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西 上饶 334000)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以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混合发生为典型发病特征,主要表现为躁狂和抑郁,躁狂发作时,患者言语增多、情感高涨、易怒、且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低落、疲乏、沉默。多数研究认为其发生与患者自身以及所处环境息息相关[1]。BD病程周期较长,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复发率高,反复发作会对患者正常认知功能和社交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2,3]。当前BD的临床干预主要是药物辅助常规护理为主,其目的在于有效辅助控制病情,降低风险,减少疾病反复发作,但常规护理往往局限于精神症状本身,忽略心理、社会等因素。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nursing intervention,NI)作为综合三要素的新型医学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近年有研究[4]将其用于BD患者,指出基于该模式的护理更利于B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但该模式在BD中的应用尚无统一规范,其应用仍有探究空间。同时考虑BD本身是以情感症状为典型特征的重型疾病,且此类患者的冲动行为多表现为冲动性攻击行为,发生率高、社会危害性大,也是影响BD患者社会功能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情绪状态、冲动行为为主要观察指标探究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NI在BD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80例BD患者。(1)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我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5];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参与此项研究;③HDRS17总分≤8 分,YMRS总分≤6 分的病情稳定期患者且稳定期维持2~3个月;④能自主完成调查表;⑤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2)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②半年内接受过其他干预方式患者;③严重自杀倾向者;④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其他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35~52岁,平均(43.55±6.03)岁,病症分型:双相Ⅰ型障碍19例,双相Ⅱ型障碍2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6~50岁,平均(42.63±5.86)岁,病症分型:双相Ⅰ型障碍17例,双相Ⅱ型障碍23例。两组患者均为初诊BD患者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接受常规非静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如常规BD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NI,具体的护理方式如下。(1)生物维度:①按2周/次频率,以纸质健康宣传册、PPT、视频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单次宣教45~60min,内容为BD疾病相关知识,如药物使用指南及其相关不良反应、康复内容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诊治、预后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纠正错误认知;②构建医师、护士、心理学专家在内的多学科护理管理团队,将患者照顾者纳入管理范畴,建立可共享的关注健康档案及随访记录,按2周/次频率评估患者干预计划,及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及个人意愿调整护理干预计划。(2)心理维度:心理学专家按1周/次频率开展集体讲座,讲座内容包括如何识别个体情绪状态、如何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理解他人情绪等,引导患者轮流表达自身在当前阶段的情绪感受及真实经历,通过团体交流启发患者认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情绪表达中不合理之处。(3)社会维度:护士告知家属并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和患者沟通交流,并向他们宣传健康心理知识等;每周固定时间开展1h家庭活动让患者参与其中;家庭活动除外,家属和朋友应鼓励患者外出参加活动,正确指导患者多与人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1)情绪状态: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其中HDRS17包括抑郁情绪、有罪感、自杀等17个项目,分值越高,抑郁状态越严重;YMRS共计11个条目,0~4分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躁狂程度越严重。(2)冲动行为: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Barratt 冲动性量表(BIS)评价患者冲动行为,其中MOAS包括言语攻击、物品破坏、身体攻击和自身伤害4个维度,0~4分5级评分法;BIS包括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无计划冲动性三个维度共计30个条目,Likert 5级评分制;MOAS、BIS评分均与冲动水平正相关。(3)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后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其中SDSS包括10个条目,单个条目按0~2分对应无异常或轻度缺陷、严重功能缺陷,分值越高,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GQOLI-74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计74个条目,Likert 5级评分制,分值越高,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两组护理前HDRS17、Y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HDRS17评分、YM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在护理后HDRS17评分、YMR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情绪状态(HDRS17评分、YMRS评分)比较分)
两组护理前MOAS、B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MOAS、BIS评分相较于护理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MOAS评分、B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冲动行为(MOAS评分、BIS评分)比较分)
两组护理前SDSS评分、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SDSS、GQOLI-74评分相较于护理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护理后,实验组SDSS、GQOLI-7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SDSS评分、GQOLI-74评分)比较分)
BD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障碍类疾病,一般表现为轻度躁狂、躁狂、抑郁等行为和情绪的变化,而且临床上发病症状更为复杂,未发病时患者表现与常人无异;而发病时多为躁狂抑郁混合交替出现且病程较长,复发概率高。BD患者常带有的冲动行为如:破坏物品、攻击他人以及自我伤害等,将会对患者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目前临床治疗BD患者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患者病情,多关注生理因素,而心理因素作为精神类疾病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是BD临床干预的重点,如何促进此类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也至关重要[6,7]。故目前多维度NI途径干预BD十分具有研究意义。
本研究采用常规护理和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N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并在护理2个月时对患者情绪变化和冲动行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分别经过常规护理和多维度NI 2个月后,HDRS17、YMRS评分较护理前有明显降低;提示两组护理方案对患者情绪改善均有疗效;但实验组HDRS17、YMR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低。表明实验组给予多维度NI对患者在情绪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冲动行为上,两组患者分别在经过护理2个月后,MOAS评分、BI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下降;而且实验组的护理方案对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分析以上结果出现原因,躁狂和抑郁是BD患者的常见症状,上述行为会对患者自身、周围人群、环境造成许多危害[8],往往这些BD患者迟迟无法好转,除去患者自身因素外,家属朋友可能缺乏对NI病症的了解,社会对于BD患者的轻视等现状也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传统的常规护理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主要侧重于药物控制,属于生物干预范畴,缺少了对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关怀,导致了这一方案应用渠道狭窄,预期效果不佳[9]。而多维度NI从患者角度出发,以人际关系为主要核心,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从各个方面给予患者尊重重视,满足了患者的内心需求[10-13]。而两组护理前SDSS评分、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SDSS、GQOLI-74评分相较于护理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SDSS、GQOLI-74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过多维度NI干预后其相应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有较大帮助。
综上所述,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NI对BD的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躁狂的情绪状态,安抚患者情绪,也可降低患者的冲动行为,具有显著的临床效用。另考虑到时间方面局限性,本研究未进行长时间随访,尚可能存在一定统计学误差,拟在下一阶段延长研究时间完善本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