一道较厚的漆灰,且表面未经仔细打磨。可知落地罩作为室外建筑构件,其加工精度与家具、器玩有明显差距。

2.2.4金饰材料 对金饰样品进行多个点位的SEM-EDS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时期的金饰所用材料均为Au或Au-Ag合金,但成色有所不同(表2)。描金工艺在历次修缮中均以含金量80%~85%的金箔研粉后使用,即清代文献中所谓“八成色金”;贴金工艺在早期营缮中使用含金量约80%的金箔,晚期则改用含金量95%以上的金箔,颜色偏红,即清代文献中所谓“赤金”。

表2 各个样品的描金层/贴金层中金元素质量分数Table 2 Mass fractions of the Au element in gilded decoration in various samples (%)

2.2.5其他添加成分 Py-GC/MS分析在漆层中检出了2-莰酮的特征峰(表1),根据文献比对可知其为樟脑/冰片的特征裂解产物[10]。樟脑也叫潮脑,从清代漆作文献来看,潮脑是一种常用添加成分,各种涉及金饰的做法中都需要用到潮脑。前引内务府重修古华轩工程物料清单中,有“潮脑五斤一两一钱”,检测结果印证了这一记载。至于添加樟脑的目的,有学者认为是在大漆的成膜过程中起到增塑剂的作用[6]。

2.3 营缮历史

2.3.1显微分析所见重缮证据 乾隆花园有相当一部分内檐装修是发往江南地区定制的,但相关记载并未提及古华轩。考虑到古华轩落地罩的工艺并不复杂,而乾隆年间的造办处又拥有一批水平高超的漆作工匠[9],这批落地罩很可能是由造办处制作的,这为其日后的修缮见新提供了便利。

剖面显微分析表明大部分样品都保存了多次髹饰。那么,这批落地罩经历过几次修缮,修缮时间、范围和方式如何?这是本研究试图解答的重要问题。

古华轩落地罩长年暴露室外,劣化严重,漆层表面多有开裂、积尘现象。这为判断分期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若两个漆层的交界面平滑完整、未见尘垢积存,则为同一次营缮中先后涂刷的两道漆;若交界面可见明显劣化和尘垢,则分属两次营缮。样品中反映出的髹饰次数,可与文献对比印证,并补充档案记载的缺失。

2.3.2髹饰层分期状况 典型样品所见髹饰层的分期有以下几类:

1) 仅保存一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例如取自槅扇大边的GHS-04(图10)等。这些样品中普遍存在一个厚达2 mm的漆灰层。取自横披侧面(与抱框贴合的面)的样品提示了这层漆灰的年代信息。槅扇在安装到位后侧面即不可见,故侧面未做髹漆,只涂刷薄薄一层黑色。由于这个隐藏在内的侧面保存极完好,可知此厚漆灰层为乾隆时初始营缮。其余样品中,除此层厚漆灰之外,其余漆灰层厚度均只有20~50 μm,证实了重缮时不再使用这种厚度的漆灰。

图10 GHS-04的剖面显微照片(仅一次髹饰)Fig.10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S-04 (including only one generation)

2) 保存两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一些样品在较晚期的髹饰中重做了灰层和漆层,并重新贴金,如取自横披卡子花的GHP-B-03(图11);另一些则未重做漆灰层,仅直接补刷黑漆,如取自横披棂条的GHP-B-06。

图11 GHP-B-03的剖面显微照片(两次髹饰)Fig.11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P-B-03 (including two generations)

3) 保存三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例如取自卡子花的GHP-03(图12),在最初使用橙红色漆层贴金之后,后期又有两次重新贴金——其中一次重做了较薄的漆灰层,另一次未重做漆灰。

图12 GHP-03的剖面显微照片(三次髹饰)Fig.12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P-03 (including three generations)

4) 保存四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例如取自卡子花的GHS-09和取自花牙子的GHY-02(图13)。其初始做法包括漆灰层、黑漆层、色漆层和贴金层;之后三次重缮均未重做漆灰。

图13 GHY-02的剖面显微照片(四次髹饰)Fig.13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Y-02 (including four generations)

5) 保存五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例如取自卡子花的GHS-08(图14)。其中黑漆层3和黑漆层4在可见光下容易被误判为同时涂刷的两道黑漆,但3和4在紫外光下有明显的劣化界面,且两层荧光反应截然不同,可知是两个不同时期的髹饰层。

图14 GHS-08的剖面显微照片(五次髹饰)Fig.14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S-08 (including five generations)

6) 保存六个时期髹饰的样品,例如GHS-05(图15)。该样品取自槅扇仔边与大边交接的凹角处,这一位置更容易保留历次修缮痕迹,即使重修时将旧有涂层整体铲除,凹角处也很难清除彻底。

图15 GHS-05的剖面显微照片(六次髹饰)Fig.15 Cross-section micrographs of Sample GHS-05 (including six generations)

2.3.3营缮历史梳理 总结前述样品分期情况,不难发现,样品的髹饰次数与两个因素明显相关:一是取样位置;二是工艺做法。例如:所有取自横披描金花纹的样品都只有一次髹饰;而取自槅扇的样品往往达到5~6次。这说明,古华轩历史上很可能有过多次零修——并未整体重缮,仅对劣化严重处作了局部修补。处在不同位置的构件,劣化程度差异是很大的。横披安装在离地2 m以上的高度,又在檐下得到遮蔽,保存相当完好;而槅扇直接落地,频繁与人接触,且受日光直射,劣化程度就十分严重。

那么,如何确定各个髹饰层在分期上的横向对应关系,以及和档案记载的关联呢?

首先,从纹样的风格、绘制水平和保存状况判断,横披表面描金纹样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特征,应当来自同一次绘制。另一方面,槅扇漆层缺损处露出的下层纹样精美灵动,艺术水平显著高于表层纹饰;且取自该处的样品仅含一次髹饰,漆层下即为始建时所用漆灰,故可判断该层即乾隆年间的髹饰层。

其次,由于GHS-05取自表层缺失处的下层漆面,说明在此之后还有至少一次包括了黑漆层和描金层的髹饰。而该次髹饰的做法则恰好反映在取自附近表层漆面的GHS-02中。GHS-02包括两个时期的髹饰:一次是黑漆描金;更晚期的一次则只罩光油——由于光油渗入黑漆裂隙中,可以判断是在黑漆描金劣化后才涂刷的。将GHS-05和GHS-02的剖面合在一起,就基本反映出完整的营缮历史,也即八次髹饰。

最后,关于具体修缮年代,从嘉庆二十一年内务府奏案中描述的勘察状况来看,古华轩此时应当已经有相当长时间未经修理。加之嘉庆年间的物料清单上出现了“石黄”,而使用了雌黄的髹饰只有一次,且直接叠压在初始髹饰层之上——由此推断,嘉庆二十一年这一次修缮,极有可能就是古华轩的第二次髹饰。

在所有八次髹饰中,除了初始髹饰外,重绘描金花纹的完整重修只有一次。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将其对应于唯一一次完整重修——除了光绪年间这次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而进行的修缮之外,嘉庆至宣统年间,就再也没有其他值得对古华轩开展其他大规模重修的事由了。

综上,可以总结出基于各个样品剖面分期的完整营缮历史与历次营缮做法。

第一次髹饰(乾隆四十年)——初始髹饰,涉及所有构件,工艺做法为:捎当灰—布漆层—漆灰层—黑漆层—色漆层—描金/贴金。其中描金和贴金均使用八成色金,描金层下的色漆用铁红,而贴金层下用银朱。棂条、卡子花和花牙子不做布漆,其余工序相同。

第二次髹饰(嘉庆二十一年)——范围较大的见新,修补了槅扇大边和仔边的漆灰、黑漆、色漆及描金花纹,并为卡子花和花牙子重做了色漆与贴金。描金层下的色漆仍用铁红,而贴金层下的色漆层改用橙色(银朱+雌黄),此次重缮并未涉及横披窗,很可能是因为横披窗离地较高,相对保存完好。

第三次髹饰(时间不详)——零修,修补痕迹见于槅扇大边、卡子花等位置,做法为局部补髹黑漆。未涉及横披窗和花牙子。

第四次髹饰(时间不详)——零修,修补痕迹仅见于槅扇大边,局部补做漆灰和黑漆。

第五次髹饰(时间不详)——零修,修补痕迹仅见于槅扇大边,局部补做漆灰和黑漆。

第六次髹饰(时间不详)——规模稍大的零修,再次重做卡子花和花牙子的色漆层与贴金层,同时也对大边、仔边的漆灰层和黑漆层有所修补。

第七次髹饰(光绪十八年)——大规模重修,对槅扇局部修补漆灰,并完整重做黑漆、色漆和描金花纹;卡子花重做黑漆、色漆和贴金;花牙子重做色漆和贴金。此次卡子花和花牙子改贴赤金,描金花纹仍用八成色金。贴金层下的色漆用银朱,描金层下仍用铁红。

第八次髹饰(时间不详)——保护性修缮,为所有构件遍罩了一层透明光油。

3 结 论

1) 古华轩落地罩表面装饰层的成膜材料是大漆与桐油,并添加樟脑作为塑化剂。这和目前大部分清代漆器检测结果一致,也符合清代文献中对笼罩漆和退光漆制备工艺的记载。

2) 乾隆时期的黑漆层是通过加入铁锈水的方法制得的,而后期修缮时所用黑漆则改用加入炭黑的方法制备。

3) 落地罩上的金色花纹使用描金工艺(用棉花蘸金粉粘在色漆层上);而卡子花等浑金构件则使用了贴金工艺(将金箔贴在色漆层上)。

4) 金饰在光绪时期重缮时使用了两色金:一种含金量95%~99%,即清代文献中所谓“赤金”;另一种含金量在80%左右,即“八成色金”。而早期髹饰中只使用单一成色的金箔,其含金量在80%左右。

5) 描金工艺中用作金脚和衬色的色漆层,有两种做法:一是用铁红调成朱漆;二是用铁红、雌黄调成橙红色漆。前者配合赤金箔使用,后者配合八成色金箔使用。贴金工艺的色漆层与之类似,但红色颜料改用银朱。

6) 古华轩落地罩表面装饰层的工艺构造共包含七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为:木胎(柏木);捎当灰(生漆+砖瓦灰+桐油+淀粉);布漆层(亚麻织物);漆灰层(大漆+砖瓦灰+熟桐油+蛋白质);黑漆层(大漆+桐油+铁锈水;或大漆+桐油+碳黑;另添加樟脑);红/橙色漆层(大漆+桐油+铁红;或大漆+桐油+铁红+雌黄);贴金/描金层(金箔/金粉)。

7) 结合档案记载与检测结果可知,古华轩落地罩装饰层中存在至少八次髹饰:乾隆时期的始建;光绪时期的整体大修;其间的五次零修见新;最后一次的保护性髹饰。

致 谢:本研究得到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项目组的大力支持,取样过程承蒙李越老师和陈彤老师指导,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王娜、邹非池、刘瀚文协助完成了部分检测工作。漆器专家顾志明先生和杨立峰先生审阅了本文初稿,并提供了有益意见。谨向以上诸位由衷致谢。

猜你喜欢
黑漆贴金描金
从黑漆描金工艺看17 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与碰撞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
—— 墨彩描金瓷艺作品
湛静斋款花开富贵描金兽耳葫芦瓶
割拼长方形
虚假宣传:网络公司为增强商誉 “贴金”国资委被罚10万
某些作家
黑漆桦木椅
一件清代髹漆贴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的保护研究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