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煎饼村”:靠一张煎饼在大都市扎根

2024-01-11 07:57: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外乡人煎饼小店

上海铜仁路,一家饼店生意火爆,市民手机扫码支付、店铺線上订货,一切已经数字化,只有摊煎饼还保持着“来回三下”的传统手艺。这是山东煎饼店老板黄友良和“油篓村”老乡们,闯荡上海滩的第26个年头。近年来,这些街边煎饼店,逐渐在上海人的“早餐江湖”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这些摊煎饼的“外乡人”,也在上海滩落下脚、扎了根、成了业,成为“新城市人”。

一张薄饼“叩开”都市大门

上海的静安寺周边,寸土寸金,能在这里盘下一个十几平米的门面摊煎饼,让40岁的黄友良颇感自豪。

煎饼铺的柜台前,贴着黄友良的家乡介绍——山东临沂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从上世纪开始,油篓的村民们到上海摆煎饼摊闯荡,如今,这座1400多口人的小山村,超过千人在外摊煎饼,被黄友良夸作“中华煎饼第一村”。

黄友良家是“煎饼村”第一批走进上海的家庭。1996年,因为家庭欠账陷入困境,14岁的黄友良跟着父亲到上海卖煎饼。每天凌晨两三点,黄友良父子二人就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三四年光景,他们不仅还清了10万元欠债,还有了存款。黄友良回忆,听闻在上海摊煎饼挣钱,村里不少家庭跟着来到上海摊煎饼。

这不难理解,对于“异乡人”来说,落脚城市的方式往往是开小店,而“同乡同业”开店是中国小店发展的独特现象,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莫不如此。背后关键的理由是,只有老乡开店,才会商议价格和位置,避免恶性竞争,所以,手艺也只传给老乡。

黄友良估算,父亲教会了不下200人学会了摊煎饼,正是村里的人接踵而至,让山东煎饼成为上海本地人热爱的早餐之一。

借线上工具卸下进货负担

为了让煎饼更适应上海人口味,黄友良加入了本地人爱吃的甜酱,给煎饼配上各种蔬菜,再在面浆中加入黄豆、高粱、绿豆等杂粮,满足上海人对营养的追求。当然,也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比如摊煎饼。刚来上海,父亲就告诫黄友良,煎饼摊得越薄越好,最好入口即化。

最早,黄友良每天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到批发市场采购食材。近年来,他尝试通过线上化工具,通过外卖平台进货订购,新鲜食材每日准时送货上门,平均每天能够节省2~3小时的采购时间。赶上商城促销,天天有低价商品,性价比算下来比菜市场还要高。

除了坚守线下生意,黄友良还尝试利用外卖、团购等,为小店引流、线上化运营。他的煎饼店一个月能卖外卖一万多元,占到门店营收的三分之一。在各种线上化工具帮助下,黄友良还开了分店,家庭收入再次提升,一年能挣40多万元。

昔日“外乡人”如今“落沪”

每张煎饼的背后,都有黄友良对更好未来的期待。现在,黄友良不仅买了车,在老家买了房,2021年他还在上海购置了房产,16岁的儿子也被接到身边上学。

黄友良一家的改变,是整个“煎饼村”的生动写照。

随着时代发展,“煎饼村”的小店们,在尝到线上化经营的甜头后,纷纷借助平台,进行数字化订货、进货、结算,这些存活于街头巷尾的一家家煎饼小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煎饼从最初的1.5元,涨到5元起步,经营尚可的煎饼村夫妻档,年收入从刚来时的一两万元,渐渐稳定到了现在的二三十万元。少数几家人还承包了学校食堂,或者开饭店、连锁,成了“大老板”。在外赚到钱的家庭回村建起洋房,村子焕然一新。

黄友良说,如果父辈没来上海,他们的眼界可能永远局限在村里。现在,堂兄弟们都陆续接手了父辈的煎饼生意,每逢节假日,一大家子会欢聚一堂,整个家族都从临沂山区来到大城市,慢慢地扎下根来。正如黄友良所感慨的,如今,在外摊煎饼的油篓人,和城市发展的车轮一同向前。过去的“外乡人”,靠着一张煎饼,在上海扎根立业,同时反哺家乡建设,从小煎饼里奋斗出幸福感。

(据大众日报客户端2023.12.29)

猜你喜欢
外乡人煎饼小店
小店有意思
我与小店的黄金时代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40
年味小店
清涧煎饼,好吃又好听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06 09:15:42
开一间小店 为一场情怀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6
软煎饼怎么做才健康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18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小太阳画报(2018年2期)2018-05-14 17:19:26
煎饼侠
规矩
特别文摘(2016年10期)2016-05-26 22:00:47
孝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