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脑血管成像和MRI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①

2024-01-09 04:30高静静潘梦音李加男李晓燕杨六红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正确率脑血管

高静静,潘梦音,李加男,李晓燕,杨六红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1.磁共振室;2.CT室;3.神经内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脑血管病变是临床的常见病,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及我国的第一二位死亡原因[1]。现目前我国已有高达2.3亿脑血管病患者,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该病,占我国居民死亡因素的四成[2]。尽早地诊断和干预以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是临床的工作重点。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方法众多,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直观观察血管狭窄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情况。但其为有创的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和并发症,常见的有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3],其次DSA的检查费用昂贵,不宜作为脑血管病变的初筛或首选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 spiral CT,MSCT)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也逐渐得到认可,其具有扫描时间快、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扫描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患者在一次屏气下可完成全部扫描。尽管如此,MSCT诊断脑血管的准确性仍然受到颅骨对病变部位伪影产生的干扰[4]。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可从多方位、多角度对病变灶进行观察与评估,用于脑血管疾病检查中,可立体显示颅内血管走形,并获得血液流动情况等信息,以此判断颅内血管是否存在堵塞或狭窄病变[5]。本研究将对比以上两种检查手段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1)纳入标准:①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②病历资料完整;③均做了MSCT、MRI两种检查,且间隔时间不超过7d;④机体无严重感染和穿刺局部感染。

(2)排除标准:①伴脑外伤;②有精神疾患;③具有明显的出血倾向;④对造影剂过敏者。

1.2 检查方法

DSA:采用GE公司的INNOVA 4100-IQ型血管造影机,行股动脉插管,然后分别在左右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置管,注射对比剂,开展选择性的脑动脉造影。

MSCT:采用GE公司的宝石CT机,行连续容积扫描。参数:管电压、电流、层厚、层距、重建层厚、螺距依次为120kV、300mA、5mm、0.5mm、0.625mm。检查方法:患者仰卧,先行常规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以2.5mL/s的速率注射80mL造影剂。

MRI:采用飞利浦公司的1.5T磁共振仪,选头颈联合线圈。参数:SE序列T1WI参数:TR、TE、层厚依次为600ms、25ms、6mm。T2WI序列:TR、TE、层厚依次为4000ms、101ms、6mm。DWI序列:层数、TR、TE、层厚、FOV依次为3100ms、100ms、6mm、40cm×20cm。FLAIR参数:层数、TR、TE、层厚、FOV依次为:22层、5500ms、110ms、6mm、24cm×24cm。从颅骨大孔扫描到颅顶结束,然后采用3D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TR、TE为23ms、7ms。将获取的图像上传至电脑端的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到三维血管图像。医师可从多角度观察感兴趣区域,并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处理。

1.3 图像分析

分析方法:两名医师在电脑端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异常区域,确认血管病变部位、范围,各类脑血管病变的诊断要点参考《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

1.4 观察指标

(1)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DSA诊断等临床资料。(2)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的准确性。

1.5 质量控制

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评估诊断,如存在诊断不一致的情况,需讨论得出一致的诊断,或请上一级医师做出诊断。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

89例患者中,男52例(58.43%),女34例(41.57%),年龄49~62岁,平均(54.83±4.20)岁;其中最终临床诊断为脑出血的有16例(17.98%),诊断为脑梗死的有54例(60.67%),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12例(13.48%),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有7例(7.86%)。

其中狭窄部位有:大脑前动脉狭窄15例(16.85%),大脑中动脉狭窄42例(47.19%),大脑后动脉狭窄27例(30.34%),颈内动脉狭窄5例(5.62%)。

2.2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

MRI、MSCT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正确率分别为96.63%、88.76%,MRI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SCT(P<0.05),见表1。

表1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n=89,n(%)]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按病理划分为脑动脉损伤、血栓等疾病,具有死亡率、残疾率高的特点[7],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的趋势,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生活饮食习惯、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及时、准确地诊断是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关键。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式包括MRI、MSCT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通过高压注射对比剂到双侧椎-基底动脉使血管显影,根据显影部位、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动静态结合的方式判断脑血管病变的来源、数量、引流静脉的去向,能直观地显示颅内血管病变,目前被临床视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操作,患者需接受局部麻醉,有一定风险,且诊断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项目。本研究将无创的两种检查手段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情况报告如下:

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其中以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本研究发现:MRI、MSCT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正确率分别为96.63%、88.76%,MRI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SCT(P<0.05),与杨瑞静等[8]学者的研究报道一致,该报道中MSCT、MRI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9.47%、100%,即MRI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MSCT(χ2=10.556,P=0.001)。另有刘宏等[9]回顾性分析了10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MSCT、MRI两种方式检出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诊断的总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别,但MRI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均较MSCT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均证实了MRI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相对更高。

MSCT血管造影也为临床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层厚更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较常规CT明显提高,排测器的排数增加也提高了薄层的采集速度,接受CT的检查时间可控制在10min以内,便于临床急诊应用;在完成一次脑动静脉双期扫描的同时获得脑动静脉的影像,同时向静脉注入碘对比剂行增强扫描,在血管内对比剂的量达峰值时行高速扫描,保证了造影剂团注的效果,增加血管与其他组织的密度差,有利于保证后处理的效果;MPR、MIP等技术能显示大血管和细小血管的走行与分布,且后处理方法较多,多种方法联合能确定脑动脉狭窄部位、范围及大小,因此也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蒋惠宗[10]指出,MSCT的MPR、MIP处理技术能直观显示脑血管的病变情况,如血管内壁钙化、附着的斑块、血管狭窄程度,并评价病变血管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然而也存在小病灶难以清晰显示的不足,具有一定的漏诊、误诊情况存在。另有蔡春柳等[11]表示,MSCT的主要不足在于急性期的梗死小病灶难以检出,以及检出脑干、小脑部位病灶的价值有限。

MRI最常用的是TOF技术,即时间飞跃法,通过抑制血管周围的组织信号使其饱和不产生回波信号,而对于血管中的血液可通过激发射频脉冲以后产生回波序列,从而清晰显示枕骨至颅顶间的血流分布情况和流动速度(包括正常的脑血管和异常的脑血管变化),以判断血管病变情况,同时能获得清晰的三维立体颈内动脉图像,便于医师观察病变的范围和程度降低颅骨伪影对病变部位诊断产生的干扰,对于梗死小病灶、小脑、脑干部位梗死病灶检出的精度高;且MRI基本无辐射损伤,还能多角度观察,能避免血管重叠,显著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MRI、MSCT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其中MRI诊断的准确率相对更高。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正确率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
生意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