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莉
语文要素“点面结合写场面”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认识哪些是场面描写,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出这些场面,并将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在表达实践中,进而达成学习目标。笔者以本单元课文《开国大典》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策略。
用文字对某个具体场景中的情景、环境、气氛、人物活动等进行描写的结果就是场面描写。点面结合则是场面描写的常用表达方法。
比如,课文《开国大典》重点描写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中国人民迎来当家做主的无比自豪、无比激动的情感充溢在字里行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描写的主要事件:早上六点至正午,群众入场;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庄严宣告;接着依次进行的活动有升国旗和鸣礼炮、选读公告、阅兵式;傍晚,进行群众游行;九点半,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按照活动顺序概括开国大典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在《狼牙山五壮士》中学习的场面描写知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比较,明确在开国大典过程中,作者重点描写的场面有哪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就能得出答案:课文中详细描写的事件都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场面,如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等。这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场面描写的初步关注,为进一步学习文本中的典范表达找准目标。
对于课文《开国大典》中出现的多个场面描写,教师需要选择更具典范意义的场面描写指导学生学习,余下的场面描写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目标要求看,举行典礼与阅兵式在表达上更具典范性,自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
在学习举行典礼的表达中,教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注意用不同线条标注“点”与“面”的表达,通过师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场面的强烈震撼感。在这一场面描写中,“点”如引线,言简意赅,毛主席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就是一个突出的“点”;引爆了震撼世界的面:“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齊投向主席台”“……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样浓墨重彩表达的“面”,让开国大典的环境、气氛都处在欢乐沸腾之中。有了上述体会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炼这一典范表达中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在“点”的描写方面,人物的选择是群众最敬仰和爱戴的毛主席,行为选择宣告新中国成立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事,具有引爆“面”的巨大能量;在“面”的表达上,以三十万人、全国人民为呼应,通过掌声、目光、欢呼声和跃动的心,在层层推进中对“点”进行回应,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壮阔场面。
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积累表达方法不是目的,学会运用表达方法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表达方法学习也是这样,还需要教师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逐渐内化成相关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熟悉的比较大的活动场景,如学校运动会、“六一”庆祝会、新年联欢会、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回忆当时的天气、气氛、环境以及相关人物的活动,结合教师播放的精彩视频,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当时的场面。学生写的时候要想清楚,可以采用课文中的哪种点面结合的方法,确定以写点为主,还是以写面为主,写好后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重点看有没有写出场面感,有没有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总之,落实“点面结合写场面”这一专项训练,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不同的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在表达实践中迁移运用,形成相应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