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畅婉洁 徐英子
“孩子生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优势和与众不同的特质。”
走进小丽的家,窗明几净,悄无声息。在不小的空间里,行走时衣服的摩擦声显得格外刺耳。
小丽妈妈压低声音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小丽的情况,不时停下来竖起耳朵留意着卧室里的动静。听到毫无动静后,她几乎不可察觉地松了一口气,继续轻声和记者聊天。
“她从小很安静,安静到我根本不知道她不想活着。她才14岁,以后可怎么办?”
回忆起女儿两次试图轻生的经历,小丽妈妈泪流满面。在小丽被确诊抑郁症后,小丽妈妈再也不逼迫她学习了,“不上学,不出门,她对什么都没兴趣”。
结束谈话后,小丽妈妈打开一个微信群,跟群友分享小丽今天的状态。
这个微信群自发聚集了一群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而一筹莫展的家长。在群里,家长们分享着孩子每天的状态和变化,互相支招,互相鼓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待——明天孩子就好了。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的人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人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以免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这么小怎么就抑郁了?”“我的孩子明天会好吗?”“孩子还能不能恢复正常?”……
一边是家长的疑问,一边是被困住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困住了这些孩子?他们能不能走出困境,又该如何走出困境?
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在网络和线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等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公众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的了解。
因为抑郁,不出家门,不吃不喝,甚至跳楼自杀……抑郁,如今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时髦词。
走进北京某三甲医院精神科,《民生周刊》记者和候诊的家长们聊起孩子的表现。
不少家长说,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把“抑郁”挂在嘴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抑郁,现在看到新闻很多小孩子跳楼自杀,都很害怕,怕他们真的生病在求救,但也担心是不是就是一时的情绪”。
抑郁是不是一种情绪病?是否能靠调节情绪来缓解?
“抑郁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抑郁症则是一种心理疾病,性质不一样。抑郁情绪是我们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低落状态,可能会在短期内缓解或完全消散;抑郁症则是一种持续两周以上不能自行缓解、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兴趣减退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还有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等。”北京市大兴区精神卫生保健所副所长李朝晖说。
“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抑郁症?
“第一,看病程持续时间,我们一般界定抑郁症的病程持续时间是两周。第二,看是否会影响社会功能。比如,有些人有洁癖,但他只是在生活中有这些行为,并不影响别人以及自己的正常工作,这就不能界定为疾病。”
李朝晖说:“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干预得到缓解,抑郁症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和进行心理治疗。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生理问题,如5-羟色胺水平低于正常人。所以,抑郁情绪是正常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产生的情绪反应,而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积极治疗和干预。”
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精神专科和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人数逐年递增,呈显著上升趋势。
“我和她爸爸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之前想她最差也得和我们一样考个名牌大学,后来发现她学习成绩上不去,就想着能上个大学就行。到现在,我就希望她能好好活着,开心地活着。”
这些年,小丽妈妈对女儿的期望值逐渐降低,只希望她可以“正常”起来。
大兴区心康医院心理科主任杨喆至今还记得一名前来咨询的家长。
“拿了一沓检验单,说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不能好好学习,老师怀疑智力有问题。后来经过跟孩子的几次沟通,结合智力测验结果判断,他确实对学校里的知识存在学习障碍,但动手能力特别强,能做出非常美味的饭。他觉得自己当个厨师会很快乐,而父母希望他‘正常’一些——成绩优异、考学工作、出人头地。所以,孩子‘生病’,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他的优势和与众不同的特质。”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家庭。每个“生病”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从医17年,杨喆对这句话深有感触。
“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时期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对现在的家长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的孩子和30年前的我们不一样,作为家长,自然也不能跟之前一样。家长要与时俱进改进思维观念和教育方法,保持对世界变化的尊重,对孩子世界的理解,才能跟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杨喆说。
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包括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在内,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是导致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不仅错失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时机,还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杨喆看来,心理科就诊人数增加的原因,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使大家对心理健康逐渐重视了。
开通热线电话、开展线上咨询、进社区进校园办活动办讲座……这些年,杨喆组织参与了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推广工作。“孩子的认知在提高,家长也逐渐会听我们的一些建议,更新自己的认知。我们还会定期在辖区学校开展义诊活动,孩子们有困惑都可以跟我们聊一聊。”杨喆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们在释惑后青春洋溢的笑脸,那是希望,也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