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大川
(广东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广东肇庆 526100)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维度,其中,健康行为包括预防运动意外伤病、主动适应变化环境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1,2]。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3]。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学习压力、生活变化和心理适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4-8]。现有研究成果已经表明,适度的身体活动能够有效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其中不仅是简单涉及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而且对于增强自我个体效能感和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多数研究是从生理或心理单一的角度去解释这一现象,很少有研究从基本心理需要这一维度去探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基本心理需要作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包含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等多个维度[9],其在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理论依据。
身体活动,作为一种骨骼肌活动,覆盖了工作、娱乐和体育等多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释放,而且能够对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等诸多心理层面的变化产生影响。身体活动已被证明能显著提升心理健康,如缓解焦虑和抑郁、增强自我效能和心理韧性[10]。特别是有氧运动,在情绪调节、睡眠质量改善和减轻生活压力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参与集体体育活动能扩大社交网络,增强归属感和社会支持,这也是提升体育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要素。然而,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受到活动类型、频率、强度等多变量的影响[11-13]。因此,在推广体育活动以提升心理健康和体育核心素养时,必须考虑这些复杂因素,并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方案。总体而言,心理健康在体育核心素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适当的身体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据此,提出假设1: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可能呈正相关。
基本心理需要这一概念由Deci 和Ryan 提出。该理论认为,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增强内部动机,或则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当个体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能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内部动机,并在活动的执行中有更好的表现,基本心理需要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这三种需要都非常重要,三者同时满足能够促进个体心理上的成长、内化和幸福感[14]。身体活动具有社会性,能帮助个体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发展人际关系和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当个体能自主地选择和参与身体活动,让个体能掌控自己的环境,从而获得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这种内在动机成为推动个体持续参与身体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5]。综上,提出假设2:基本心理需要在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广东理工学院年龄18~24 岁(19.97±1.42 岁)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 份,经整理后获得有效回收问卷1 013 份,有效回收率84.42%。样本包括594名男性和419 名女性。大一学生296 人,大二年级学生231 人,大三年级学生249 人,大四年级学生237人。
本研究在发放问卷前已将问卷发放的背景、目的、特点等对参与人进行详细告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遵循参与者参与调查的自愿性原则,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试均为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专业学生。在测试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同意。
1. 身体活动量表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吴洲阳[16](2016)修订的大学生身体活动量表,该量表共包括8个项目,分为两个子维度:体育锻炼承诺(4 个项目)和体育锻炼坚持(4个项目)。所有项目均使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评分,范围从“非常不同意”(1 分)到“非常同意”(5分)。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数据能够反应大学生群体身体活动的真实现状。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97。这进一步证明了该量表在本研究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2.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采用Sheldon 和Niemiec[17]编制的9项目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杜健等人[18]修订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来测量基本心理需要。该量表共包括9个项目,包含自主权、胜任感和关系性3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7 点计分,采用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7等级评定。每3个项目平均分为该需要满足度得分,9个项目平均分为总需要满足度得分,分数与满足程度成正比。经检验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98,表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3. 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肖世富[19]等修订的中文版12项一般健康问卷来测量心理健康。问卷分为两个维度,共12个项目,每个维度各6个项目:积极项目(如“我做事时能集中注意力”)和消极项目(如“我因过度忧虑而失眠”)。积极项目打正分,消极项目打负分。量表采用Likert-7 点计分(1=从不,4=几乎总是),并计算总分(范围从12到48)。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20]。经检验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80。
本研究主要采用Harman 单因素法对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有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9.63%,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无明显偏差,变量之间关系具有较高可行度。
如表1所示,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相关分析显示,表明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的均呈显著正向相关;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呈显著正向相关;变量间的关系能够对后续假设的检验形成有效支持。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Process 插件中的Model 4 对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将男女性别作为控制变量放入量表当中,最后发现:未加入中介变量基本心理需要之前,大学生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1,p<0.01),加入中介变量后,大学生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依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3,p<0.01),且大学生身体活动对基本心理需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53,p<0.01),同时,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健康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5,p<0.01),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2 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模型检验
进一步使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 法(重复抽样5 000 次)进行检验。如表3 所示,大学生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以及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间的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不包括数字0,表明大学生身体活动不仅能够直接预测心理健康,而且能够通过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预测心理健康。直接效应为0.13,中介效应为0.18,分别占总效应0.31 的比例是41.94%和58.06%。中介效应模型图见图1。
图1 中介效应模型
表3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本文研究发现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表明身体活动是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因此,身体活动对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缓解学习的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可以释放身体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心理幸福感;大学生身体活动是增强其自信心、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另外,以身体活动为“媒介”可以挑战自己的极限,实现自己的运动目标,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大学生身体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和提升身体活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20]。因此,应该重视大学生身体活动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身体活动来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形成良好的基本心理需要。
本文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说明大学阶段身体活动对其基本心理需要可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从而能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对身体活动基本需要要求高的个体,可以通过合适的身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缓解学业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对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21]。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还能很好地满足其基本心理需要,由此可以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是连接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桥梁之一,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是增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本文以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对象,了解到三者之间的正向积极关系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一是本文采用的是横断研究,不能由此推断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后续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检验;二是本文探讨了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除基本心理需要外,是否还存在诸如社交需要等中介变量,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三是本文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在大学生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后续通过研究怎样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大学生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大学生身体活动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健康。(2)基本心理需要在身体活动和心理健康之间起显著的中介效应。(3)在身体活动、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方面考虑怎样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三者正向积极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