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摄影对大学生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

2024-01-10 02:03马远张玥唯蒋政强
创意设计源 2023年5期
关键词:治疗师感官摄影

马远,张玥唯,蒋政强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抑郁情况分析

抑郁和焦虑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精神卫生疾患。在抑郁症患者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1]。抑郁症会对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学术表现、人际关系等造成一定的影响[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选择聚焦大学生抑郁症这一话题。目前轻度抑郁症较少受到关注,若不及时治疗,其症状通常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3]。而轻度抑郁症的诊断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二)盲视摄影概况

盲视摄影,指由视力受损或失明的人拍摄的摄影作品。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视觉障碍者开始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常见的便是现实摄影和艺术表现,部分视障摄影师试图与视力正常的观众分享他们的作品,展现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的感受或体会,也有部分视障摄影师试图捕捉反映其心理状态的图像,这种方式被称为“心灵之眼”或“灵魂之眼”。在拍摄时,视障摄影师并不追求捕捉物体原本的样子,而是受感官和记忆的启发,专注于艺术、创造力和自由感的表现。

盲视摄影的非视觉触发本质上是有形(触觉、嗅觉和听觉)和无形(记忆和知识)的结合[4]。近年来,视障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周围环境的展现提供了独特且有价值的观察角度。这些作品不仅在视觉上令人惊叹,更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与感官体验。Rosita McKenzie 是来自新西兰的视障摄影师,他以触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富有吸引力的触觉照片,他的摄影作品展被视为“感知的实验室”[5]。Evgen Bavcar 来自斯洛文尼亚,他12 岁时失去了视力,凭借记忆和其他感官捕捉周围环境的本质,创造出具有强大视觉效果的图像。Evgen Bavcar 认为,摄影为他提供了一种改变既定感知的方式[6]。此外,一个名为Sight Unseen 的艺术平台,专注于展示世界上杰出视障摄影师的作品。这些视障摄影师通过质疑视觉的本质,以及平衡视觉、失明和隐形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新的艺术领域。总之,视障摄影师通过自己的作品,挑战了视觉在摄影中的绝对作用,并呈现了用人类感官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范畴,还通过记忆和知识等无形元素进行丰富和补充,这一挑战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义摄影艺术中的感官体验。盲视摄影作品展示了多感官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非视觉感官,凸显了人类创造的无限潜能。

(三)表达性艺术疗愈概况

表达性艺术疗愈是一种多模式的疗法[7],被称为“以人为中心”的艺术疗法[8]。同时,表达性艺术疗愈也是一种多维度的方法,涉及心灵、身体和情感等方面,以及直觉、想象、逻辑和线性思维等方向[9]。表达性艺术疗愈被证明在增强沟通技巧、缓解焦虑,甚至减轻癌症患者身体疼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10]。然而,艺术疗愈师、患者和艺术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11],使得表达性艺术疗愈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经历,以及患者各自情绪的承受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程序,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转变。因此,为患者创造一个自由交流的特定或特殊空间成为艺术疗愈的重点[12]。寻求特殊的艺术手段也成为表达性艺术疗愈的研究方向,盲视摄影正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将盲视摄影的实践成果与艺术疗愈相结合至关重要,可以推动非视觉感官刺激在艺术疗愈中的应用,进而寻求更多有效的表达性艺术疗愈手段。目前盲视摄影较少运用在艺术疗愈中,笔者基于探索更多表达性艺术疗愈方式的前提,提出了结合盲视摄影的艺术疗愈方案,以揭示盲视条件下艺术实践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实践呈现特殊的非视觉感官视角。以 50 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两个对照组,分别接受表达性艺术疗愈(盲视摄影)和语言式疗愈,随后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验证。本研究是为证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艺术实践能否帮助患者表达内心的情绪,并且使表达出的情绪转换为隐喻元素进行再创作,这样的艺术实践是否有助于对轻度抑郁症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二是盲视摄影能否帮助轻度抑郁症患者表达内心感受或反映其情绪。

二、研究框架

(一)艺术实践概述

为检验盲视摄影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基于非视觉感官的多维度、多空间感官互动方法进行艺术实践。多维度,指在现实世界中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 所体验到的元素;多空间,指根据现实世界中体验到的一切,在想象世界中进行联想和艺术创作。具体来说,艺术实践包括两个阶段。阶段一是在盲视条件下进行摄影体验,即轻度抑郁症患者根据盲视摄影师的摄影示范,选择三个场景进行盲拍,验证非视觉感官互动。阶段二是在阶段一的基础上,结合多空间元素对摄影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为判断盲视摄影能否表达患者的内心感受或反映患者的情绪,笔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此外,艺术实践后,笔者还对部分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进行了结合照片采访(一种采访技术,参与者在拍摄照片时或之后被问及问题)[13]的半结构式访谈,详细询问了他们有关盲拍实践和治疗效果的问题。比如,当你经历不同的场景时,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图像?图像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你会如何只根据你听到的声音和接触到的物体来描述当时的情况等问题。在半结构式访谈中,主要关注患者在拍照时的思想、行为、反应、体验等,以及盲视摄影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功能。轻度抑郁症患者在访谈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盲视摄影的看法,并结合个人经历阐述了盲视摄影在表达性艺术疗愈中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

视障摄影师的盲拍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本研究至关重要。笔者通过网络平台招募了一位来自上海的视障摄影师蒋先生,与笔者合作进行盲视摄影及二次艺术创作的示范。

笔者以安徽省马鞍山市某大学 50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对比艺术实践前后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笔者在进行艺术实践之前,利用调查问卷对 50 名大学生的平均年龄、性别和症状等进行了初步的统计(见表 1)。此外,笔者还邀请其中的 10 名(6 名女性,4 名男性)大学生参与半结构式访谈,7 名大学生接受了表达性艺术疗愈(盲视摄影),3名大学生接受了语言式疗愈。

三、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过程

50 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被分为两个对照组,25 人为一组,分别接受表达性艺术疗愈(盲视摄影)和语言式疗愈。盲视摄影是整个艺术实践的基调,25 名患者在体验过程中会结合特殊视角进行互动,并在艺术治疗师的引导下利用摄影中收集到的感官元素对摄影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本研究选取三个场景为样本场景,在盲拍过程中,非视觉感官体验及相应的隐喻元素会通过两个空间和三个维度进行表达。第一个空间出现在真实的环境(横向广度)中,第二个空间出现在个人的脑海(纵向深度)中,这两个空间实现了“生物眼”和“心灵眼”的实验环境。同时,视觉、听觉、触觉这三个感官维度相互叠加,在研究过程中会结合图形、光效、音效、材质触感等媒介。第一个维度通过视觉图形反映研究对象实际行为的变化,第二个维度通过声音表达情绪或感觉的变化,第三个维度通过触觉和感觉创造性地表达隐喻元素。

表1 50 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及抑郁症状统计

在第一和第二个维度中,摄影师用相机在各种场景中拍照,并记录环境声音。在视障摄影师和笔者的示范案例中,使用了早晨的公园、早高峰的地铁站和晚上的酒吧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中,单独录制的声音包括公园里的鸟叫和蝉鸣,地铁站的嘈杂声、广播声和人们混乱的谈话声,以及酒吧里的音乐和人们的说话声。在第三个维度中,想象力被表达为一个灵活的隐喻元素。在这个维度(可以理解为脑海中的空间)中,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这些想象可以与现实世界中拍摄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叠加,产生新的视觉或非视觉元素。当患者体验每一个场景时,不同的声音会闯入他们的感官,并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独特的联想,这些联想依赖患者的生活经验(见图 1)。

对视障摄影师蒋先生来说,这一艺术实践体现了不同的隐喻材料被连接在一起的过程。笔者是视障艺术的实践者,将视障摄影师在脑海中产生的不同的隐喻元素进行整合并二次创作,使其成为一系列新的摄影作品,通过不同的维度和空间,识别出视觉冲击表达的不同可能性。首先,通过对照片进行适当的模糊处理,以表现受损的视网膜(见图 2),显示视觉的丧失和减弱,以及反映这些照片是在现实世界中以盲拍的形式拍摄的。其次,将个体想象中的影像叠加在模糊的照片中,通过针戳洞的形式表达触觉(触感类似盲文),以实现现实世界中的隐喻与想象世界的结合。这些孔洞可以被光线照亮,整体图像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见图 3)。从每个场景中选择三张不同的照片来表达和呈现以上过程。最后,根据笔者与视障摄影师蒋先生的交流,提取其脑海中的具体想象并进行二次创作,这种类型的二次创作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二次回忆或从感觉中提取细节。50 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同样进行了盲拍,重点关注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隐喻元素的出现,以及情绪的波动。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艺术实践对表达性艺术疗愈的影响,以及对减轻社会和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验证。

本研究还选择了语言式疗愈为对照组。语言式疗愈是目前校园环境中常见的心理疗法,通过与专业的治疗师进行对话,帮助大学生处理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在本次对照试验中,试验环境是一间安静的办公室,患者躺在沙发上,伴随舒缓的音乐,一名专业的治疗师会对患者进行语言式疗愈。试验结果会与表达性艺术疗愈(盲视摄影)进行比对。在语言引导中,患者会被问及最近的压力来源,为何会感受到狂躁、社交恐惧等情况,以及通过聊天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及情绪。每位患者的引导时间为 15 分钟。

(二)研究结果

图1 盲视摄影的实践流程

图2 盲视摄影作品

图3 光源展示下的盲视摄影作品

在盲视摄影示范中,视障摄影师利用多维度、多空间的理论模型,使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相互连接和交叉,将体验到的场景或感受通过隐喻性的材料或媒介映射到现实世界中。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多维度和多空间相结合,代表了轻度抑郁症患者思考的维度和视角,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患者体验艺术实践的过程。比如,听觉在实践中表现为环境噪声,触觉被描述为体验场景中触摸到的物质,嗅觉被描述为场景中的气味或味道,感觉描述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想(具象感或概念想象),患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细节可以通过互动以象征性或非语言的方式描绘出来。

艺术实践过后,笔者为这 50 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对症状反应比例进行了统计。同时,询问了他们与体验过程和情感表达相关的问题,如在体验盲视摄影时是否根据不同的场景有相应的想象?所有进行盲视摄影艺术实践的同学都表示,当他们听到场景中的声音时,他们的脑海中会产生相应的想象。25 名大学生中,88%的人表示会有画面感,其余人表示可以通过声音识别方位和距离,但没有具体的画面感描述,只有概念性想象。对于多维度、多空间的理论模型,96%的人在观看了盲视摄影范例作品后,表示理解并认为这种模型给了他们启发。在隐喻元素的表达上,44%的人表示在进行盲视摄影时,他们会将经历的情感在脑海中转化为视觉元素,并产生相应的想象。其余人表示,在体验过程中,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记忆、特定的记忆节点甚至一些具体的场景元素联系起来。此外,68%的人表示,当他们刚蒙上眼睛体验盲视摄影的时候,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全感,尤其是在拥挤的地方,其中,部分人表示,这种不安全感会随着体验的深入而消失。84%的人表示,如果有人从旁指引,他们会更受益且有安全感。在体验过程中,72%的人表示在轻微声音或白噪音环境下会感到放松(见表 2)。

盲视摄影过后,患者普遍呈现出如下的感受:(1)盲视摄影时,患者会根据引导将经历的情感和氛围在脑海中转化为视觉元素,并产生相应的想象,这种画面感会根据患者的回忆、记忆或当时的情绪有不同的变化。(2)患者会根据不同的体验场景联想特定的记忆节点,让情绪发泄出来,以缓解不良情绪。(3)在反差环境中连续体验,如连续体验非常空旷或非常拥挤的场景,会让患者有安全感。(4)体验过程中有专业的治疗师从旁指引,患者会更受益且有安全感。(5)体验过程中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根据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表现为心绪不如之前烦躁、有置身事外的感觉等。(6)在轻微声音或白噪音环境下患者会感到放松。(7)患者会在蒙眼无助时不自觉地寻求帮助,缓解社交困难。(8)二次创作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可探索性,二次创作过程同样具有一定的疗愈效果。

其余 25 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大学生中,84%的人认为语言引导的疗效并不十分突出;20%的人认为治疗师的引导对他们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列举前人案例为他们提供参考时;40%的人认为语言式疗愈可能需要长期的引导才会达到某种效果(见表 3)。

表2 接受盲视摄影的 25 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性别及症状统计

此外,笔者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收集轻度抑郁症患者在体验相应的多感官场景(盲拍场景由患者自行选择)时,对盲视摄影这种疗愈方式的了解和反思。以下是 10 位受访者的一些感想,前 7 位接受了表达性艺术疗愈(盲视摄影),后 3 位接受了语言式疗愈。

第一位受访者:“在体验过程中,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哪里,我听到了什么声音,我的脑海里有一个模糊的光影图像,但不十分明确。其实我是高度近视,小时候眼睛就不大好,所以我平时就避免经常用眼睛,很多时候会用耳朵去听。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我更注重周围细节的叠加。比如,菜市场的叫嚷声和择菜声的叠加,给予我丰富的场景元素。虽然我常感到焦躁、压力大,但听到这种声音的叠加反而能让自己稍微平静一些。”

第二位受访者:“在体验过程中,我更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对空间并不是很敏感。比如,我对我体验的地方只有一个大概的想象,当我拍摄时,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同时释放自己的情绪。当我听到自然的声音时,感到很放松,同时会关注声音的来源,也会刻意想象可能的实际画面。此外,由于眼前一片黑暗,我会在想象的基础上叠加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会想象如果在黑色上叠加一个色彩斑斓的透明层次会是怎样的效果?”

第三位受访者:“我选择了在清晨拍摄田野,因为清晨的空气很清新。尽管最近我因为即将毕业要找工作而面临很大压力,但田野里鸣禽的叫声给了我一种宁静的感觉,让我暂时忘掉这些烦恼。尤其是我拍摄那天,下着细雨,这些声音类似白噪音,在我周围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分层的环境。”

表3 接受语言式疗愈的 25 名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性别及症状统计

第四位受访者:“当我体验盲拍的时候,我好像回到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和祖父母住在乡下,我还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玩耍时听到鸟鸣声的情景。在了解示范作品的时候,我知道了‘心灵眼’和‘生物眼’的结合,其实我也亲身体验过。2022 年我做了一个脑部神经系统手术,术后复查时,我接受了造影。在造影过程中,我‘看到’我的神经经脉在发光。然而,此时我的眼睛肯定看不到,我想这可能是‘心灵眼’。麻醉过后,我和医生谈论过这件事,他说在造影时,仪器通过我的静脉时会喷射出一种金色的荧光粉末,使影像更加清晰,我能看到这个应该是幻觉,他说许多病人都有过这种情况。”

第五位受访者:“我想考研,但最近压力太大,导致我常失眠、精神焦虑,我感觉我的情绪不能很好地释放出来,我担心我的情绪会影响到我的学习,其实我用过很多方法(如听轻音乐、聊天等),但都不管用。盲视摄影是一种新颖的形式,我尝试过后觉得有一定效果,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使用。”

第六位受访者:“当我晚上在酒吧体验盲拍的时候,我想起了和前任分手的事情,但心里没有当时那么痛苦了。我常在周末去南京玩,但这是我第一次在南京地铁站体验盲拍。当我盲拍的时候,我真的沉浸其中,好像我周围有一个流动的世界,但我仍然在中心。”

第七位受访者:“这是我第一次蒙着眼睛拍摄,有点害怕,所以我找了一个朋友(没有蒙眼)陪我一起经历并拍摄,这让我有了安全感。我利用‘冥想+盲拍’的方式来体验盲视摄影。最近我压力很大,所以我认为有必要用一些安静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放松。刚开始散步时,我没有方向,很依赖我的朋友,后来我只关心自己的动作,花了一些时间来适应周围的环境。在体验过程中,我似乎更焦虑了,因为周围环境非常嘈杂。当我经历第二个场景的时候,我却感觉异常温和,也许是因为前一个场景的体验放大了我的情绪,第二个场景的声音比较和缓,对比很强烈。我感觉盲视摄影有一定作用,后续我觉得我可能会再次尝试。”

第八位受访者:“我接受的是语言引导,环境很舒服,刚开始我有些紧张,后面比较放松了,但我感觉这种方法并没有缓解我的压力,可能时间比较短吧。”

第九位受访者:“治疗师和我说了一些其他同学缓解压力的方法,同时也和我说了一些让我产生焦虑的影响因素。我之前也试过,比如通过听音乐来舒缓情绪,我觉得不太有用,这种语言引导好像有点用处,但又不太大。”

第十位受访者:“治疗师询问了我一些压力和情绪焦躁的来源,然后利用舒缓的语速对我进行引导,整个过程很舒服。但当引导结束时,我觉得我的压力和焦躁仍然存在,高度集中的情绪似乎又回来了。”

四、反思分析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每位患者对盲视摄影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适用于不同家庭背景和不同生活经历的人。本研究为表达性艺术疗愈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方法,研究结果能够证明盲视摄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患者的内心感受,或反映患者的情绪问题。根据盲视摄影反映的患者情绪,医务工作者对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本研究可以提供患者的经历、态度、状态和结果,但研究对艺术治疗师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

视觉摄影是对光与影艺术的研究[14],与视觉摄影相比,盲视摄影是通过非视觉或感官多模块的方式来体验环境。摄影的目的是创造视觉效果,因此受视觉触发因素的影响。而盲视摄影多关注视觉以外的感官。由非视觉感官、审美经验和回忆(记忆)线索触发的多感官体验是本研究的重点。每个镜头都隐藏着一个独立的时间节点和不同的空间,颠覆了常规摄影的概念。因此,与普通摄影提供的单一摄影作品不同,盲视摄影可以有多种可能,为跨学科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通过对盲视摄影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非视觉感官互动对情感表达至关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盲视摄影在缓解轻度抑郁症症状方面比传统的语言式疗愈有更好的效果。在盲拍和二次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多维度、多空间理论模型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与缓解,通过患者在脑海中模拟身体的运动和动作,或重现曾经的回忆,可以使患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周围的环境,同时直面轻度抑郁症患者发病的原因。在体验过程中,情感在不同的人和不同人的记忆中爆发出来,这也支持了患者的理性想象,探索情感的隐喻细节,可探索性及可变化性较高。同时,非视觉感官和空间想象如网格般交织在一起,指导着实际的视觉和非视觉创作,在帮助轻度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增加艺术实践创作的可能性,二次创作的过程同样针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治愈效果。相比之下,语言式疗愈的体验过程较为单一,且对治疗师的经验、阅历以及人生感悟等要求较高。当然,不排除有把盲视摄影和语言式疗愈结合起来运用的可能性。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一是患者的情绪反应和隐喻成分的呈现都需艺术治疗师的引导,对治疗师的专业要求较高。二是样本数量有限,利用非视觉感官及表达隐喻元素的方式也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不同的实验介质来证实和扩展本研究的发现。此外,实践中有对男女性别的划分,但结果并未体现盲视摄影实践是否会因为性别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增加样本量来验证此点。

五、结语

本研究证明了非视觉感官的互动及隐喻元素的表达在艺术疗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它们为轻度抑郁症患者创造有效且吸引人的体验。患者通过空间想象、非视觉感官互动以及认知,增强情绪的多重表达,达到情绪释放。通过这种方法,表达性艺术疗愈结合感官体验和心理治疗,为个体提供了促进情感愈合和自我发现的非语言交流手段。同时,通过盲视的多维度、多空间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帮助人们感知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潜意识中的隐喻元素,从而达到治愈目的。探索非视觉感官互动的多维度、多空间实践对艺术疗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非视觉感官如何相互作用,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开发出表达、治疗和成长相结合的新途径。由视障摄影师提供的盲视摄影是艺术疗愈和艺术心理治疗的创新手段。研究结果支持对有压力及患有轻度抑郁症,或重度抑郁症早期的青年患者进行认知刺激,并表明需要对这一群体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及进一步利用非视觉感官艺术实践的方式进行有关心理干预的调查。

猜你喜欢
治疗师感官摄影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
精神分析心理学反移情概念的发展及应用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