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诗”
——关于迪拜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

2024-01-09 12:54白雪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界世博会艺术

□白雪/文

世界博览会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国际博览活动,承载着为各国提供一个进行文化交流、科技展示、社会产业成果对话的平台的使命。“沟通思想,创造未来”是2020年迪拜世博会英国馆的主题,其中戴芙琳(Es Devlin)设计的英国馆诗亭(Poem Pavilion)将人工智能算法与艺术诗歌结合,以“人机共诗”为主题,探索人类文明与未来宇宙之间跨时空维度展开对话的可能。本文将从五个不同维度的艺术观察视角出发,试论述该作品的美学。

1 艺术创作者

艺术创作者是艺术作品有理解性产出的第一责任人,其呈现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映射着艺术创作者本身的艺术理解、生活经历、职业构成、性格特点、教育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戴芙琳设计的迪拜世博会英国馆取名为“诗亭”,是对迪拜世博会“沟通思想,创造未来”这一主题概念的延伸。

在创作者客观实践方面,“诗亭”的创作灵感是受2015年霍金发起的“突破讯息”(Breakthrough Message)项目的启发。戴芙琳将创作主旨定义为关于“假如遇到其他先进文明时,该如何传播代表人类文明的信息至外星球”的思考。创作者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美。戴芙琳于2017年完成了会自主作词唱歌的“智能圣诞树”设计,于2018年伦敦设计节上展示了能利用单词智能生成诗句的智能化“数字狮子”的设计,这些尝试,最终为2020年的“诗亭”奠定了实践基础。科学技术往往在作者理性探索未知活动和科研形成的过程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1]。

在创作者主观理念方面,1971年出生的英国女设计师戴芙琳,成长于艺术设计氛围浓厚的环境之中。英国国家歌剧院是启蒙其艺术观念的摇篮,其设计理念则在歌舞的熏陶中逐渐生成。她说:“设计不是为了迎合演出希望呈现的东西,而是未来满足其所需要的结果,该结果可以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创造出抽象感、科技感,同时满足人们视觉审美习惯,但又对人们既有认知发起挑战,最终达成人类和现代科技共同谱写设计诗歌的实践。”“人机共诗”是在人之本位的精神观念上,重视人与科学机制的融合,因而可以共同谱写更多具有人文意义的“诗歌”。从设计小型剧院场景,如《唐璜》《信仰治疗师》等,到2005年后与诸多流行音乐明星合作,设计他们的演唱会舞台,再至成为参与当今各国际官方展会展陈设计的大热设计师,她所设计的作品,从始至终都是她实践“人机共诗”观念的成果。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话题下,提及艺术的价值结构,即“形式价值”“抽象价值”与“启示价值”,强调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往往能够带来宇宙哲学之深处的意义与境界的启示[2]。这也是“人机共诗”概念能获得广泛认可的原因。

2 艺术作品

在艺术生产理论中,艺术作品是设计师创造出来的展示给艺术界公众的人工制品,是将“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进行联系的环节。艺术作品创作常用的数字技术已渗透到了所有社会细胞中,以视觉信息呈现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3]。现如今,从作品本身的形式特征到使用方法所传达出的设计效果,均为围绕艺术作品展开探讨的重要议题。人工智能算法与艺术空间设计是贯穿于戴芙琳所有作品中的固有的主题特征。

“诗亭”位于迪拜世博会的“机遇区”,有着象征未来可能机遇的意义。设计形态横卧于场地之中,设计师将多条交叉层压结构的长条木进行组合,最终构成由中心点向外辐射的圆锥体状,形似“传声筒”,如图1和图2所示。“传声筒”锥面高21米,表层以100余个可显示文字的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幕组成,随着发光二极管被逐步点亮,最终生成文字组成的诗歌。每位参观者在“传声筒”内部的“喉舌”处输入一个词,“诗亭”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系统搜索属于不同国家语言的单词,以每分钟更换一首的速度,在锥面拼出诗歌。技术方面,文本来源于由15亿个参数定义的人工机器学习模型,语言模型最初由广泛的互联网文本“喂养”而成。5000多首诗歌,20万行诗歌,为人工智能进行算法推演提供了应用范本。“算法就在我们身边,它们是我们文化中日益增长的一部分,它们的产出取决于它们接受的训练内容和谁训练它们。”

图1、图2 迪拜世博会英国馆

实际上,“诗亭”通过传统的诗歌将这个建筑变为一个思想和语言的聚集地,在人工智能算法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大船上,驶向星辰大海,以期寻求在未来代表地球与外星文明进行对话的机会。

3 艺术受众

艺术受众为艺术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的最终服务对象,他们被创作者不同的设计目的所支配着。不同的设计项目,会有着不同的受众画像。自1851年,英国水晶宫博览会以来,世博会的受众群体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点,显示出世博会的包容性。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种职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均为世博会展览的接受人群。博览馆作为传播、储存与交流信息的场所,在不同环境与文化单元的社区视野下,阐释着多元的文化内涵。艺术受众是博物馆的语境要素之一,包含着消费者、使用者等人群要素,以及配合使用的其他共存关系下的关联物要素[4]。为期6个月的迪拜世博会展览,迎来了约2500万游客的来访,他们大多成为“诗亭”的艺术受众。由于审美因人而异,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审美评判标准不同,该作品所获得的评价也不同。“诗亭”有着不同的评论标签,例如:“像一束光”,“很喜欢”,“某些角度像中国的棺材,两头翘而圆润”等褒贬不一的观点,这些评价也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存在语境,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释。

4 艺术界

艺术界是所有艺术界系统的整体,是由专业学者、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结果等多元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展览的传播效益与观众参观收益程度往往是对博物馆进行质量验证的核心维度[5]。大多艺术界专业学者对“诗亭”的评价,存在着赞扬与争议两极分化的现象。

赞扬的评论多为:“采用了比较虚幻的方式来体现建筑形体”,“比较抽象,解读的意义范围较广”;争议的评论多为:“尽管外部和内部空间在形式上很出色,但内容确实太过于单一,纯文字的展示确实是缺乏感染力”,“人工智能写成的诗歌,并不是那么具有诗意”等。

可以说,在艺术界的评论领域方面,“诗亭”在形式张力上获得了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运用的“人工智能算法”和体验方式过于“单一”的质疑。笔者认为,“诗亭”作为一次围绕科学技术与展示艺术形式融合这一方面的内容所展开的探讨,是将“新技术”作用于综合学科交叉领域的优秀成果。同托马斯·赫斯维克于2010年设计的“种子圣殿”相较,“诗亭”亦是在形似“蒲公英”的科学仿真之余,也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科普结构的双轨并行,这使得“诗亭”不但设计概念具有诗意,内容的可读性也更为丰富。就传播效益而言,“诗亭”帮助建立了更多客观数据间的规律与联系,引导更多观众关注形式背后的人文内涵,在艺术界的学科融合发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继往开来”作用。

5 艺术界系统

艺术界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其矗立于社会体系的基础之上,以便艺术创作者能通过艺术界社会平台将作品展示给更多的受众。

“女性艺术家力量”是设计师戴芙琳在艺术界系统中的“标签”,女性设计师在艺术界系统中,往往会受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性别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性别意识形态中,性别规范和刻板印象导致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与预估更为苛刻,许多女性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时还需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和限制。

同时,该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设计师于框架之中进行自身社会定位,因为在“泛男性化”的艺术设计系统中,女性设计的稀有性优势一直是一个相对热门且独立的话题。女性工作者的勇于进步,或许也同时启发着更多平等的产生。正如“诗亭”作者戴芙琳在项目中所说:“我希望在这个由女性主导的项目中,建筑、诗歌、音乐与科学的融合,能吸引和激励女孩和年轻女性去研究那些她们可能觉得不适合自己的科技领域。”“诗亭”项目传播与鼓励着女性群体走出传统意识界限。

女性设计观念的传播也是促进艺术设计系统正向发展,使艺术界变得更加多元、完整而包容的重要因素。艺术界系统往往是在产生个性的同时,包容着个性,在关系网建立的多元联系中,像海绵一样吸纳着海量意义信息。

6 结语

“诗亭”作品是在当今性别包容度比较高的社会艺术界系统的支持下,由女性设计师戴芙琳设计并展示的作品。本文从“艺术创作者、艺术作品、艺术受众、艺术界、艺术界系统”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诗亭”在不同维度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信息意义。“人机共诗”有着设计师擅长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设计方式束缚的里程性高度。同时,智能算法这一前沿技术促进着当今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而“诗亭”所获得的优秀成效结果也展示了这一点,它为艺术与科学实现跨学科交融,提供了较好的设计思路。■

引用

[1] 于晖.数据可视化: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C]//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数字科普协会.科学艺术传承创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路.中国工信出版集团,2017:161-166.

[2]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安来顺.数字化时代之超级连接的博物馆[J].中国博物馆,2018(3):3-5.

[4] 毛若寒.试论博物馆物的语境化阐释:内涵、目标与策略[J].东南文化,2021(1):153-160.

[5] 严建强,毛若寒.博物馆化的拓展:原因、进程与后果[J].东南文化,2020(2):135-142+191-192.

猜你喜欢
艺术界世博会艺术
“已死”还是“回归”?绘画在西方当代艺术界的困境以及根源探究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纸的艺术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艺术界名流的网络分享社区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爆笑街头艺术
喜游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