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价值意蕴、国际反思与启示

2024-01-11 20:12张春萍李世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城市更新体育赛事

臧 博,张春萍,李世民

(1.北京体育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海南 三亚 572000)

我国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镇化率在2021年底达到64.7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新型城镇化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引擎和内在动力,在实现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 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体育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 2021年11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城市更新统筹谋划机制,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探索建立城市更新配套制度政策”,表明城市更新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进入到自上而下的统筹发展阶段。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兴建了大量体育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更新,但地方政府决策偏好、调研论证缺失不仅影响了城市更新的效率和效果,大量体育设施闲置还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财政压力。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新建或更新体育设施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有效实现了城市更新。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体育城市建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外典型体育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体育城市建设的共性特征和实践价值,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实践不足,为完善我国城市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厘清体育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治理逻辑和治理手段提供参考。

1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体育设施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GB50442(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公共体育设施界定为“包括在体育场馆用地(A41)上建设的公共体育场、公共体育馆、公共游泳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及各类球场等满足大众体育锻炼、观赏赛事需求的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2], 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设施包括规划、设计并应用于室内或室外体育活动的土地和建筑物。

1.1.2 城市更新 西方国家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先后提出城市复兴(urban renaissance)、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和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等非理性的形体规划概念。 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受到人本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国外学者提出了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使城市发展进入理性功能规划阶段。 彼得·罗伯茨等[3]认为城市更新是“综合协调和统筹兼顾的目标和行动,引导城市问题的解决,并寻求持续改善亟待发展地区的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条件”。

城市更新从本质上来说是政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干预活动,面对处于结构性危机的城市经济,广泛开展体育、娱乐、文化和教育等服务领域的活动,可以为城市经济复苏提供基础。 体育城市拥有合理的体育设施,可以扩展经济效益并且有助于打造城市品牌,体育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可以建立更广泛的全球联系。 对体育设施的大量投资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表现之一,体育设施规划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兴建体育设施被广泛用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重组,成为解决城市和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1.2 文献回顾

我国学界关于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研究主要包括4 个方面:1)体育设施的价值。 徐卫华[4]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可以优化基础设施、实现人口增长、促进区域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杨磊等[5]认为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可以完善城市功能。 高晓波等[6]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可以实现城市景观价值。 杨效勇等[7]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资源有序分配,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2)体育设施在城市建设中的主要贡献。 杨华薇等[8]认为社区体育中心建设可以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稳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郑薇娜等[9]认为我国以竞技体育推动体育城市建设的经验较为丰富。 李海等[10]认为我国城市更新中体育公共福利和体育公共服务存在明显的短板。 郝海亭等[11]认为在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实现大型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和制度创新等可以推动城市发展。 薄宏涛[12]认为利用闲弃工业区建设体育场馆可以实现城市更新。 3)体育城市的发展成因和适用理论。 王成等[13]对美国体育城市的发展背景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产权变革、培养体育消费意识和产业化发展等策略。张春萍[14]从城市功能结构分类、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竞争力等理论视角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推动城市更新的多元机制。 高健[15]以共生理论为基础,认为体育赛事和城市文化有效融合可以实现两者互惠共生。 4)借鉴国外体育城市经验,指导我国城市更新实践。 杨祯妮等[16]认为重视体育文化、更新体育空间和加强跨界融合可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陈林华等[17]提出确立文化特色、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协作网络和发挥赛事引领等实践对策。 陈元欣等[18]认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可以高效利用临近土地资源,提升土地价值,提高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提出整体规划、集中开发、综合利用等本土启示。

我国关于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学者对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多元价值形成了基本共识,但相关研究呈现理论分析不足、实践论证有余,质性研究多、量化研究少等特点。 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大型体育场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促进城市更新,缺少从大型体育场馆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和社区体育场馆提供高质量公共体育服务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2)在对国外体育城市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缺少对实践不足的分析与识别;3)现有研究偏重提出宏观的方向性对策,缺少具体的执行层面建议。

Azeri 等[19]基于城市社会理论,认为社会福利是宜居城市中最关键的部分,公共空间是体现人际关系先验维度的公民生活的主要领域,说明后福特主义经济的城市规划只有确保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共存利益延续,才能解决社会正义缺失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所发挥的作用快速凸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体育具有提供潜在福利的能力,体育设施建设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先任务[20]。 体育设施在城市更新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民的潜在选择空间、增加体育运动参与人群的潜在规模,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基础设施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以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并实现城市转型升级。

2 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价值意蕴

帕特里克·格迪斯[21]在《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中提出城市进化的概念,认为工业化社会成熟后会使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进而导致城市经济衰退、社会混乱;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经济将成为支柱产业。 从城市化特征来看,欧美发达国家以工业化发展带动城市化发展,而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进;虽然两者的驱动机制不同,但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偏重生产职能到经济发展高水平阶段偏重福利职能,更有利于城市化发展。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在20 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去工业化,而我国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以创新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后,才步入工业向城市以外转移的城市化转型阶段;虽然两者的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时空性差异,但我国当前的基础设施、公共空间、产业结构等现实情况与欧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转型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特征。 阳建强等[22]将我国城市更新划分为4 个阶段,认为我国城市更新的第4个阶段(2012年至今)是以市场机制推动的实践探索与创新阶段,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等目标与产业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等机制发生了深刻转变。 杨震[23]以城镇化率和政策导向为依据,认为国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城市更新的经验对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与危机具有镜鉴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向服务业对城市化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的物理支撑,体育设施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20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大力推动体育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服务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也契合了我国现阶段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需求。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产业融合、优化公共空间是欧美发达国家利用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3 种主要策略。 本研究以澳大利亚悉尼、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和英国谢菲尔德等优秀案例为依据,阐释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共性特征和实践价值。

2.1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带动城市硬件升级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为全球经济更广泛的转型提供了助力,经济和社会变迁导致城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简·莱恩[24]在《新公共管理》中认为,市场理念和市场机制是新公共管理的构成要素,重新塑造政府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企业家型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新发展阶段。 受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澳大利亚政府举办奥运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竞争力。 悉尼为此新建了符合大型国际赛事举办要求的体育场、体育馆和水上运动中心,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在内的大规模体育综合体,并通过配套的商业区和零售区连接临近的体育设施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悉尼新建了马术场地、沙滩排球场地和射击馆等体育设施,原有的曲棍球场、篮球馆等经过改扩建也被纳入奥运会比赛场馆序列中。 举办奥运会掀起了悉尼大都会区城市更新的高潮,体育设施成为工业区、公园和居民区等综合区域的中心元素。 举办奥运会不仅为悉尼留下了现代化大型体育设施遗产,更是发挥了体育设施巨大的正向溢出效应,提高了临近区域的土地价值,促进了商业建筑和住宅区的开发。

举办悉尼奥运会在6 个方面带动了城市硬件升级:1)悉尼为举办奥运会新建了铁路交通,优化了各个体育设施之间的公路交通,从城市设计角度提高悉尼大都会区不同区域间的可达性,构建了后福特主义经济城市的交通框架体系;2)新建的千禧公园将退化的工业用地改造成可再生的湿地和草地,并配套适合骑行和步行的游线,使之成为悉尼最大的城市公园;3)布局分散的体育设施以及周围的运动员村和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所在区域的核心,为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4)为举办奥运会新建的主题公园、商业和零售业、休闲和娱乐设施等替代了原有工业区,使悉尼的城市经济结构在赛后转向服务业;5)悉尼为申办奥运会所进行的所有开发都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太阳能使用、灰水回收等方面的尝试积极响应了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的号召;6)大型体育设施,特别是室内体育设施是理想的应急避难场所[25],悉尼的大量体育设施遗产为大都会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安全避难场所。

2.2 推动体育跨界融合,促进城市经济再生

工业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催生了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和新城市主义等概念。 简·雅各布斯[26]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认为,实现地区及尽可能多的内部区域功能混合,并避免多种用途互相冲突,可以实现多样的叠加效应,为城市功能混合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第安纳波利斯制定了以职业体育为核心、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配套设施的市中心体育设施发展模式,以确保整个城市的土地和建筑都能得到有效开发。 印第安纳波利斯用于体育设施的建设费用超过16 亿美元[27],为了避免职业俱乐部搬迁主场,曾向NFL 小马队支付4 800万美元特许经营费。 现代化专业体育设施和对职业俱乐部的巨额补贴使印第安纳波利斯拥有NFL 小马队、NBA 步行者队,以及一级方程式、小棒球联赛等职业联赛俱乐部。

体育和旅游是发达国家最受欢迎的休闲项目。体育设施成为其他建筑不能比拟的城市景观,依托体育设施的职业联赛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交通中作出重大贡献。 整合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提高城市的竞争优势,有效吸引目标消费群体,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体验需求。 据印第安纳波利斯2007年经济指标显示,印第安纳波利斯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了海量的旅游景点和配套活动,将6 个地区联合起来建立大型文化旅游区,其中儿童博物馆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 万人次,艺术博物馆成为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会议中心每年带来的附加经济收益超过20 亿美元,162 家不同档次的酒店在保障游客住宿需求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收益。 随着体育设施的成熟和配套产业的完善,印第安纳波利斯树立了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总部基地的新形象:以NCAA 为代表的200 余家体育运动相关企业和协会等将总部落户于印第安纳波利斯,400 余家汽车运动企业因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公园而新增接近9 000 个就业岗位[28]。 1994—2008年,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旅游人口激增273%,达到每年1 650 万人次,体育旅游每年带来的经济收益超过35 亿美元[29]。

2.3 优化公共空间建设,完善公民社会福利

迈克尔·波特[3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竞争力呈正相关,政府在承担公共事业责任以外,还需要在营造宏观环境、关联相关产业、满足社会需求、加强规制等方面实现竞争优势。 20 世纪80年代,钢铁企业数量下滑给英国谢菲尔德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高失业率不仅带来经济危机,更造成社会混乱。 谢菲尔德为此制定了体育主导型城市更新计划,目的是改善衰落地区的经济、修复动荡的城市社区。 谢菲尔德对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等体育设施的投资额达1.39 亿英镑,对完善体育设施和相关配套休闲设施投入6 亿英镑,1996—1997年体育设施带来1.66 亿英镑的经济增加值,大约是政府预计指标的两倍[31]。 自此,谢菲尔德的经济结构开始从传统工业转向服务业,以体育和休闲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谢菲尔德的体育设施在福利方面为城市作出巨大贡献,政府将曾经为钢铁工业所用的旧建筑开发成以体育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建筑,通过建设社区体育设施来推动城市更新,使公众可以更方便地享受体育公共服务,从体育设施投资中受益。 谢菲尔德在社区体育设施开发中引入了PPP 模式,将其与休闲、商业等高现金流的产业关联,以体育设施驱动环境设计、空间规划,提高体育设施的可达性,并构建了从业余到职业的竞赛平台和评价体系。 在谢菲尔德的积极带动下,英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每年节省医疗费用超过110 亿英镑[32],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体育设施及联动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就业需求,从而带动相关各类人才集聚,并有助于公众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犯罪率,社会效益与经济规划相结合实现了谢菲尔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国际反思

体育设施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公民社会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33]。 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体育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时,必须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用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同时,伴生着诸多负面问题,对国际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可以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提供实践支撑。

3.1 体育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巨额投资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主办城市举办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可以通过全球转播获得独特的展示机会,提高竞争力;还可以获得显著的体育设施遗产,利用体育设施遗产继续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持续保持国际形象。然而,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兴建的体育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巨额投资和赛后高昂的运维成本,会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现代化体育设施建设和大体量基础设施投资是大型体育赛事的独特之处,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几乎总是需要为建设体育设施和改善配套基础设施付出大量资金成本,而且容易引发巨额成本超支问题。 蒙特利尔举办1976年奥运会造成了12 亿美元赤字,导致随后20年城市财政瘫痪,成为众所周知的“蒙特利尔经济事件”,严重影响了1984年奥运会申办。

澳大利亚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花费超过20 亿澳元,其中为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新建的澳大利亚体育场的投资额为3.07 亿澳元,为篮球和体操项目新建的超级穹顶的投资额为1.97 亿澳元。 新公共管理以缩小政府规模、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效率等为实践目的,是对公共行政范式的变革。 为了提高体育设施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澳大利亚体育场和超级穹顶引入新公共管理理念,采用了PPP 模式进行采购。 但政府仍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中Abigroup 公司投入5 500 万澳元,获得超级穹顶3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入1.42 亿澳元,占总投资额的72%,仍然是建设费用的主要承担者。 此外,为了吸引私营部门投入资金,政府出资6 300 万澳元建造停车场作为配套设施,背离了减少公共投资的初衷。 依据1997年的物价水平,造价2.25 亿美元的体育设施每年的运维费用超过200 万美元,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30年使用寿命中产生的运维费用也会超过建设额度的30%[34],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3.2 大型体育赛事的短期需求造成长期运营利用率不足

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功能混合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 体育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是服务导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短期赛时使用和长期运营需要成为利用体育设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关键要素。 大型体育赛事在短暂举办周期内需要承接大量代表团成员、技术官员、赛会服务人员、协同部门成员等,对体育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承载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然而,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兴建的体育设施和配套设施通常会超出城市未来的需求。

澳大利亚体育场的观众坐席数量为11 万个,2003年改建后坐席数量仍然超过8 万个,赛后面临严重的使用率不足问题。 澳大利亚体育场在1999年建成后,举办过国际、洲际和俱乐部级别的橄榄球、板球和足球比赛,其中仅有两场板球比赛的到场观众超过10 万人。 澳大利亚的人口总数为2 500 万左右,澳大利亚体育场的规模超出了悉尼长期发展需要;英式橄榄球联赛对观众坐席数量的需求不超过2 万个,而1 万个观众坐席就符合足球联赛的需求。 没有足够数量的大型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导致澳大利亚体育场在绝大部分时间中处于闲置状态,自投入运营每年亏损超过1 500 万澳元。 超级穹顶的观众坐席数量为21 000 个,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室内体育设施。 同澳大利亚体育场一样,赛后利用率不足致使超级穹顶投入使用后每年亏损超过500 万澳元,规模过大是其赛后利用率不足、运营亏损严重的主要原因。 悉尼几乎没有需要1 万个观众坐席的室内大型节事活动,如果选择超级穹顶来举办体育赛事或演艺活动,将有超过半数的坐席空置,不仅会增加举办成本,而且会影响大型节事活动的现场效果。 虽然NBL 联赛悉尼国王队将主场搬迁至超级穹顶,但NBL 联赛每个赛季只有十几次主场比赛,而且到场的观众数量一般不会超过5 000 人,该举措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超级穹顶的使用效率。

3.3 体育设施存量超出职业俱乐部需求导致场馆闲置

美国职业体育联赛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垄断特征是美国城际职业体育的特殊背景。 观众对职业体育的热爱使地方城市的需求大于职业俱乐部的供应数量,俱乐部具有选择主场所在城市的权力,为特许经营权的销售提供了前提条件。 地方政府为了争夺职业俱乐部的特许经营权,会资助专业体育设施建设,并向职业俱乐部提供巨额补贴。 城市拥有职业俱乐部不仅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税收、提高公民收入,还可以获得公众自豪感、城市声誉等非货币资产。 1987—2003年,美国投入超190亿美元用于全国80%专业体育设施的新建或重建,其中地方政府投入136 亿美元,占比高达71%[35]。精心设计的体育设施可提高城市竞争力,获得职业俱乐部的特许经营权来刺激城市的复兴,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美国NHL 联赛在2005年以前已经获得27 亿美元的地方政府资助,其中体育设施建设和特许经营费的占比分别为72%和5%[36]。

体育设施作为准公共物品,同时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 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使体育设施的经营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将体育设施与高现金流的休闲、商业等产业关联,利用生产和销售的可能性,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并提高附加值。 体育设施服务职业联赛不仅可以为俱乐部和运动员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可以推动城市更新,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美国职业俱乐部搬迁主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城市之间开展职业俱乐部特许经营权的竞争时,失败的城市及其居民将遭受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职业俱乐部搬迁主场会使体育设施成为不可修正的沉没性资产,受限于专业体育设施的结构设计和场地布局,在职业俱乐部缺位的情况下,城市通过竞标来获得锦标赛、交流赛等一次性体育赛事的主办权或承办权,自主承接演艺活动等难以充分利用专业体育设施,导致大量现代化体育场馆得不到充分利用,并产生大量运维成本。

4 体育设施赋能城市更新的启示

我国在城市化发展中建设了大量体育设施,但粗放式决策导致大型体育设施数量超出市场需求边界,而群众性体育设施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达标,体育设施实际供需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为了举办2023年亚洲杯,我国8 个城市新建了体育场,2 个城市翻新了体育场,这些体育场的投资额普遍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37]。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亚洲杯异地举办,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兴建的体育场不仅没能如期承接大型体育赛事,较长运营期中缺少足够数量的大型节事活动,还会导致为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兴建的专业体育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稀缺的公共服务资源严重浪费。 以国际实践反思作为优化我国体育设施治理逻辑的依据,可以提高体育设施的公益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利用体育设施的正向溢出效应,在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群协同发展方面提供借鉴。

4.1 扩大公私合营的内涵与外延,拓展融资渠道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的核心职能。 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大,运营周期长,经营难度也大。 国外体育城市在利用体育设施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引入了PPP 模式,政府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管理的中心,在宏观决策和监督方面具有优势,希望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私营部门对市场机制边界的动态变化更为敏感,在微观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具有优势,期望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 公私合营改变了政府和私营部门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对立或从属的关系,扩大公私合营的内涵与外延,积极响应两者的差别优势,不仅可以解决体育设施的融资问题[38],还可以更加灵活地为使用者提供产品和服务[39],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40]。

利用体育设施的正外部性,鼓励私营部门创新融资渠道,可以有效改善政府财政困境,为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等环节提供财务支持。 首先,设立专门管理平台,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并为私营部门融资提供增信。 其次,体育设施的营收能力薄弱,探索PPP 与EPC 综合打包,将体育设施附近的休闲、酒店、商业、居民区等土地开发权移交给私营部门,可以提高私营部门的投资动力并保证投资回报。 再次,引入金融工具,拓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ABS)、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证券化途径,可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运作效率,并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4.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理性建设保证赛后长期运行效果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仅考虑大型体育赛事赛时使用,会超出城市发展的长期使用需求。 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城市发展的长期计划,才能超越大型体育赛事的短期影响,发挥体育设施对周围环境积极和持久的溢出效应,确保永久性体育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在功能和经济上的长期运行效果。

实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1)跳出大型体育赛事自身需求,将体育导向的计划与城市其他领域的计划相结合,制定城市整体、长期的发展规划。 城市更新的目标并不是举办一次性大型体育赛事,而是以大型节事活动来促进城市的持续改善。 从城市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非体育成果远比体育设施遗产更重要,制定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更新中不确定的竞争环境。2)避免新建过量体育设施,多方面创造需求提高赛后利用率。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对体育设施的短期使用需求通常超出城市的长期发展需要,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非必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非永久性结构设计,缩减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利用存量设施,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成本,还可将改扩建的基础设施融入城市生活结构。

4.3 以实际需求建设体育设施,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体育设施作为催化剂对临近的零售业、商业和住宅开发具有正外部性,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职业联赛和专业赛事更可以带动交通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惯例性职业联赛和一次性特征明显的高水平赛事的市场存量是有限的。 如果政府实施不完全理性决策,超出实际需求建设大型体育设施,不仅会浪费稀缺的公共资源、造成经营难以为继,使得规划设计不符合实际需求、交付标准制约长期运营需要等,还会使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产生不可修正的沉没成本。

受到建筑结构和场地布局的限制,体育设施只能在有限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内产生有限的经济收益,但体育设施的溢出效应使其具有效用最大化的能力。 建设满足职业联赛和大型体育赛事需求的专业体育设施并非是城市更新的唯一选择,创新以体育为核心的综合体商业模式,可以实现广泛多样的经济影响。 首先,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供一站式体育产品和经营服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获得共享收益,并通过提高附加值来获取变动收益。 其次,利用多业态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优势,提升体育设施的整体竞争优势,整体规划可以提高使用效率、促进商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重组。 最后,实施两部收费制。 在满足公共物品定价需求的同时,利用边际成本优势获取更多的收益,有可能同时实现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实现体育设施的经营利益累积。

5 结语

本研究对国外典型体育城市建设的经验进行归纳,并对国际体育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我国体育城市的建设路径以及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为城市再开发的工具,体育设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中的应用范围已经显著扩大,产生的经济效益范围广泛,在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土地价值、优化城市环境、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的效果明显。 体育设施能够完善社会福利,提高社会效益,并且有助于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质量和健康素养,从而在人力资本储备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正向促进城市更新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私营部门的投资和运营可以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等不同维度的体育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城市更新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进一步完善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城市更新的实践提供战略性和先导性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城市更新体育赛事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TOD/城市更新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