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要素错配对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4-01-09 09:21:16胡力中
管理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要素高质量

王 薇,胡力中

(西安财经大学a.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b.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是主要发力点,“十四五”规划提出了19 个国家级城市群,城市群逐渐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适应程度、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程度等均是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轴心”,其能力的提高决定了发展的速度、效能与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要素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 亿人;全国R&D 经费投入为2.78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0%;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整体创新指数排名在近十年间上升了22 位。然而在加大创新投入的同时,创新发展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失调等问题,这表明创新发展单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远远不够,创新要素的配置情况及效能均有待改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政策高度表明了要素配置的关键性作用,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型要素形态,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等发展路径。因此,积极改善创新要素错配、释放创新要素潜能将有助于加速创新发展进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创新要素配置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如何,创新要素错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有何关联,这一关联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如何,这一系列问题均有待解答。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城市群,探讨创新要素错配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差异,分析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与区域异质性。

二、文献综述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它通过对区域内资源、要素等协调机制的完善,推动区域经济在结构、效率、动力等方面不断变革,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1]。目前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文献多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内涵研究,从新发展理念与社会矛盾变化、供求关系、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等角度阐释高质量发展[2-5];二是测度研究,多数文献从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6-7],针对不同区域选取特定指标进行测度;三是影响因素研究,这部分研究从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数字经济等较为丰富的角度展开[8-10]。然而关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许多学者在基本的高质量发展理论框架内,从单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测度、不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对比等方面将对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延伸到城市群层面[1,11-12]。

中国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要素的合理投入与配置,当其配置偏离最优水平时,即出现要素错配现象,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速及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13-14]。对要素错配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要素错配的界定、测度及其效率损失方面来分析[15-18]。而关于创新要素错配,现有文献多关注创新要素内涵及配置水平的测算、影响创新要素配置的因素、创新要素错配对效率的影响等问题。在创新要素内涵及配置水平测算方面,学者通过将研发人员、研发资本、技术、知识、数据等纳入创新要素内涵范围,运用经典的Hsieh&Klenow研究框架或熵值法进行了测度[19-21];在创新要素配置的影响因素方面,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进行展开[22-23];在创新要素错配引发的效率损失方面,现有学者参考传统生产要素错配的效率损失测度方法,以无错配时的全要素生产率与有错配时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对比测算[24-25]。

目前对于创新要素错配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较为稀少,仅有的研究探索了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直接影响效应。蒋含明认为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完善造成了中国企业在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局面[26],徐晔、赵金凤发现我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呈现低水平的增长态势[27]。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创新要素错配与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已有文献对创新要素错配的测度多从省级面板展开,较少从城市视角切入,对高质量发展的测度虽有城市视角的研究,但从城市群尺度尤其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9 个国家级城市群尺度的研究还较为稀少;(2)已有文献关于创新要素错配带来的影响多集中于其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损失上,未从较全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维度进行探索,其中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难以捕捉,存在的空间效应也需进一步探究;(3)已有文献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鲜少有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对比检验。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为:(1)以“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9 个国家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测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将创新要素错配测度模型拓展到地级市层面,测度创新人员错配、创新资本错配;(2)对于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从构建理论模型、完善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拓展;(3)本文引入按空间结构、按发育程度两种对城市群的划分方式,将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在不同类型城市群中的表现进行详细阐述。

三、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要素错配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要素错配作为一种偏离最优要素配置的现象,使得要素在市场上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它将嵌入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通过作用于生产过程影响经济的平衡发展。而创新要素作为一种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征的要素[21],其错配现象的存在会从更深层次影响经济发展。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包含的五大核心理念来看:对于创新发展,由于创新要素的投入会带来创新成果的直接产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当创新要素中的创新人员、创新资本及其他新型要素无法以最优的组合投入生产时,就无法达到最大可能的产出及最大可能的创新效率,即影响创新成果的诞生与创新活动的再生产过程,进而影响创新发展的整个进程;对于协调发展,区域间存在着由发展水平不均衡带来的要素争夺,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创新要素往往更易集聚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实力较弱的区域对于创新要素的需求可能更多地通过政府的引导来满足,而这一引导机制达到的效果弱于市场配置,可能导致进一步的要素错配、区域间差异更加分化,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外,当创新要素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有效配置时,其便无法流向高生产率的产业,从而阻碍产业向合理化、高级化的发展;对于绿色发展,创新要素投入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28],而创新要素错配代表着创新要素没有达到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率,因此要获得最大的产出就要投入更多的创新要素,创新要素投入的增加也会引起其他要素投入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导致绿色发展受到影响;对于开放发展,要素错配引发的要素价格扭曲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与对外开放的发展[29],与此同时,开放与创新相辅相成,两者均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前文已说明创新要素的不合理配置会负向影响创新发展,因此创新要素错配也会在开放与创新的互动关系中起到消极作用;对于共享发展,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有利于空间技术溢出,而空间技术溢出又能促进共享发展,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价值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与社会意义,因此创新要素的不合理投入与配置可能阻碍区域间的共享发展及共同富裕。由目前文献可知创新要素错配在新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均存在负向作用,而城市群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受到创新要素错配现象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说H1:

H1:创新要素错配会抑制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要素错配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认为生产要素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存在内在联系。我国为平衡地区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而推动产业与要素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二者的转移并非简单地表现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而是体现在产业结构与要素配置的不断优化结合过程中。在当前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下,生产要素的内涵不断丰富,创新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忽视,当要素配置尤其是创新要素配置偏离最优水平时,与其有机结合的产业转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创新要素错配直接影响创新活动的产出结果,使得产业转出地无法有效形成对转出的传统产业具有替代作用的创新主导产业,进而无法形成产业转移梯度,其后果是对传统产业转移的内部“推力”不足[30],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动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要素错配的存在,产业承接地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难与转移来的产业接洽,从而出现产业转移难以达到预期的状态,因此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31]。当上述创新要素错配导致产业转移受到影响时,后者将无法有效发挥优化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配置、提高经济部门运转效率、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等作用,而这些均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假说H2:

H2:创新要素错配会通过降低产业转移水平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创新活动需要创新要素的合理投入与科学配置,创新要素的流动、集聚和配置都需要在要素市场上进行,因而要素存在错配时会直接影响到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32]。第一,当创新要素配置不足时,会使本就有限的创新人员、创新资本的实际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价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效率降低。另外中小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经济实力较弱,在考虑到成本限制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会减少对创新要素的投入,对所需的技术选择外购而不是自行开发[25],同时创新要素会向经济实力强但可能生产效率低下的大型国有企业集聚,造成进一步的要素错配,进而再次影响创新效率的提升。第二,由于政府的“R&D”崇拜及政策引导,极大地影响着创新要素的分配,导致创新要素集聚于某些地区、某些行业,产生配置过度的现象[33]。当创新要素配置过度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及创新效率的提升,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技术研发具有壁垒高、资金及人力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征,企业可能出现将要素配置到规模扩大的需求中去[34],追求即时的利润指标,而忽略自主研发的重要性,造成长期内创新效率的缓慢降低。第三,当创新人员要素、创新资本要素二者间的投入结构存在错配时,生产的最大产出目标无法实现,也会影响创新效率的提升。当上述创新要素错配造成创新效率低下时,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甚至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说H3:

H3:创新要素错配会通过降低区域创新效率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要素错配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是规模报酬递减与完全竞争,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又严格规定了无空间差异、无运输成本等条件,而Krugman 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假定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后者关注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解释力度更强。区域之间经济活动并非独立,已有学者分析了不同产业的传统生产要素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引发了本文对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索的设想。目前创新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创新活动要素受到城市吸引力、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中呈现不同的配置水平[35-36],与此同时,创新活动逐渐跨越城市的地理边界,城市群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配置方向,因此有必要探讨创新要素错配在空间上的分布并检验其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故本文提出假说H4:

H4:创新要素错配对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直接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式(1)中:i表示城市,t表示时间;hqedit为被解释变量,即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Zit为核心解释变量,包括创新人员错配系数(ZHit)、创新资本错配系数(ZRit);Xit为控制变量,包括高等教育水平(edu)、政府支出(gov)、金融强度(fin)、市场化程度(mar);ε1it为随机干扰项。

(二)间接传导机制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产业转移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在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如下模型:

式(2)、(3)中,Mit为中介变量,包含产业转移(tran)和创新效率(eff),其他变量与基准回归模型中的变量内涵保持一致。

(三)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本文构建如下空间计量模型:

式(4)(5)中,δ0为固定效应,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θ与ψ为空间滞后项系数,λ为空间误差项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ε4it为随机干扰项,其他变量与基准回归模型中的变量内涵保持一致。

(四)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hqed)

当前学术界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从供求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五大新发展理念、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等角度展开,本文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地级市层面数据的可得性后,参考孙光林、王婉等学者的思路[36-37],根据新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进行测算,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创新人员错配(ZH)、创新资本错配(ZR)

(3)中介变量

产业转移水平(tran)。近年来产业转移的关键领域逐渐向服务业转变,但当前工业领域的转移仍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变的方向,因此本文参考秦炳涛、葛力铭的测度思路[38],用各地级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该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转移水平。

区域创新效率(eff)。本文运用DEAP2.1 软件计算Malmquist 指数来表示创新效率,参考邱红等的方法[39],并结合数据可得性,投入指标选择R&D 人员数、R&D 内部经费支出,产出指标选择专利授权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

(4)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有高等教育水平(edu)、政府支出(gov)、金融强度(fin)、市场化程度(mar)等变量,因此选用以上四种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edu采用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表示,gov采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示,fin用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mar用每万人私营和个体户从业人员数表示。

2.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样本区间为2010-2021年,研究对象为19 个国家级城市群,根据数据可得性剔除其中部分城市,最终选取了214 个地级以上城市。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部分省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部分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个别缺漏值以插值法补齐。文中所有涉及价格的绝对数指标均通过相应的价格指数平减为2010年不变价。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特征分析

为便于分析城市群创新要素错配及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本小节按国家对19 个城市群的定位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三组,分别是优化提升组、发展壮大组和培育发展组①。考虑到篇幅限制,选取2010-2021年其中5年进行列表。

1.创新要素错配的特征分析

(1)创新人员错配的特征分析

表3 显示,从创新人员错配程度的分布来看,优化提升组城市群创新人员错配程度较低且组内差距较小(除成渝城市群外),发展壮大组除海峡西岸外,其他城市群创新人员错配情况均处于后10名,培育发展组创新人员错配情况差距较大,同时包含第1 名与最后1 名。另外,创新人员错配较低的城市群中,既包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又包含部分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从创新人员错配的变化趋势来看,在2010-2021年的12年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的城市群有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山东半岛、中原、北部湾、呼包鄂榆、兰西8 个城市群,其中降幅最大的为京津冀城市群,下降了67.76%,降幅最小的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下降了34.58%,呈现上升趋势的城市群有珠三角、滇中城市群,呈现U 形变化趋势的城市群有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呈现倒U 形变化趋势的城市群有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城市群,变化幅度轻微的城市群有海峡西岸、黔中、天山北坡城市群。总体来说,样本内有71.96%的城市群的创新人员错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表3 19 个城市群创新人员错配系数

(2)创新资本错配的特征分析

表4 显示,从创新资本错配的分布来看,优化提升组与发展壮大组城市群创新资本错配较低,共有70%城市群位于前10 名,培育发展组除黔中、滇中城市群外,其余城市群创新资本错配均较高;从创新资本错配的变化趋势来看,在2010-2021年的12年中,变化轻微的城市群有成渝、珠三角、中原、黔中城市群,呈U 形变化趋势的城市群有滇中、兰西、关中平原城市群,呈倒U 形变化趋势的城市群有呼包鄂榆、天山北坡、宁夏沿黄城市群,其余9 个城市群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有54.67%的城市创新资本错配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表4 19 个城市群创新资本错配系数

2.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分析

表5所示的是19 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整体的变化趋势来看,全样本范围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速逐渐放缓。从各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值排名来看,前三名分别为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均位于优化提升组,后3 名分别为北部湾、兰西、宁夏沿黄城市群,位于发展壮大组与培育发展组。整体上发育较为成熟的城市群较早地利用其产业集聚、经济实力雄厚等优势实施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发育较为缓慢的城市群由于要素禀赋劣势、区域一体化实施较晚等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但由于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产业转移力度的加大等因素,中西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升速度较快。

表5 19 个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

(二)实证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

基准回归的结果如表6所示,ZH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ZR的估计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回归结果表示创新人员错配每加深1%,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会下降约0.13%,创新资本错配每加深1%,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会下降约0.18%,即两种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抑制作用,且创新资本错配的抑制作用更强,假说H1得到了验证。

表6 基准回归结果

对于控制变量,基准回归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水平、金融强度、市场化程度等变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明加大教育投入、规范金融发展、健全市场化机制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政府支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当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调整效果反映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比重较小。

2.作用机制检验

本文运用加入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的sobel 检验得出产业转移在创新人员错配、创新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均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4.80%、42.00%,创新效率只在创新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例为11.30%,见表7。这一结果表明,创新人员错配通过影响产业转移水平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存在,创新资本错配通过影响产业转移、抑制创新效率进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存在,因此假说H2、假说H3得到了验证。

表7 中介效应结果

3.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考虑到区域之间经济活动并非独立,本文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以下验证及分析。选用莫兰指数衡量研究对象是否存在空间效应,结果如表8所示,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莫兰指数在绝大多数年份均显著为正,表明创新要素错配、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

表8 被解释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莫兰指数

在空间回归之前,对模型依次进行LM 检验、LR 检验与Hausman 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最终确定个体与时间双固定效应的SDM 模型为最优选择。表9 报告了嵌套矩阵下的回归结果,表10 对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由实证结果可知,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假说H4得到了验证。

表9 创新要素错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10 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

两种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创新要素错配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邻近地区间要素资源禀赋、制度因素等较为相近,联动性较高,相邻城市互相效仿,因此创新要素的错配往往会连片分布,导致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4.异质性分析

为了考察不同特征的城市群在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上的异质性,本文参考张青睿、陈明宝的方法以核心城市数量将19 个城市群区分为单中心城市群和多中心城市群[40],参考方创琳等的方法以城市发育程度将19 个城市群按趋于鼎盛、发育成熟、快速发展、发育雏形进行划分[41],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1 和表12所示。

表11 异质性分析的基准回归结果

表12 异质性检验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1)基准回归

表11所示的基准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创新人员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单中心城市群的强度高于多中心城市群,在趋于鼎盛与发育成熟城市群的强度高于快速发展与发育雏形城市群;创新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只在单中心城市群和趋于鼎盛城市群中显著为负,在其他类型城市群中系数均不显著。这是由于单中心城市群能够在核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进而在城市群内部形成创新中心、增长极,创新要素错配也更多地体现在核心城市中,其带来的影响会随着城市群内的空间结构辐射到非核心城市;多中心城市群的城市间产业互动与功能互补更加完善,打破了单中心城市群“一城独大”的空间布局,多个增长极的结构也会使其城市群内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受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较小;而从城市群发育程度来看,发育程度欠佳的城市群往往经济实力较弱、城镇体系较不完善,创新活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撬动作用较弱,而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在创新发展上处于前列,创新要素配置变动带来的影响也更大。具体情况见表11。

(2)中介效应

经过中介效应的检验得出如表12所示的结果:对于按空间结构划分的城市群来说,产业转移在多中心城市群中表现出的中介效应更强,创新效率在创新人员错配、创新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均较为微弱,前者的中介效应表现在单中心城市群中,后者的中介效应表现在多中心城市群中。这可能是由于对于单中心城市群来说,其对外部环境的反映多依靠于唯一的核心城市,其他非核心城市通常是通过核心城市的滴涓效应来获得发展的,往往群内产业结构较为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因此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弱于多中心城市群;另外单中心城市群创新人员也多集聚于核心城市,然而在当前创新人员仍较为有限而各地政府创新资本投入量较高的现实背景下,单中心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受创新人员的配置情况影响更深。相反地,多中心城市群内核心城市有两个以上,群内形成互联互动的经济网络,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也更易体现;另外多中心城市群对创新人员的吸引力较强,对创新资本的需求及吸收能力也较强,而当创新人员配置较为饱和时创新资本在创新活动中的推动作用就更强,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就更大。

对于按发育程度划分的城市群来说,产业转移在发育成熟、发育雏形城市群中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且发育成熟城市群的中介效应更强,创新效率仅在发育雏形城市群中显示出中介效应,且在创新资本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更强。这可能是由于趋于鼎盛城市群发育程度较高、规模庞大,其本身产业转移水平与创新效率已位于全国前列,其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两条中介效应路径均不显著;发育成熟城市群在向趋于鼎盛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本就需要尽快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因此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较为显著;发育雏形城市群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群内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不足,当区域内要素配置情况改善时,这种变化会带动多种经济指标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中介效应,体现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去。详情见表12。

5.稳健性分析

对于影响机制,使用调整研究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去掉创新要素错配程度前5%与后5%的城市进行基准回归并检验中介效应,得到的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对于空间效应,使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用0~1 邻接空间权重矩阵来进一步检验模型效果,发现核心变量的正负与显著性均与上文的实证结果一致,这表明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稳健性。受篇幅所限,稳健性检验结果备索。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10-2021年全国19 个城市群,包含214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城市群创新人员、创新资本的错配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析了其变化趋势与区域差异,考察了创新要素错配对我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空间效应与区域异质性,并利用稳健性分析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发现:一是创新要素错配显著抑制了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创新资本错配的抑制作用更强;二是在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中,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存在直接传导机制,单中心城市群、多中心城市群、发育程度较低的城市群存在通过降低产业转移水平、降低区域创新效率传导的间接机制;三是两种创新要素错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以上结论,为缓解创新要素错配以提升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寻求产业转移与创新要素配置的匹配机制。对于产业转出地,要充分发挥创新要素的关键作用,加快创新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增加产业转移的“推力”;对于产业转入地,通过引进先进城市的人员、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主动培育新兴产业、关键产业,实现自主的产业结构升级。科学的产业转移方式能够带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从而形成二者的合理匹配机制,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改善多种创新要素错配现状,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对于创新人员错配的改善,应打破户籍、人事关系等限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人才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避免出现不考虑实际需求的“短平快”人才政策,避免人才流动出现结构性失衡;对于创新资本错配的改善,应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优化国有金融资本布局,释放民营企业的营商禀赋,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资本投入机制,以科技创新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群的特点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发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群要采取调整创新要素存量、创造创新要素增量的直接政策,松动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的约束,打破人才流动壁垒,降低资金融通成本;对于发育程度较低的城市群,应发挥省会城市等的影响力,加强群内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引导其向成熟型城市群发育;对于单中心城市群,要着重关注创新人员的配置水平,通过“干中学”及知识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发展;对于多中心城市群,要着重关注创新资本的配置水平,积极加快一体化联动式要素保障体系建设,促使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加快城市群成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注释:

①“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猜你喜欢
城市群要素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建筑科技(2018年1期)2018-02-16 04:05:36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