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中学附属小学 王 娟
■郑州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 王鹏妹
德育在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郑州高新区”)积极践行区域一体化大德育观,建构了党建立人、课程树人、活动育人、文化润人、管理助人“五位一体”大德育格局。笔者以该区为考察对象,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以及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郑州高新区通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就近挂靠等方式,全面完善基层党组织系统;设立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协会、成立学前教育集团,组建民办教育第一党支部,并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配驻党建指导员,打通民办教育领域的党建壁垒。如今,覆盖84 个基层党组织、1738 名党员、近10万名师生的党建工作网络已成熟运行。
郑州高新区通过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等,让党的教育方针根植教职工心中,并搭建“4 党委8 总支72 支部”党组织网络,引导广大教职工深耕教育一线,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广大少年儿童道德思想教育的引领者。
在积极探索中小学校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郑州高新区成立中国少年先锋队郑州高新区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度、建立区级团教协作长效机制,把少先队纳入全团“三力一度”工作格局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少年儿童分批入队、少先队推优入团、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流程,该区把共青团员发展的标准和程序内化为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等,让推优标准有形化、推优过程激励化、推优结果持续化,构建传承红色基因全链条。
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郑州高新区积极推进“专业德育课程、特色德育校本课程、融合德育的各学科课程”三维共建工作,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成效。
牵手郑州大学、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坚持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全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先行实验进程;按照小学阶段 “重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打牢思想基础”的思政教育目标,以梯次结构循序渐进,实现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学活动,建立教师交流、互动机制。
各学校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把道德规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融合,增强“大德育”和课程树人的成效。如长椿路小学的“翰墨轩”校本书法课程,以字润德,挖掘汉字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借助翰墨润泽人生。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同向同行。郑州高新区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并将不同的教育主题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中,构建“一个目标、两部引擎、三级联动、四类课程、多维平台”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推进实践模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担当意识。如今,郑州高新区已有12 所省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红领巾爱劳动”等劳动课程声名在外,20 多项教学成果获得省市级奖励,相关总结、论述性文章被多家国家、省级权威教育期刊收录。
活动是德育的生动载体,也是达成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秉承着“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郑州高新区坚持节日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效果化,构建“1+12+X”德育活动体系,即一年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一校一品牌,让广大中小学生年年有成长、月月有进步。
各学校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力求每面墙壁、每个宣传窗、每张黑板、每条走廊都有育人作用。比如,该区行知小学从环境育人视角出发,将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故事融进10 余处校园场所,营造出良好育人氛围。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健全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该区郑州大学实验小学的“小水滴”班级文化,扬水滴精神、建卓越班级,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郑州高新区坚持将文化立校和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以阅读文化助力学校实施人文教育、培养文化新人。当前,该区建有学校图书馆22 个,建筑面积约7485 平方米,配有学生必读书目6.8万册、教师学科推荐书目4.7 万册。此外,该区网络安全科技馆等单位携手建设校外读书基地,为广大师生、家长打造出小而美、效能高的阅读空间。
在管理育人的整体建构中,郑州高新区强调理念认识的一致性、参与方式的协调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的长远性,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潜移默化中促进广大师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自我内化、学习上自主合作、生活上自我管理、行为上自我矫正四方面,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育的全过程,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生长、自然绽放。
搭建各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专业成长平台,全面推动班主任素养提升工程走深走实,建好、建强德育队伍。同时,淡化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界限,采用全员导师、全员育人机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能。
依托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题项目,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并聚焦“五大维度、13 个关键指标、各学段不同的核心观测点”,形成梯度清晰、有机衔接的评价内容,让孩子的每一段成长都能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