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群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构建高效课堂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以,从高效课堂的理念出发,深入地探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的高效性,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又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效率高的课堂,它强调在一节课45分钟内,使学生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花费短时间习得知识要点,能够充分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即在单元时间里的学习量更多,同时保证高质量的学习效能。具体来说,首先,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李炳亭是国内最早倡导“高效课堂”的教育改革实践者,他主张“高效课堂”应建立在“人本”的基础上,强调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人为本”。[1]所以,课堂已经不再是完全以教师为主导,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其次,高效课堂提倡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5至6人为一组,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最后,高效课堂注重“课前预习”和“自主性”。在学习新课时,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可对学习内容有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很好地节约课上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相比传统教学,学生亲历自主学习过程,对知识点的学习显然更加透彻。
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本末倒置。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由于教师是整个课程的“主宰者”,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削弱,造成教师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知识,而学生则成了知识“接收器”,从而使其缺少了独立的思维与探究的空间。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还会削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二,组织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效课堂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已被普遍采用,然而,教学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教学环节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探究”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开拓其思维。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参与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首先,“小组合作探究”的基本原理,将不同类型的学生按一定的原则科学组合,以达到相互启发、促进学习的目的。然而,教师发现,多数分组是根据座位来决定的,因为班级座位的不固定,所以这样的随机分组,缺乏科学性,不能满足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的需求[2]。另外,在协作环节,教师不能对每个同学的参与情况进行监控,而在报告环节,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了问题的结论上,这就很难确保需要提高的学生能真正地参与思考的整个过程中,同时,也很难判断这些同学的解答究竟是集体思考得来的,还是“拾人牙慧”的。并且,成绩好、性格外向的同学,都是积极主动的,而一些成绩较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要么“划水”,要么“隐身”,难以让其高效地参加集体探索。
第三,实践教学的缺乏,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时候,既要对它展开理论的讲解,又要重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但从该课的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了实践活动少,并且教学形式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发展。同时由于缺少实践机会,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四,现行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评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新的课程体制下,尽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然而,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为辅。这种考核制度中,笔试的分数所占的比重较大,作为一种终结性的评价,虽然具有简明、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是,其考查的内容比较单一,侧重于知识的考察,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3]。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预习这一环节。为强化课前预习,提高学习效能,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好优质的网络资源,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向学生推送教学电子课件、微视频、任务导学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进行自主预习。
例如:学习“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时,这节课的理论性很强,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会感到很枯燥乏味,无法专心听讲。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几个将课程内容浓缩的微视频。但因该课程的课时有限,若完全依靠课上学习视频是不现实的,因此,可将相关的讨论任务和视频素材推送至学习平台,比如蓝墨云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然后进行在线讨论,就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给那些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点赞,以此激励他们。此外,教师也可以使用蓝墨云平台的“班课通知”,提前发布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考核通知,或者是提醒学生们完成教师布置的线上学习任务、测试等,这样,学生们就可以随时了解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安排,有效掌握课程的学习进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内化和运用。而“任务驱动”教学则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中心位置,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4]。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了有效的培养,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符合职业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例如:学习“Word”相关知识时,首先把经过美化的文档展示给学生看,其中包括在Word 中如何制作表格、导入图片,以及更好地呈现活动的内容等,随后,教师请学生以《我爱我的专业》为题目设计一份精美的板报。学生都非常活跃、表现积极,他们在网上搜索,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创作,并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有些同学使用了专业的名人、品牌、名牌产品等做插图;有的学生把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分析制成表格;有些同学还通过制作艺术字和绘制图形来介绍自己的专业和学习情况。在实施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生活化教学历来为教师和学生所推崇,在实践教学中,恰当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能化解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成效。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应用基础课堂中,教师要在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他们的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考虑,把教学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使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此外,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接近于自身的生活,使其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中来,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例如:以“关于网页制作”教学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生活中几个比较常见的网站首页,并提出问题:“谁认识这个网站?大家登录过吗?”引导学生根据各个网页的“logo”进行竞猜。班上有的学生经常登录其中的网站,所以很快就能说出这些网站名称。在众人纷纷猜测的同时,教室里的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还互相分享了自己喜欢的学习网站,也让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之后,教师又向学生展示了几个他们可能不熟悉的国外优秀网站,并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网站的设计展开了交流与探讨,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总结。这样,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而是使教学生活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并让他们吸收并积累优秀的学习经验,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改变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以小组学习为主,所以,在推进和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行为,其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进行小组建设,这是有效课堂实现的关键。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基础、个性特征以及学习习惯等为依据,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5]。如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共30 人,分为五个学习合作小组,每组6人,每个学习小组组成了班级的横截面,组成了一个“小班”,该种分组方式满足了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的需求。
2)培养合作精神,设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任务
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应用综合任务时,应以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来带动课程的学习,例如,在结合了“职业规划”这一主题的就业思政活动中,要求学生们组建小组,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第一,上网搜索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信息,利用Word软件撰写“职业规划”的专题报道;二是使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我的未来》;三是利用FrontPage 进行个性化页面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组内合作”和“组际竞争”为主要方式,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团队中展开交流与合作,然后进行各个小组的评比,让他们在互动合作中博采众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考试成绩必然作为一项重要因素,但除了要重视考试结果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研究时,应立足于“完整的人”,不仅考核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还要关注其兴趣、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上述各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助于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而积极、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较为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当关注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可以纳入学生个人的评价档案,将评价的频率缩短。在学生评价机制中,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学生自评三个部分,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班级活动、同学相处等方面。以学生甲为例构建评价机制,可将评价频次固定为每周一次,由各学科教师依据该同学的发言情况、操作练习、日常作业、参与活动、活动效果以及小考周测等情况来评价,再由班主任依据该同学在班上的表现来进行补充评价。小组成员要通过对该生的课堂纪律、课堂讨论、与小组成员的相处情况等来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学生自己也要以一周内的整体表现为基础来自评,最后对其作出综合评价,并给出改进的意见。因此,在教学中实行综合性评价,采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中起到积极的影响,以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
为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不要一味地效仿,努力寻找适合于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