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飞
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省尼龙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培育,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兴港新能源产业园一二期项目陆续投产,中原科技城项目建设实现“加速跑”……眼下的河南,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奏响全力以赴拼经济的时代强音。
重大项目是稳经济促增长的“压舱石”。如何在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为此,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集全系统之力之智,统筹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强化“项目为王”理念,灵活运用土地政策,全力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确保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2023年以来,河南省共批准建设用地26.21万亩,供应建设用地46.23万亩,计划新开工的省重点项目用地保障率为89%,列入省“三个一批”项目清单的15972个项目用地保障率达93%。
优化空间,确保“有地可用”
寒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洛阳市孟津区的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工地上的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吊车、挖掘机忙碌不停,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
作为省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的选址、用地、开工建设等环节,备受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关注。项目总投资278亿元,用地面积6000多亩,计划2025年12月建成投产。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200亿元、新增税收18亿元,对打造河南省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助力洛阳市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如此一个大体量、高质量的重点项目落地,本是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可对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9%、后备资源仅有2000多亩的洛阳市孟津区来说,用地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项目启动时,我们已經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原来划定的建设用地空间规模有限,根本无法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孟津分局副局长吴永举告诉记者,“要想保障好这6000多亩地,首先要合理调整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内部挖潜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在规划空间和用地规模上满足项目用地需求。”
为确保项目加快落地,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孟津分局组建工作专班,多次深入企业,详细了解项目设计方案和用地需求后,一边积极向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汇报,对相关用地进行空间统筹规划,一边加强与孟津区发改委、开发区管委会沟通,做好产业用地规划对接工作。此外,孟津区还想方设法筹措1.8亿元购买补充耕地指标,全力做好项目的用地保障工作。目前,已初步保障4290亩,后续用地手续正在报批中。
项目之所以高效落地开工,得益于孟津区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将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提前与“三区三线”进行有效衔接,合理安排用地指标,确保项目“拿地即开工”。
科学规划,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为此,河南省在四级同步编制省、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时,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前提下,合理划定实际可用城镇建设用地空间5281.05平方公里,有效保障未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空间需求。
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为确保项目“有地可用”,2023年第一季度,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充分考虑开发区长远发展需求,圆满完成183个开发区四至边界划定任务,新增可用空间1871.8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比达到60%以上,为全省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非均衡差异化发展政策,注重将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先向发展快、质量好、效益高的区域配置,全力保障省定“七大产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
链”培育提升项目用地需求。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历时半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村庄建设边界划定任务,优化调整乡村建设用地布局787平方公里,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主动服务,确保“地等项目”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比亚迪汽车工厂,记者看到,一架架已焊接成型的车身被自动传送至涂装车间,在完成涂装后又被传送至总装车间。S形的拼装线上,一辆辆新款汽车被组装完成并下线。
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比亚迪项目实现了当日受理、当日办结、次日取得用地批复,并于37天内开工建设、17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河南速度”。
服务保障有“力度”,项目建设有“速度”。在比亚迪项目拿地过程中,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紧盯项目用地组卷、审查、报批、补正等关键环节,及时解决用地保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项目先行用地,容缺与补缺并行推进、一体完善,有力保证了用地报件及时上报审批。
为保障重大项目及早落地,在承接和执行国家稳经济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相继出台一揽子稳经济重要项目规划用地保障政策措施,搭建“31+8”(即31条政策措施、8条推进落实政策的工作措施)的稳经济规划用地政策措施体系,实施“容缺审批”、“承诺制办理”、分期分段报批、允许紧急情况下先行使用土地等政策。对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项目用地推出“特别绿色通道”,属省政府建设用地批准权限的,在完成有关前期工作并作出承诺前提下,可以先落地再补办用地手续。同时,制定印发《河南省用地报批和土地要素保障相关政策问答》,指导市、县用足用好自然资源部、河南省两级土地要素保障政策。
为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全面实行县(市)及开发区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直通车”,变三级审查为两级审查,压缩审查时限。在用地预审阶段,创新开展建设用地智能化审批,通过模块化录入、自动化对比、模板化生成,提高用地审查质效。在项目报批阶段,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方案审查“三同步”,项目用地经同一审批主体批准后,可直接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
在提高用地审批效率的同时,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出“工业定制地”带施工图出让,实现定制地项目“一天发四证”的标准化审批流程。全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协作、优化流程、创新机制等方式,实现向用地单位交付土地的同时,交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证书,最大限度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让企业省时省力又省心。
“感谢管委会一直以来为我们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流程的企业服务,让我们也对河南省未来的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充满了信心。”2023年11月9
日,在拿到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送来的扩容重建项目相关证书时,郑州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刚感慨道。
为确保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河南省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断完善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主动服务对接交通、能源、水利等用地大户,提前介入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共同做好项目选址选线工作。对重大项目,开展稳经济集中攻坚重大项目规划用地保障周问效、月调度、季清零活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有力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創新平台,实现“云上选地”
“现在,有了网上选地平台,不仅各种地块信息一目了然,还能全景看地、云端选地,真是太方便了!”2023年11月17日,在“土地豫选云”平台正式上线当天,常州世创玻璃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通过平台拿到50亩地后,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土地豫选云”平台是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推出的首款土地资源云上配置的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云上晒地”“云上定制”“云上预申报”“云上竞买”和“云上互动”五大模块,将全省拟供地块位置、规划数据、周边配套等信息“一张图”集中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实施土地推介。用地企业足不出户,便能对全省拟供地块实现“云上VR实景看地”“云上选地”“云上定地”和“云上互动”。
谈到以往传统的看地拿地方式,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找地、拿地通常是项目落地过程中最耗时费力的环节,尤其是外地企业,不知道哪里有合适的地,即便找到了合适的地,还要挨个到各部门了解地块征收、规划、供地等信息,之后,还要等征地完成、挂牌出让,整个过程少说也得一年半载。”
“土地豫选云”平台正式上线,是河南省着眼人多地少的基本省情而开展的一项土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创新举措。平台具有“全、快、省、新”的特点,即:平台覆盖全省、全省联动,功能全、信息全;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供需双方对接快、效率高;通过云上互动,减少不必要的线下活动,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平台建设理念新、应用技术新、资源配置模式新。
据悉,该平台上线之前,首先在漯河市、濮阳市等地试点运行。漯河市“土地豫选云”平台自2023年6月30日上线后,对地块信息全部实行无人机实地采集,实现720°全景看地。目前,漯河市通过平台已成交土地22宗面积2132.66亩,价款超10亿元,成功引进豫资集团、中易恒通、双汇食品小镇等项目,极大提高了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负责同志表示,“土地豫选云”平台上线后,将有效解决过去土地市场全省不联动、信息不对称、互动不全面、竞争不充分、流程欠优化等突出问题,让土地市场真正活起来、强起来,让沉淀的土地要素动起来、用起来,通过土地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实现土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已录入平台拟供土地信息710宗面积4.1万亩。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不断拓宽平台的功能和服务,将平台逐步打造
成涵盖土地和矿产等多种资源类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等多种要素指标、一二级市场联动的自然资源综合类“大商超”。
盘活存量,确保“地尽其用”
一边是企业项目找不到地方落地;另一边是土地、厂房闲置,不能高效利用。在耕地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水平利用、更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思路,积极化解存量用地,加大土地盘活利用力度,实现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鹤壁市通过破产清算、司法拍卖、联营合作等多种模式,盘活尼龙小镇老厂区周边闲置低效用地800余亩,让中维化纤从一个不足百亩的特种尼龙材料供应企业,拓展成集核心原材料、精尖军工品、高端工业品、多彩民用品、科创人才社区、职教园区为一体的“产教融合新城”。
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开展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利用整治行动,通过卫星图片比对、马路办公等方式,摸排出22家存在较大面积空闲土地或厂房的企业,引导资产和债务复杂、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走司法破产清算程序,“腾笼换鸟”引进新的项目,累计盘活土地2300余亩。
漯河市坚持“低效利用,保护为先,以进定出,先进后出,多进少出”的用地原则,取消“摊大饼”式的供地方式,新招商的200多家企业先后入驻园区和标准化厂房。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因企施策,累计盘活批而未供土地3813亩,处置闲置土地2052亩,新增“增存挂钩”用地指标2300亩,有效破解“老项目无法推进、新项目无处落地”难题,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
这些都是河南省盘活存量土地实现节约集约的缩影。2023年6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为加快盘活闲置土地开出“新药方”,其
中,有两个重点举措,一是明确了土地利用“先用存量、再用增量”的优先序,对不符合土地利用优先序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用地。二是对建设用地实行供地与批地挂钩,遏制批而未供土地“前清后增”。
为鼓励各地积极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河南省还创新性地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对完成处置任务且排名前3的省辖市各奖励500亩新增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排名前10的县(市、区)各奖励300亩新增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未完成任务的县(市、区),未完成部分结转为下一年任务量,并按照未完成任务量的30%扣减下一年度“增存挂钩”核算产生的新增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盘活低效用地,让“寸土”生“寸金”。与此同时,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持续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增存挂钩、批供联动、控新治旧、标本兼治”长效机制,推动用地方式向以存量为主转变。2023年以来,分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44.17万亩、6.23万亩。
发展经济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下一步,我们将把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优化审批流程,完善‘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清单化、方案化、责任化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项目用地即到即办、快审快批,助推全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治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