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阴市高新区为例

2024-01-10 06:54张艺嘉陶靓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3年12期
关键词:江阴高新区制造业

张艺嘉,陶靓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 214405)

0 引言

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升级优化在全球掀起了数字经济的旋风。2017年“数字经济”的概念首次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该报告中提出,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将引导中国制造业迈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业已经成为各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各地政府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刁爱军等[1]分析贵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认为转型受到企业规模小、人才稀缺等因素的制约,提出通过打造龙头企业、优化人才队伍增添发展动能。赖熹姬等[2]从宏观角度剖析南昌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认为需要以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制造业群等措施解决创新水平欠佳、转型力量不足等问题。邵怡菁[3]从宏观角度指出无锡制造业数字技术资源不到位、部分企业突破困难,提出研究核心技术、技术共享融合等建议。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阴经济的主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阴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推出了全面实施《“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显然,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对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利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江阴高新区制造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利用好高新区的现有优势激活制造业的发展潜能为研究目的,探索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数字经济赋能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江阴高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与现状

1991年,江阴高新区的前身——江阴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据统计,2022年江阴经贸合作洽谈会期间,48 个优质项目签约高新区,项目投资达407 亿元。在过去的30年中,高新区的区域总产值已超过1 000 亿元,并且成为排名第一的百强先进制造业园区。与此同时,高新区努力确保企业的创业主体性,帮助企业在投入、研发、市场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截至2022年底,江阴高新区的6 家企业数字服务的年销售额超亿元,9 家超5 000万元,11家超1 000万元。

1.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开展

目前,已有1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多个省级平台、技术中心、省级试点融合企业、省级明星企业落户高新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后,员工人数平均减少16%,运营成本降低19%,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4%,生产效率提高23%,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到2024年初,将会出现20 家以上省级新型工业互联网工厂、20多家智慧空间、多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省级星云企业等。

1.2 政府牵头激励企业加大投资

2022年,江阴高新区发布《数字化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推出企业智能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引进智能重点项目、培育数字化试点示范、以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等十大举措。继续完善“免费诊断+投资补贴+品牌激励+产出激励”的扶持政策,有机对接各项资源,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智慧数字化转型。目前,已立项的基础建设项目投资见表1。

表1 高新区基础建设项目投资

这些投资项目为江阴高新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未来5年,江阴高新区预计新增100 万m2的科技创新载体。聚焦“1+3+1”产业发展规划,在新材料、大数据、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打造五大主题产业园,按照“五位一体”的结构,全面推进主导性、特色性、战略性产业群。

1.3 数字经济GDP占比逐年增加

根据2020年高新区发布的《江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以2018年作为100指数的基期,近3年高新区的创新引领维度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提升9.26%和29.44%;产业升级维度截至2022年底提升至109.42%。截至2020年底,江阴高新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高新区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35%,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63%。到2022年底,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8%。2022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共1 069 件,比2021年增长了39.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28 件。到2025年,以工业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超50%以上。根据江阴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1~2月份,与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相关的投资约7.05 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全部的投资高15.8%,拉动投资增长1.8%;其中,超大规模项目投资达6.71 亿元,同比增长36.4%[1]。江阴市高新区2023年1~2月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投资统计见表2。

表2 高新区2023年1~2月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投资

1.4 优质创新人才不断汇集

创新离不开人才,尤其是优质的人才,江阴高新区制造业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依靠的是源源不断融入的人才。目前,江阴高新区坚持通过项目吸引人才,坚持“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创业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理念。以昆承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加入江阴高新区为例,该公司在2021年入驻高新区创业园,成为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昆承新材料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由归国创业博士团队领衔,致力于纳米新材料的研发,核心纳米纤维产品的年销售额超3 000 万元。类似这种“企业+人才+产业”的模式,强势推进了“科创江阴”的建设。此外,江阴高新区政府出台了技能人才补贴、人才补偿补贴、人才落户补贴、青年人才补贴等多项扶持人才政策[2]以及“盘龙人才”品牌政策,进一步完善项目资助、工资补贴、安家补贴等,力求打破各项限制,拓宽用人路径,吸引人才集聚。高新区政府积极探索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吸引人才、以企业吸引人才的模式,配合一系列优质、灵活的人才吸引政策,集聚国内外的高端人才。

2 江阴高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江阴高新区作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其发展现状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省高新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2.1 传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

以江阴高新区为代表的以工业强县(市)为依托、由经济开发区转型而来的省级和国家级高新区,大部分都面临传统优势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挑战。一方面,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纺织、化工、冶金、金属新材料制造加工业在吸纳区域劳动力就业、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及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新区部分制造业相关产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境,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等环节存在诸多短板,产业科技创新应用不明显,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模式的探索存在疑问[4]。国内,传统制造业的增长继续依靠政府投资、出口退税支持和人为压低生产要素成本,但这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难获利;国际上,传统制造业面临产品和市场的双重竞争,因此不可错失技术进步及产业变革的机遇。

2.2 创新平台仍待突破

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是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的关键引擎。江苏省新设研发机构400多家,大部分位于高新区,是提供技术服务、科技服务和孵化科技企业的重要力量。以江阴市高新区为代表的苏南高新区依托区域资本优势,吸引并建设了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在不断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过程中,一些共性问题开始显现。

(1)项目实施难。苏南高新区在创新平台的存量振兴和增量布局上很难统筹兼顾,在吸引创新平台方面存在运营模式混乱、资金支持不足、项目实施不到位等问题。

(2)产业整合难。以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存在产业技术创新供需关系不紧密的问题;部分知名大学参与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新区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

(3)人才引进难。一些新成立的研发机构兼职人员多于全职人员,导致研发团队不稳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一些龙头企业相比,新建的研发机构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空间,造成技术、市场等专业人才来不了、做不好、留不住。

(4)高效运营难。一些新成立的研发机构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强,缺乏塑造产品优势的能力,更多依靠财政资金维持运营,无法独立创造效益。一些新型研发机构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不够清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物质为基础,造成内部合作机制不佳、利润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5)绩效考核难。缺乏统一的省级新研发机构绩效考核方法,部分领域考核方法“大而全面”而不是“细而具体”,缺乏动态奖惩机制,优胜劣汰机制难以实现[5]。

2.3 创新环境需要继续提升

区域创新环境优势的持续提升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核心要素之一。苏中、苏北地区的部分高新区也具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逻辑,通过重大项目吸引轻科技创新;苏南高新区的一些创新政策需要先行试验,需要进一步拓展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的思路。很多高新区在创造创新环境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机构改革不顺利。全省大部分高新区依托县(市)为基础,无论是在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都面临自下而上的推进障碍。苏南自创区改革仍处于探讨酝酿阶段,相关措施试点和政策红利落地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确认。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新区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注重微观经济学的“均衡价格”“边际投资”等“帕累托最优”的发展取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不会投入[6]。

(3)开放协同创新效果不明显。由于高新区制造业行业创新技术的开放与共享水平不高,地区数字化转型依然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制造业产业群,从而制约了制造企业数字合作与协同创新的效率,影响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4)创新资金支持不足。部分高新区利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区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金融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无法形成满足创新链需求、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7]。

3 江阴高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策

3.1 深化改革,加强园区活力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高新区利用县域一体化改革试点机会,加快改革步伐,完成了“区街一体化”改革;同时,成立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2440”目标,即企业2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4个工作日获得不动产权,4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此外,探索“证照分离”改革,逐一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部门,成立“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组,以此放松市场管制,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

在开发开放方面,高新区鼓励企业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协议利用外资超过10 亿美元,注册外资达到5.84 亿美元,利用外资再创历史新高。加快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3.2 升级战略,突破平台瓶颈

江阴高新区构建了主导产业、科技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基金、配套政策“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带动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努力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围绕“1+3+1”先进制造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进程。总投资200 亿元的互联天一动力电池及系统、总投资15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主题产业园、总投资100 亿元的长电晶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总投资22 亿美元的盛和精卫高端密封检测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如今,江阴高新区已有28 家企业营收超过10 亿元,其中1 家超1 000亿元,4家超100亿元。

3.3 政府助力,帮助企业转型

支持传统企业转型发展是政府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高新区政府计划从3个方面帮助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转型过程中所需的人才支持、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和软件、硬件支持;二是落实政策支持,实施产业数字经济发展、集成电路设计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服务对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资源,使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4 结论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从生产要素配置、生产关系重构、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倒逼制造业实现转型与升级,使江阴市高新区制造业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就现阶段情况而言,江阴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传统制造业转型难关重重,创新能力略显薄弱。为解决转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高新区制造业应紧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特征,找出问题根源,明确转型方向,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采取深化经济改革、实施先进战略、政府提供帮助等措施,助力制造业突破困局,实现长远发展目标,为高新区未来发展寻求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建议停留在宏观层面,相关制造业企业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

猜你喜欢
江阴高新区制造业
魅力江阴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登江阴黄山要塞》
遂宁高新区
江阴特产——马蹄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