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模式构建

2024-01-09 07:02:14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训练科目消防员交通事故

刘 玢

天津市河东区消防救援支队,天津 300100

0 引言

根据交通运输部《2022 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 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535.48 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41万公里,公路密度5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0.77 公里/百平方公里,我国公路建设规模位居世界首位[1]。随着公路规模的扩大,我国汽车保有量也持续增高。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22 年末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02 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64 亿人[2]。日益完善的公路体系和数量庞大的营运车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然而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23年7月17日,一辆核定载重量49 t,实际载重量87.1 t的重型半挂货车,由于严重超载在连霍高速甘肃张掖段的长下坡路段失控,导致连续碰撞其他车辆,事故造成8 人死亡和6 人重伤。2022 年1 月2 日,四川江油市一重型半挂罐车经连续下坡弯道路段时超速行驶,导致车体向左侧翻,与对向行驶的大客车、面包车、小客车发生碰撞、挤压,事故造成8 人死亡和19 人受伤[3-4]。由此可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高,事故一旦发生,很容易造成生命、财产等多方面的损失。作为国家级的专业救援力量,消防救援队伍有必要从基层消防救援站抓起,不断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水平,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综合实力,才能有效处置道路交通事故,实现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目标。

1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现状分析

1.1 国外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模式

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规划、建设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训练模式,基于专业化、职业化消防特点,训练模式不但充分考虑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类别和风险,而且考虑了消防员职业化晋升的需求。在标准制定上,美国消防协会制定了NFPA-1006、NFPA-1670 等标准对从事道路交通事故救援的消防员和组织的职业资格与要求、搜救与训练有关内容进行了规范[5-6];在此基础上,规划了认知级、操作级、技术级三个培训等级,建设了相应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7],层次化的培训不但提高了训练的区分度,而且满足了消防员的成长晋升需求。

1.2 基层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存在的问题

伴随国家消防部门先后于2016 年、2019 年举办了两期全国消防救援队伍车辆事故应急处置培训班,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也逐渐成为基层消防救援站必备训练科目之一。但由于基层消防救援站日常训练、救援任务繁多,训练理念也多延续改革转制前部队化管理的特点,因此在训练中存在多种问题。

1.2.1 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薄弱

专业理论知识是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基础,根据国际标准要求,从事道路交通事故的救援人员培训层级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有对应的知识目标要求。比如:美国消防员认知级培训要求消防员能分辨现场的风险、判明事故救援所需的救援装备与资源、掌握应急救援的程序和减轻危害的方法等[8]。但国内消防实战化训练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特别是基层消防救援站在日常训练中很少进行理论培训,导致消防员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消防员对车体结构、潜在风险、应急救援的流程和行动要求不甚了解,难以应对复杂的救援场景,影响了消防救援队伍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水平的提高。

1.2.2 训练层次不清

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基层消防救援站在日常训练中多采取新老消防员同训的模式组织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不区分培训层次和内容,虽然便于组织和实施,但训练科目和内容缺乏区分度,容易产生以下问题:一是不利于应急救援协同。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多样,需要多人协同作业共同完成救援,统一化的训练既不利于消防员熟练掌握救援技能,也不利于提高应急救援协同的熟练程度。二是不利于消防员的培养。统一标准的训练很容易产生新消防员消化不了、老消防员吃不饱的情况,这样既不符合消防员培养的客观规律,也不利于消防员的自身成长。三是不利于现场安全管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任务不同、风险不同,缺乏区分度的训练意味着消防员在参与救援时可能被分派多样化的任务,面对多种风险,这对知识和经验不足的消防员可能是致命的,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1.2.3 考核体系不健全

从训练考核上看,当前基层消防救援站在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中还存在着考核体系不全面、随意性大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更侧重于器材的使用、破拆与顶撑等个人技能的考查,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风险评估、指挥能力、救援程序等方面的考核,考核的全面性不足。在考核指标上,缺乏量化与统一的操作标准,考核合格与否多以施训者的个人经验加以判别,随意性较强。这种考核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消防员训练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考核的指导性作用发挥,也不利于基层消防救援站实战能力的提升。

2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的原则

2.1 层次性原则

为满足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任务的不同需求,根据消防员成长的客观规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应借鉴国外分层培训的教育理念,规划不同层级的训练体系。层级的划分除借鉴国外成熟的培训模式外,还要结合基层消防救援站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总体规划。在分层培训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构建不同层级的训练科目、训练内容和考核体系,以形成系统的训练模式。

2.2 系统性原则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应由不同的训练模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训练内容上看,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有实战训练科目的支撑;从训练科目上看,既要有个人技术训练,也要有团队的战术训练;从任务覆盖度上看,训练科目要涵盖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各个阶段,不能出现缺项。

2.3 针对性原则

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多样,救援难度也不尽相同,消防救援站应结合本辖区事故类型、自身实力等因素开展针对性训练。普通消防救援站由于受专业人员和器材装备缺乏限制,应侧重针对普通乘用车辆事故开展系统化的训练,对于复杂道路交通事故的救援只考虑开展安全管控、现场急救等科目的训练即可。特勤消防救援站承担着特种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器材装备、人员配备均优于普通消防救援站,因此可侧重开展重型车辆事故、具有复合型灾害事故特征的道路交通事故系统化训练。

3 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模式构建

3.1 训练层次的划分

清晰的训练层次代表着清晰的权责,训练层次不同,与之对应的训练目标、训练科目、训练内容也不相同,既可以解决“谁组训、组训谁、训什么”的问题,也便于救援现场协同配合,避免混乱。

3.1.1 训练层次划分原则

训练层次的设计应结合基层消防救援站自身实力、救援任务的难度与风险等因素综合考量。总体上看,目前基层消防救援站人员数量和器材装备有限,如果照搬国外三级训练模式既不利于训练的组织管理和形成训练的规模化效应,也不利于救援现场的力量部署。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训练模式,规划符合自身情况的训练层次。考虑到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任务多样,不同任务的风险与复杂程度不同,可以根据任务是否具备风险或复杂性将训练层次划分初级和高级两个级别。

任务的风险与复杂性可从两个维度予以考量:一是任务实施的区域,二是执行任务的角色。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作战规程,道路交通事故救援时由内向外会划分三个区域,分别是救援区、准备区和警戒区[9]。通常认为救援区的消防员直面事故车辆,在这个区域内执行的各类任务会具有较高的风险,而位于准备区和警戒区的消防员则风险相对较低。同样根据救援团队的任务分工,指挥员虽然通常位于准备区,但由于指挥员需要制定救援方案、部署作战力量、组织各部门协同,因此任务具有复杂性强的特征,而装备协调员、灭火人员由于任务单一,可认为任务简单、复杂性低。对于需要跨区执行的任务,如对伤者的现场急救,可考虑执行任务的区域和伤情处理的难度进行判别。

3.1.2 初级层次

初级层次是消防员接受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的第一层级。初级层次适用于新训消防员和一些资历尚浅、对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知之甚少、缺乏经验的消防员。此类消防员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逐步提升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任务上讲,接受初级层次训练并通过考核的消防员虽然可以从事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但不能参与任务风险高、复杂性强的救援工作。因此,其活动区域应控制在道路交通事故点外围区域,从事如建立警戒、监控及灭火、运输救援装备等工作。

3.1.3 高级层次

高级层次是消防员接受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的第二层级,只有通过初级层次的培训考核,并具有相应救援经验的消防员才能参加此类训练。与只接受过初级层次培训的消防员不同,参加过高级培训的消防员可以进入核心区域工作,执行风险高、复杂性强的任务。如车体破拆、排除险情、医疗救护、现场指挥等任务,这些任务不仅要求消防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术,而且要求消防员具备敏锐的现场识别能力,能够快速地辨识风险,采取应对措施。

3.2 训练科目和内容

训练科目和内容需要遵循训练层次设置的原则,结合道路交通事故的任务类别、应急处置的需求和消防员培养规律进行开发。从类别上讲,可将训练科目分为基础理论、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三个模块,以满足不同消防员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不同模块下可进一步设定训练科目和训练内容,以便与救援任务相匹配。不同的训练科目还要进一步划分层级,以明确不同层次消防员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

3.2.1 基础理论模块

设置基础理论模块的目的在于提高消防员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认知,打牢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理论基础,提高消防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需求,基础理论应包括汽车基本结构与功能、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和消防救援装备理论三个训练科目,具体训练内容可参照表1。

表1 基层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基础理论科目与内容

基础理论模块按照训练层次划分为初级、高级两个类别。初级训练要求消防员了解车辆类型和结构、熟悉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救援装备结构与工作原理。高级训练强调消防员对车体构造要有更深入的认知,能辨识、管控事故风险、熟练使用及维护器材装备。这样既符合不同训练层次的划分原则,又便于不同训练层次间形成梯度,有益于消防员的成长进步。

对于表1 中标识为初级和高级训练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在实际训练中要注意区分度。如“车体稳固、破拆、顶升、现场急救技术”和“装备原理、操作与维护”等训练内容,初级训练应侧重于难度低或外围区域可以实施的现场急救技术、装备原理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高级训练则侧重于车体稳固技术、破拆技术、顶升技术、装备使用与维护等风险较高、复杂性强的专业知识学习。

3.2.2 技术训练模块

技术训练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消防员的技术水平和器材操作技能,也为战术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技术训练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训练中,技术训练通常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训练,根据任务的类别,可分为现场侦察、安全管控、车辆稳固、开辟救援通道、扩展救援空间、现场急救等科目[10],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技术训练科目与内容

技术训练模块科目的设置既要注意与基础理论模块相匹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又要尽量涵盖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程序的所有环节,为成建制实施战术训练打下基础。与基础理论模块类似,对于初级和高级需要共同训练的内容同样要注意训练的区分度,如“止血包扎”科目,初级训练层次侧重于普通外伤的包扎训练,高级训练层次则侧重于动脉血管破裂的外伤包扎训练。

3.2.3 战术训练模块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战术训练是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指挥员的组织管理和应急处置程序开展的战术行动。战术训练综合性强,不仅技术要求高,还要求多人、多组协同配合。战术训练一般以6人为一组,成建制开展训练,可以从方案制定、小组战术行动、车辆事故处置演练、多车多点事故处置演练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战术训练科目与内容

如表3 所示,战术训练集中对指挥员进行组训,由于指挥员执行复杂性任务,因此战术训练均归类为高级层次。战术训练模块设计科目时要特别关注训练难度,最好使不同的训练难度梯次提升。这样有利于指挥员逐步熟悉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指挥员成长。

3.3 训练实施

如前所述,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从训练层次上要按照先初级后高级的顺序进行培训,从训练模块上讲,则应按照基础理论、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的顺序组织培训。针对不同训练模块特点采用不同组训方法。

3.3.1 训练方法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基础理论学习以面授为主,授课人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如消防救援站的指挥员或厂家的技术人员。基础理论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生动形象,要重点讲授应急救援技战术、救援装备,还可以使用教学视频、动画甚至实物等辅助教学活动,以便于消防员理解掌握。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属于典型的实践教学,技术训练强调人人掌握,且重在操作;战术训练则强调指挥员决策、团队组织和协调。因此,技术训练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消防员进行编组训练,小组规模通常不宜过大,以2~3 人为宜,以便于角色轮换。训练时可以先由教官进行演示示范,然后组织小组进行实操练习,最后小组成员逐个轮换作业。战术训练最小的指挥单元为6 人编组,训练的组织者要根据不同科目特点提前制定训练方案并预先准备,如事故场景的设定与模拟、训练目标、训练组织形式、人员分工与救援进程设定、训练场地和器材装备需求等。在实施训练时,应依据训练方案开展训练,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打断进程或等待训练完毕后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再反复进行训练,提升实战水平。

3.3.2 训练条件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基础理论学习宜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室最好具备一定的额外空间,以便于展示实物。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均需要一定的室外空间来进行作业。技术训练至少需要半径10 m 的空间进行组训,战术训练则至少需要一段长40 m 的道路来进行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两者侧重点虽然有所差异,但训练环境的设置应尽量保持一致,力求还原事故真实的场景。基层消防救援站可以采购废旧车辆来模拟事故场景,还可使用假人、烟雾弹、发烟饼等器材辅助模拟事故场景。对于成建制队伍的演练,事故情节可根据某一真实案例进行改编,设定的事故规模要与消防救援站自身实力相匹配。

3.3.3 训练考核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不同训练模块应结合自身特点、训练目标构建科学完善的训练考核体系,用于检验消防员知识与能力提升,评估、指导整个训练过程。在考核方式上,要推进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确保随时跟踪学习效果和改进教学过程。在考核主体上,有必要引入受训者评价机制,既有助于提高考核的全面性,也便于及时发现并改正训练中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要以提升消防员及队伍战斗力为主线,从不同的训练模块出发有针对性地规划考核内容,突出考核的全面性和层次性。在考核标准上,要紧贴实战需求,统一制定考核标准,精准量化考核指标。

4 结束语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高、连锁性强、险情隐患突出,因此消防战训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基层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水平。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消防应急训练现状和问题,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应遵循的原则。结合基层消防救援站的特点,从实战化角度出发规划了训练层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消防救援站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模式,规范了不同消防员的训练科目和内容,对训练实施提出了建议。基层消防救援站可依据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需求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实战化训练模式,切实提高训练质量,实现科学救援的目标。

猜你喜欢
训练科目消防员交通事故
封面说明
某型全动模拟机起落架仿真控制电路改进实现方案
吉林省消防训练科目乳酸代谢特征及实践研究
消防界(2021年24期)2021-01-13 05:03:20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
小小消防员 第十二集
小小消防员 第十集
小小消防员 第九集
浅析创新人影训练科目确保作业安全——37高炮“排除哑弹、楔弹”训练科目编排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