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

2024-01-11 05:49覃珍琴蓝玉龙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教学模式

覃珍琴,蓝玉龙

(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崇左 532201)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计算机成为与人们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联的应用工具,它的存在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模式。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在向学生讲解基本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优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最终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特征具备不可替代性、实用性以及基础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覆盖面广,需进行大量实践操作。从内容上看,该课程包含很多计算机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程序设计技术等;还涵盖许多在现代社会频繁使用的实用性技术,比如操作系统、网络配置系统和常见工具系统等。相较于其他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所以在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先概括相关理论知识,再组织相关实践活动,通过二者的结合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素养[1]。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既要向学生普及各种计算机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教其使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软件。为此,各大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时常把该课程分成上机实践、课堂授课两大部分,前者可令学生适应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及工作原理,而后者用于普及与计算机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知识。学生学习、掌握各种课程知识后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测试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保证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熟练运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2.2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授课安排缺乏科学性

计算机基础教材中涉及大量和计算机有关的知识,还详细介绍了相关知识体系。但很多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时侧重于讲解突出实践性的章节,只花费少量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甚至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这部分内容。如此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也不懂得能在什么情况下学习、具体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并且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在此影响下,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甚至有部分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建立衔接,最终致使学习兴趣丧失。

2.2.2 教学模式缺少专业针对性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仍然侧重于通识性教育,但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人才计算机的运用能力逐步提高。如果只坚持通识性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高校中的学生家庭经济环境存有差异、认知水平存有差异,导致学生对同一难易程度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若只开展通识性教育为依据,学生的能力及其专业特长分配学习任务,学生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价值的内容。对于基础相较扎实的学生来说,通识性教育会导致企业无法获得更多知识,而对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过于仓促,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知识点。

2.2.3 理论课和实践课缺乏有效衔接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有固定课时,甚至会因种种原因而被减少或压缩,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新生住校之后的第二个学期开展,其中有24 学时为理论知识教学、32 学时为实践教学。如此短的学习时间,学生很难对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巧和相关基础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此外,该学科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经常在不同时间开展,理论课需要学生前往多媒体教室,而实践课则于机房进行。由于时间地点不一样,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不仅复杂,又没有及时练习,知识很难巩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疲惫感,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实践欲望,导致其对该学科没有学习兴趣,最终的实践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如果不及时解决该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成效也无法保障。而改变以上状况的前提是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把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或技能,这要求任课教师有大量教学经验且专业素质较高,能在教学期间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2]。

2.3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2.3.1 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新生进入学校时,无论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水平都不是“从零开始”,许多学生早在中小学就掌握了部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比较高。但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不同,加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差异,部分中小学不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导致大学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有着明显差距。面对层次有着如此大差距的学生,如果仍然选择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关的知识,会导致原本有着扎实基础的学生不愿意了解课堂上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甚至会由于课程乏味而选择旷课;对于基础相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了解并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知识,对各种操作技巧也不熟悉。由于长期听不懂,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也会受到打击,甚至会由于越学越难,而抗拒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2.3.2 教学过程中存在应试教育倾向

如今的就业市场对求职者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招聘单位在聘请高校应届生时,也会把学生是否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视为参考依据。有些高校为了提高等级考试成功率,会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甚至将课堂授课时间用于讲解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可能会出现在考试中的知识被多次讲解,而学生本来应该具备的应用能力却被忽略。原本主张的素质教育功能,也因此而转变为应试教育,甚至无法体现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初衷,这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会对其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阻碍。

2.3.3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义务教育不同,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而高校教育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要目标,着重围绕就业指导和专业学习展开教学活动,很多高校不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甚至认为学生只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相关基础能力即可,很少普及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或各种应用技巧,比如办公软件的工作实力和工作原理。教师认为学生只有考级或考试成绩达到标准,才算实现了教学目标,认为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只要懂得操作办公软件即可。

3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3.1 遵循规律教好课程理论知识

计算机理论知识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还是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活动:首先,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避免由于授课内容偏离学生认知水平而引发移情效应;教学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学方案。步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认知或心理发展速度都会加快。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大学已经懂得如何独立思考,其辩证思维也进入发展状态,还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计算机基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性展开教学活动,在传递信息期间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引导学生提高思维独立性,并朝着流畅性、交通性等趋势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就会对课程内容形成全面认知,比如在了解计算机术语和组成原理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想象着组装一台计算机,幻想自己是计算机中的数据幽灵,顺着计算机线路被传递至各组件或参与运算或等待后续指令。在此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术语描述自己感受或了解到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技能实践奠定扎实基础[3]。

3.2 调整授课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计算机领域的多个分支,内容特别复杂。如果依照预设学时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虽然能了解大量知识,但对知识含义却一知半解。若要深入学习,又会因学时过短而受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或优化课程体系等方式进行解决:首先,教师筛选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学难度较低或者常识性的知识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逐步深化教学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预习期间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上找寻答案。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方案作出调整,以期提高教学成效;再者,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专业内容、实际生活或热门课题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意识到现实问题也能通过计算机知识解决;最后,课外成立研究学习兴趣小组,由小组成员深入研究相关课题,这是课堂教学延伸出的教学方式,能避免因学时不足而造成的矛盾,也给学生提供大量选择机会,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研究,还与国家提倡的“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相辅相成[4]。

3.3 改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如今,很多教师采取“一言堂”或“课件+观众”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无法拉近师生距离,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无法独立思考,也不能提供反馈,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其教学成效难以提高,针对这一问题,可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比如在坚持传统板书之余引进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无法通过板书表达出来的元素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比如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软件播放相关视频图像或展示操作流程,而重点内容则以板书呈现,这能让学生聚精会神,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第二,在展开教学活动之余,也要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把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操作中;第三,在教学期间引进各种创新观念或新型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活动能帮助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智能的发展有一定帮助,让学生在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养成创新精神;第四,鼓励学生基于创造思维提出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找寻“正确答案”,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实现该任务后还要引导学生独自思考并提出问题,在基于问题展开研究后找到解决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问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突破自我才能逐步发展成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改革已成定局,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需基于课程性质、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考核方式,比如撰写小论文、读书报告;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的积累与学习也很重要。教师则需科学讲评考核结果,让学生基于反馈信息提升自我[5]。

3.4 重视云平台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课改中强调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各种计算机知识,还能锻炼其动手能力与实操能力,高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可以科学性地运用教学云平台,让学生在该平台内实现预习与复习,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在云平台中上传本章节的教学视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教学平台与资源;其次,通过云技术制作微视频,再将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电子设备观看微视频,而教师则在云平台中掌握学生的观看状况。该教学模式可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及空间限制,把计算机学习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有机结合。最后,教师在云平台上传微课后,学生也可于平台观看视频,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通过此种学习模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学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其次,人工智能会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人工智能虽然是新兴技术,但其发展速度很快,还衍生出许多创新理念技术与方法。总之,人工智能的问世,改变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方向,高校也要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才能跟进时代发展节奏,而教师则需在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时引导学生养成计算思维。

4 结束语

教师若要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就应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展开分析,找到问题后基于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成效。本文以相关教学实践为基础,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展开分析后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国家的人才培育计划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教学模式
“不等式”基础巩固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