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钦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 年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今年5 月29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做出重大部署。这标志着,教育强国的建设已经步入了新征程,迈开了新步伐。
本文从三个方面就教育强国建设蕴含的时代价值、理论逻辑及实践密码作一简要阐释。
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多重的时代价值,蕴含着支撑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内在价值逻辑。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和世界“变局”之变,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先导地位愈加突出,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愈加重要。
较之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教育强国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有效途径更显有效,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强国是先导中的先导、基础中的基础、支撑中的支撑。
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还是人才高地建设和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形成,无不需要教育强国的强力支撑。没有教育强国的支撑力,就不会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结果,更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
教育强国的支撑力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教育强国建设是服务 “两个大局”的重要支撑。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教育强国,方能在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变局中泰然处之、风雨无阻。二是教育强国建设是“两个中心”的重要支撑。无论是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唯有教育强国,方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稳如泰山、行稳致远。三是教育强国建设是科技强国、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所必须依赖的科技、人才和创新无不系于教育,无不依赖于教育强国。从根本上说,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这一使命和责任的基本表征,就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必然要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要义。提升教育质量,强化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对教育强国建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全新意义、全新责任。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胸怀“国之大者”,致力于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建设实践,投身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实践。可以说,在新时代,能够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期待,都更加迫切。
当然,建设教育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伟大系统工程。理论上需要精准回答何谓教育强国,为何建设教育强国,以及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基本表征、本质特征以及判定标准等重大问题;实践上需要不断回应教育强国规划建设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回答究竟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如何建成教育强国等现实主题和时代命题。
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值得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探讨这些理论问题,有必要首先回答何谓教育强国,更需要精准领会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战略目标、判定标准、关键指标、重点任务、根本保证、实施路径等。
从呈现的结果来看,所谓教育强国,是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状态和程度。此时的状态表征,不仅彰显着教育的内部自生能量增强,还彰显着教育对外部支撑能量的增大。就过程而言,教育强国是指通过教育自身能量的持续强大促使国家繁荣强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已经跃居全球第23 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目前的教育状态仍然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起步阶段。那么,教育强国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 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性,二是系统性。所谓整体性,即教育强国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不同类别和领域,而且包括各个市县乡村,乃至社区教育等不同区域和地域。所谓系统性,即教育强国包含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全面形成、教育支撑国家发展能力全面有力、教育国际影响和地位全面提升,以及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等各个方面。教育整体和系统的强大,客观上需要有更大的教育创新能力、更强的教育体制机制活力、更加公平有效的教育结构布局、更高水平的教育国际化程度、更加强大的教育综合实力和教育竞争力,以及更为鲜明的教育质量特色等支撑要素和条件。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首先在明确教育强国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重点任务。所谓重点任务,就是总书记强调的服务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而能否始终坚持优先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优势,能否坚定不移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教育强国建设时时刻刻地放在心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在资源优先保障、经费优先投入上,落实在引领人民大众积极投身教育强国的实践中。
建设教育强国,更需要明确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指标、实施路径。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教育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密切相关,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因为,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则是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完成的关键指标。教育强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一系列关键指标、关键要素的支撑,科技、人才、经费等无不都是教育强国建设所必需的重要支撑力量。而这些支撑力量之源,便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的奋斗精神。
教育强国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回答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时代命题,即找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密码之所在。其中包括对建设过程所面临困境及其原因的充分分析和把握,对支撑要素和组织保障等问题的充分认识,对破解难题和建设路径的充分准备。
毋庸讳言,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不可能不遇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困境和问题,包括教育治理的系统集成之困和体制机制的深层改革之困,也包括办学经费和资源融合之困及育人环境的文化创新之困。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理念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破解教育强国建设困境的密码就不难找到。
与此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兴教强教与制度创新的内在规律,积极营造探索教育规律、鼓励创造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尤其是要创新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区域自身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公平导向下的资源配置机制,抑制教育场域中的机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行为。从根本上破解资源配置机制、教育评价制度体系、教育治理体系能力、教育结构布局等难题,坚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制度。
最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需要克服纯粹的经验主义意识和倾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形成符合各地、各类自身办学实际的系统集成教育治理理论。随着教育系统的日趋复杂化,教育理念和功能的日趋复杂化,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教育世界、统观全局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并形成“系统集成教育治理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中心思想、共同富裕思想和教育公平思想,统筹均衡教育资源分配,尽快改变教育资源稀缺的现状,破解教育资源瓶颈的现实困境,全面改善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教育差距,并创新形成“教育资源平衡配置理论”也十分迫切。特别是,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教育外部的多元动力支撑和经济实力的推动,更离不开教育内部的动力集成和作用发挥,内因才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据。除了内部和外部的动力因素发挥作用,教育强国建设的结构动力、机制运行力也尤为重要,没有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互动机制,教育强国建设的效率也难以提高。
为此,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优势,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面提升教育系统、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专业学会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强国重要性的价值认知,深入研判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所处的方位、具备的优势、存在的差距、面临的短板和弱项等,并明确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包括: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实做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保证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做优铸魂育人工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体系从“有”到“优”、由“优”向“强”,积小成为大成,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三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破解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努力让14 亿多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五是遵循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坚持立足基本国情、省情,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努力实现教育自身实力的持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六是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更加广泛和积极地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用中国故事和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教育的话语权。七是构建与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更加完善的教育治理制度体系。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适逢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时代,应以敬畏之心、振奋之情,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